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连 徐立波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 265400)
育成鸭、鹅生理特点和养殖管理技术
王永连 徐立波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 265400)
5~16周龄为鸭、鹅的育成期,通常称为青年鸭 (鹅)阶段,此阶段约3个月。大型肉鸭多采用舍饲,兼用和蛋用型宜放牧,鹅应充分利用放牧饲养。
鸭、鹅此阶段主要是长骨骼、羽毛和内脏器官,为进入产蛋期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鸭、鹅16周龄已接近成年体重。只要饲养管理正常,体重、羽毛生长特征会按时出现,鸭、鹅群表现整齐一致。内脏器官在此时期发育很快,尤其是性器官。10~12周龄时,卵巢上的卵泡已逐渐长大;12周龄后,性器官的发育更快。
育成鸭、育成鹅十分好动,放牧时若所处环境周边有丰富的天然饲料,会不停地来回奔走、觅食、嬉闹。应适当控制其活动,保证有充分的休息,以免体力消耗过大而影响生长发育。
应及早对育成鸭、育成鹅进行调教,使其尽快适应各种饲料。
(1)网上平养:木条或竹条之间的间隙宽为2~2.5cm;用镀塑金属网的网床,网孔径为1.5~2cm。饲养密度较地面平养大。
(2)地面平养:即采食、饮水、活动、休息、保暖加温均在地面上进行。用砖或水泥铺砌地面,其上撒铺铡短的稻草、稻壳等副产物 (干燥、无霉变)。垫料厚度最初应达5cm以上,每天视垫料的污染、潮湿程度,添加或更换新的垫料,必须保持表层垫料干燥,松软。饮水器 (槽)设在舍四周的漏空网上,使溅出的水通过网下通向舍外的排水沟及管道流出,尽量避免饮水溅到垫料上。
(3)露天饲养:适于气候温暖的地区或季节。饲养场地平整水质良好,土壤以沙壤土为好,地势应略倾斜。场地四周应用1.5~2m高的竹竿或尼龙网圈围。露天饲养场的面积应按每平方米饲养2~4只,可保持相对清洁;场地上应有简单的遮阳凉棚,按12/m2只鸭、鹅建造。
(4)半舍饲饲养:鸭、鹅舍为开放式,舍外运动场是禽舍面积的2倍,舍内外地面最好是沙壤土,切忌重黏土,运动场有一定斜度,以利于排水。冬季舍内可铺垫料,夏季可铺一层粗砂,舍外运动场最好用粗砂铺垫。
这个时期饲养重点是使鸭、鹅的身体得到充分发育,要特别注意鸭、鹅的生长速度、体重和开产日龄,使之适时达到性成熟,在最佳时期开产,并迅速达到产蛋高峰。生长过快、体重超标、提前开产都会缩短产蛋高峰期,降低整个产蛋期的产蛋率。
(1)群大小适当,饲养密度合理。育成鸭、育成鹅群以300~500只为宜,分群时要结合淘汰病、弱、残的鸭、鹅,应尽可能使一群鸭、鹅日龄相近、体格大小一致、品种相同。饲养密度应随日龄、季节和气温的变化适当调整。网上饲养密度可适当加大,每平方米可多养1~2只肉仔鹅或肉鸭,或多养2~4只蛋鸭。在每平方米面积上,寒冷的冬季可多养2~3只,炎热的夏季则少养2~3只。
(2)饲粮营养平衡。舍饲时,只能通过饲粮来满足育成鸭、鹅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饲料应尽可能多样化,宜粗不宜精。应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并补加一些多汁饲料;条件允许时,可给鹅饲喂含30%青干草或槐树叶粉的全价颗粒饲料。18周龄后应适当提高种公鸭、种公鹅饲粮中的蛋白质含量,补充VE及VB族维生素,增加氯化胆碱的使用量,以提高种鸭、种鹅开产初期的受精率。
(3)限制饲养。舍饲鸭、鹅活动较少,应进行限制饲养,以避免种用育成鸭、育成鹅体重超标或性早熟,对日后产蛋产生不利影响。一般从8周龄开始限饲,16周龄结束。可采取限量饲喂或限时饲喂的方法。限量饲喂即限定每只鸭、鹅的日喂量,一般以充分饲喂量的85%为宜。限时饲喂可隔日饲喂,或饲喂2d停喂1d,或每周停喂2d。也可通过自配,控制饲粮质量,降低其营养浓度 (但要充分供应常量、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增喂青粗饲料。要根据体重变化及时调整饲养方式及喂量。应定期抽测体重,限饲开始时于早晨空腹称体重,以后每2周称1次。应将体重控制在适宜范围,一般小型蛋鸭开产体重应为1400~1500g,后期体重超过1500g可视为超重;中型鹅体重应控制在3.2~3.5kg。对发育差、体重轻的鸭、鹅要适当提高饲料质量和数量,补加少量鲜活的动物性饲料,促其正常生长发育。
