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承
明炉乌头,在香港是一道名菜,也是一道常见菜。无论是粤菜馆、潮菜馆,还是越菜馆、泰菜馆,都可以点到这道菜。
很多人喜欢这道菜,不光是因为味道鲜美,还因为观赏性很强,
明炉乌头端上桌时,是与明炉和鱼形盆一起上来的,那铁铸的鱼形盆,不深不浅、不长不短,刚好盛得下一整条乌头鱼。盆底的明炉是用固体酒精点燃的,可见到忽长忽短舞动的火苗。鱼汤不时地沸腾翻滚,而那条鱼却静静地躺着,鱼身被一丛丛绿色菜叶所覆盖,见头见尾却不见全形。仔细分辨时,那菜叶分别有香菜、芹菜、洋葱、香茅草,等等,既可调味,又可增色,搭配得恰如其分。
这样的美景令人欣赏,一上桌就会引得一阵喝彩,把整个以餐会友的气氛调度起来,显得分外热闹和欢快。
食客们谁也不愿意第一个下筷,生怕坏了这番美景。总是要在主人的一再劝说下,才终于有人挑开那些相伴的绿叶,将其浸入鱼汤内,然后对准鱼身,动了第一筷。
经过明炉加热煮沸,各种香叶调料入味,那鱼肉确是鲜美,于鲜嫩中又见紧实,于淡咸中略有酸甜。嫩得实在,咸甜得当,是这款菜式的一大特色。
鱼、配菜和汤水,也不怕在明炉上煮过头。那鱼肉是越煮越嫩、越煮越香。那配菜也是,浸了汤汁后,味道更加鲜美,很快会被众人捡净。那汤水煮干了,也不用愁,旁边有备壶,可以随时添加,或者请服务生相助;煮久了,汤汁会更见酸甜,更觉好喝,甚至还可以用来伴饭。
明炉乌头,无论粤式、潮式、越式、泰式,风味虽有不同,做法却大体相同。
一般都是先将乌头鱼去内脏、去腮、刮鳞、洗净,将鱼身蒸得半熟,作为备料。同时,准备好各种配料,如葱、姜、香叶等。再调制汤水,直到煮出带有酸香味的白色高汤。然后,将鱼、配料、汤水,依次盛入鱼形盆,点上明炉,就可以上桌了。
而口味不同之处是,或微辣,或酸甜。一般而言,越式微辣,配料中有椒丝;而泰式粤式酸甜。同样是酸甜,粤式又与泰式不同,会用上梅子酱,甚至新鲜番茄。
相比之下,最妙的恐怕还是泰式。那鱼吃完了,汤喝干了,鱼形盘底竟然可以找得到一颗一颗已经煮烂的话梅。原来,这汤水竟是用话梅来调味的。怪不得,在鲜美之中,那股甜甜酸酸的滋味特别复杂。当我好奇地捡起那煮烂的话梅,放入口中品味时,依然有着微微的酸甜,还夹杂着鱼香、菜香呢。
内行人告诉说,明炉乌头鱼最早还是东南亚一带传过来的。到了香港,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还有发展。于是,久而久之,这道名菜就普及推广开来。
乌头鱼是什么鱼?是不是乌鱼?有些人会把两者搞混。乌头鱼又称新鱼,属于鲻形目鲻科。难怪有些饭店也会把明炉乌头称为明炉鲻鱼。乌头鱼的体形较小,呈扁圆形,体重一般在1斤到1斤半。全身只有一条脊骨,没有小刺,肉多骨少,肉味鲜美,烹制过后,适合老少食用。
近年来,深圳的福永一带,经围垦后的滩涂,已经大面积养殖乌头鱼,可以大量供应食肆餐馆,这使得食客们经常可以与之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