“讨论模式”班会课在高三阶段的应用

2016-01-27 06:28潘华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班会课高三案例

潘华君

摘 要 以一次期中考试后的班会课为案例,分析了讨论模式班会课的实施细则和注意点。通过实践发现,该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班会课 高三 讨论模式d 案例

班会课是学校的一门常规课程,也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递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和载体。然而,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由于常规班会课内容教条化、呈现方式老套化,使得学生的参与度不断下降,且这一现象在高三尤为突出。在高考和学科大量训练的双重压力下,高三的常规班会课常会呈现出一种“师讲生做(即班主任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做作业),一过就忘”的状态。奥尔康、金德和申内特研究发现,学生一般能记住他们所阅读过的10%、他们所听到的20%、他们所看见的30%、他们所听到和看见的50%、他们所说的70%、他们边做边说的90%[1]。显然,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度决定了他们的收获程度。为此,笔者思考并尝试了“讨论”模式班会课。

所谓“讨论”模式,就是指依据学校要求、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班级建设等具体内容,由班主任(或学生)选编相应的资料、创设情境,在教师正确的舆论引导下,由“讨论”的主体分组讨论、分析、总结,形成一定的体会,最后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述出来,其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讨论模式流程图

一、实施目的

(1)期中考试后,从“面”上对同学们的考后情绪进行调适,(2)增强暂时落后同学的信心,(3)给不善于利用时间的同学以恰当的提醒。班干部们利用周末时间,上网查找资料,经班主任确认,决定采用2个资源:(1)图片2张(一张小兔子拨萝卜的图片和一组数字);(2)视频一个——郑桂桂在人民大会堂中国达人秀上的精彩钢琴演奏(时长约6分钟)。

点评:“资源的选择”是开展“讨论”式班会课的前提。这些“资源”可以是文字类资源、视频类资源等。建议在实施此类模式的班会课的初期,“删选资源”的主体以班主任为主,便于更好的操作,待学生熟悉以后,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删选,有时甚至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主任此时只需做好资源的审查工作,以确保资源的良好导向性。

二、实施过程

1.分组讨论

主持人(董同学):各位同学,在今天班会课开始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中国达人秀上的一段表演(播放视频)。

主持人: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平时的分组,迅速调整位置,组建讨论小组。请结合刚才同学们所看的视频以及显示屏上的两张图片,联系你的生活、学习或者你所观察到的事,展开想象、讨论、总结,给出你们小组的观点,讨论时间为15分钟(分组讨论)。

点评:“分组”是整个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班主任在班会课开始的前期完成。“分组”一般可以有“按空间位置分组”、“按能力分组[2]”和“学生自由组合”三类编组方式。在多次尝试后,发现“学生自由组合”方式在初期会有类似“朋友间的默契”的微弱优势,但也正是由于相互间相对熟悉,如果调控不好,极其容易使得“讨论组”演变为“说笑组”。“按空间位置分组”方式,即按照学生的座位,将前后几小排的同学编成一组,优点是便于控制课堂的秩序,缺点是由于每位同学的性格、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小组间的不均衡,无法促使各小组间的良性竞争。“按能力分组”是指班主任老师在多次观察后,根据学生的性别、组织能力、表述能力以及参与热情度等进行合理分配,确保各小组的均衡,从而形成一种竞争、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实施的初期建议采用“按空间位置分组”,待学生熟悉此类班会课堂的方式和班主任熟悉各位同学在班会课上的表现后,再采用“按能力分组”的方式。在分组中,小组人数不宜过少,否则会造成组内的讨论寥寥无几、无法正常进行,同时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为了每个小组都能有适量的时间来表述观点,组别也不宜过多。在尝试后,笔者认为“6~7人为一组”较为适宜,同时组内应包括小组主持人、小组发言人、小组记录员、其他参与成员等,分清各个同学的职责,确保讨论的正常进行。同时建议这几类人员进行组内轮换制,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组际交流

主持人:请6个小组的发言人依次上台,就今天的问题,发表你们小组的观点,每人时间控制在2~3分钟。同时请2个评价组的小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分别给6个小组打分。

A组代表:各位同学、老师,大家好!郑桂桂失去了双手但并没有因此而颓废,依靠自己的努力,踏上了达人秀的舞台,用双臂奏响了美妙的旋律。我们小组还在视频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细节,郑桂桂在回答评委的各种询问时,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而正是这种阳光、积极向上、无所畏惧和笑看挫折的心态,让我们深深感动着。细想我们的成长,尽管一路阳光,但也有挫折和坎坷,也许正是这样的泪水,才显得阳光是多么的美好和可爱。我们应该学习郑桂桂那种阳光的心态,笑对挫折……

B组代表:在郑桂桂阳光心态的背后,我们小组看到了“三个人的坚持”。一是郑桂桂父母的坚持,其实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坚持每天为我们做好早餐,坚持每晚等我们回到家等等,每一次“坚持”都是“爱”的体现;二是郑桂桂的坚持,联系“小兔子拔萝卜”的图片,也许某一天、某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学习特别艰难,可能正是意味着将要出现大收获的时候。

C组代表:联系郑桂桂的遭遇,回想我们受到的挫折,与她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在学习上受到的小小挫折又怎能不被克服,只要我们有信心,积极调整心态。我们还注意到图片中的第2张,这些数据深深触动了我们小组,如第一组数据,他不正是说明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后果吗,第二组数据,以“1”为起点,“每天多一份努力”和“每天多偷一点懒”,一年365天的差异是如此的明显……

点评:“组际交流”是指以“小组发言人”为代表,上台交流本小组的观点,在各代表“轮流说”的过程中,通过相同观点的共鸣、不同想法的碰撞,触发新的灵感,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修正自己的思路或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此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进行点拨(或总结),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拨动”学生的思维;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拨正”思维的方向。

3.总结评价

评价小组按规定给各小组打分,评出本次班会课表现最好的小组,并张榜公布;班主任对本次班会课各小组的表现给出评价,同时就本次班会课的3个目的,在同学们讨论的基础上给予补充、疏导,对班级中某些同学不注重听课质量的情况进行提醒。

点评:总结评价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学生评价。在上述的分组中,按轮流的方式,选出两小组作为评价组。该评价组成员在其他几组同学讨论时和代表发言时,进行观察、打分,删去最高分和最低分,评出最积极的2~3个小组,最后张榜公布,其目的是“内外结合”,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部分是班主任的补充。

一方面,通过创设情境,以形象直观的“视听”引起学生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注入了自身的体会、情感和经历自己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从而使“讨论”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另一方面,“讨论模式”下的班会课,往往需要小组内的同学的积极参与,在这样的方式下,必然存在着组内学生间的互动、合作与组别间的竞争,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养成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实践表明,相较于千篇一律的说教,“讨论模式”下的班会课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何润伟.物理教学应改变“讲解法”一统天下的局面[EB/OL].(2008-1-18)[2014-2-8]http://eblog.cersp.com/userlog/708/archives/

2008/729763.shtml#1861063.

[2] 陈映.合作学习模式在班会课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2013(5).

[3] 陈时.班会课——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J].新课程研究,2014(7).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班会课高三案例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基于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的出彩班会课体系构建
高三·共鸣篇
班会课也可以五彩缤纷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我把高三写成诗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