不能对发育欠佳的育成鸭、育成鹅进行限制饲养;设置的料槽、水槽要保证所有鸭、鹅能及时采食和饮水;应对照标准体重,适当调整饲粮喂量;限制饲养时,饲粮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必须保持平衡,以免影响鸭、鹅的正常发育。
(4)光照合理。育成期光照不宜太强,光照时间应控制在8~10h。为便于鸭、鹅夜间休息、饮水以及防止害兽侵害,舍内应通宵以弱光照明 (每30平方米设置1只15瓦的灯泡)。停电时,应立即用煤油灯 (马灯)照明,以免惊群。冬季自然光照不足8h,需人工补充光照。对留种用的育成鸭、鹅,从17周龄开始逐渐增加光照,至每日光照16h,光照强度为5瓦/m2,以促进其性成熟。
(5)适当加强运动。运动可促进育成鸭、鹅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增强体质,并防止过肥。每天要定时驱赶鸭、鹅在舍内做转圈运动。附近若有放牧场地,可定时进行放牧活动;于每天早、中、晚,定时赶鸭、鹅下水运动1次。
(6)保持安静,减少应激。育成鸭、鹅胆小、敏感,饲养人员宜利用喂料、喂水、换草等机会,加强与鸭、鹅接触,使其逐渐与人熟悉。在舍内操作时,动作要轻,切勿大声喧哗,以避免惊群。舍内环境、饲料和饲养管理操作规程要相对稳定,不可随意变更;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以不刺鼻为宜)。经常更换与添加垫料,并保持干燥。
(7)预防疾病。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消毒与免疫程序,防止鼠类和昆虫危害及传播疫病,严防传染病发生。每次免疫注射前后,可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供鸭、鹅饮用,以减少应激。严禁饲养员互相串舍,以免疾病扩散。饲粮营养要平衡、全面,严禁用霉烂、酸败的饲料,保持饮水卫生,防止营养缺乏症与中毒症发生。
(8)适时混群。20周龄时,种公鸭、鹅就可与母鸭、鹅混群。
采用两阶段饲养方式,肉鸭22日龄、肉鹅28日龄后即进入生长—肥育期。此时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强,死亡率低,食欲旺盛,较易饲养管理。最好喂给专用的生长肥育颗粒料,也可用加水拌湿的混合粉料,亦可适量加喂一些青绿饲料。转入生长—肥育期的前3~5d,即应逐渐更换成生长—肥育期的饲料。饲喂颗粒料时,每群应放置4~6个沙砾盘;如系粉料,可在料中另加1%的沙砾。应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饮水器 (盆)中水深应超过鸭、鹅的眼部,以便其能浸入水中清洗眼内的分泌物。应在转群前4h停料,刚转群时,饲养面积应适当小些,2~3d后再逐渐扩大。此期仍应实行强弱分群饲养,用50cm高的竹编围栏分隔,每群控制在300~500只。生长—肥育期不再保温,如开始几天逢寒冷季节,可适当保温。生长—肥育期光照不宜过强,对增重和防止啄羽均有利。白天利用自然光,整个夜间仍用弱光照明,1.5瓦/m2,灯距地面2m左右。肥育期宜尽量减少鸭、鹅的运动量,以降低能量消耗。
生长—肥育期是啄羽最严重的时期。造成啄癖的原因很多,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旦发生,应立即将患啄癖与被啄的鸭、鹅隔离饲养;及时检查与调整饲粮,保证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常量与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饲粮中粗纤维含量应不低于3~5%。若引起啄癖的原因是缺盐,可在饲料中连续2~3d添加1~2%食盐;如系缺硫引起,可补硫酸锌、硫酸钙 (石膏),1~4g/只·d。实践证明,在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以及VB1、VB12,能起到预防啄癖的作用;对改善环境条件也有一定效果。鸭舍的温度、湿度要适宜,加强通风,舍内空气应对鼻、眼无刺激;将不同品种、日龄及强弱鸭、鹅分群饲养,密度适当;适量运动、降低光照强度(能看见吃食和饮水即可),低照明度常可有效减少啄癖;还应尽量减少噪声干扰和应激。此外,雏鸭8~10日龄时进行断喙,也可有效地防止啄癖;添加羽毛粉、啄羽灵、啄肛灵、硫酸钠 (芒硝)、体脱康、啄癖康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治啄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