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环境对雏鸡保育期的影响

2016-01-27 20:11朱云芳王永连
中国畜禽种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周龄雏鸡光照

朱云芳 王永连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 265400)

养殖环境对雏鸡保育期的影响

朱云芳 王永连

(山东省招远市畜牧兽医局 265400)

雏鸡的生理特点是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体温调节不完善,消化力弱,抗病力差,代谢旺盛,生长快,胃容积小,群居力强。育雏期是鸡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而2周龄内更是育雏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若养殖环境控制不当而造成的后果将是难以补偿的。故育雏期必须温度适宜、湿度适中、空气新鲜、光照适度、养殖密度合理,并提供足够多的槽位。本文就以上提及的环境控制的重要方面进行阐释。

1 温度适宜

初生鸡雏的体温是39.41~39.62℃,比成鸡约低1.96℃。开食后体温逐渐上升,如洛岛红雏鸡1日龄体温为39.62℃,到4日龄上升为40.95℃,10日龄已接近成鸡体温(41.10℃)。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功能逐步趋于完善,7~8周龄已具有适应外界温度变化的能力。育雏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运动、生长发育、抗病力、采食和饲料利用率等均有密切关系。如果室内温度降至14℃时,初生雏体温则可以降至20℃,这样会引起雏鸡的死亡。标准的育雏温度,因品种、育雏方式、季节和营养水平不同而有差异。1日龄雏鸡的适中温度 (等热区)是35℃,也就是说,雏鸡在此温度条件下,其正常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恰好同其所散发的热量平衡,使雏鸡感到不冷不热,消耗饲料也少。1日龄育雏伞温度应为35℃或33℃,2~7日龄为33~32℃,以后每周下降2~3℃。育雏舍内室温不低于24℃,至6周龄降至21~18℃。

采用地面平养、高床网上或网上加保姆伞的育雏方式较好,因为育雏舍内有高、中、低的温度,便于雏鸡选择适合自身的温度区活动,也有利于空气交换和增加雏鸡的抗寒能力。掌握育雏温度的原则是:高低适宜,平衡均匀,防止忽高忽低,否则易引起雏鸡感冒或诱发其他疾病。雏鸡感冒或患有其他病时,多表现为不饮水、不采食,有时死亡率也比较高。据报道,将两组人工感染中等剂量白痢杆菌的洛岛红雏鸡 (4周龄),分别饲养在32℃和28℃条件下,结果高温组雏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大低于低温组。斯科尔斯和赫特 (1942)早已证实,白来航鸡出壳后1周的体温高于洛岛红鸡,故其对白痢杆菌具有较好的抵抗力。疾病可以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扰乱体温的调节。Herrick曾发现,感染球虫病的鸡比健康鸡抗寒力低。雏鸡在饥饿、厌烦和不活动时,其体温也下降。以上例证均说明育雏温度至关重要,不容忽视。育雏期一般应供温4~6周。

应经常观察记录育雏舍的温度。在育雏舍悬挂温度计的高度,应比鸡的背部高5cm。温度计并不是测定雏鸡是否感到舒适的最好工具。雏鸡本身的状态、姿势才是其舒适与否的标志。温度适宜时,雏鸡均匀地散睡在热源周围,伸着脖子、伸着腿躺着,表现很舒展的酣睡样;温度低时,雏鸡挤成一团,紧靠热源,而温度过低时还会发出 “叽叽”叫声并挤堆;过高时则展开翅膀,张口喘气,远离热源,并频频饮水。

2 湿度适中

空气中湿度大小对雏鸡体热的散发、水分的蒸发、羽毛生长、健康状况均有影响。正常情况下,从开始出雏到出雏结束,前后相差18~24h。若因其他原因,如雏鸡转运到育雏舍时间过迟,又不能及时饮到水,育雏舍温度过高,会加大雏鸡因脱水而死亡的数量和速度,很不利于其生长和发育。据观察,雏鸡转运到育雏舍至开食,其体重比刚出壳时约减轻15%,严重时可减轻30%。脱水死亡的雏鸡,脚趾干瘪、体重轻是典型特征。湿度过低时,雏鸡皮肤干燥,不利于绒毛脱换和羽毛生长。雏鸡的羽毛生长特别快,3周龄时占体重的4%,4周龄上升为7%。羽毛生长良好更有利于雏鸡保温抗寒。湿度过低,舍内尘埃飞扬,刺激雏鸡的呼吸道黏膜,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湿度过高,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含量增加;当温度高、湿度低时,雏鸡饮水量增加,食欲欠佳,消化不良,生长发育受阻。鸡对湿度的耐受范围较大,不像对温度要求那样严格,但1周龄内的湿度很重要,必须采用人工增湿才能满足雏鸡的生理需要。加湿的办法很多,如在暖气片上挂湿麻袋、向网下洒水 (1~3日龄);在水中加消毒剂进行喷雾 (1~3日龄),既增加了湿度,又进行了消毒。注意消毒剂要选择得当。1~3日龄舍内相对湿度约为75%,4~7日龄为70%,以后维持在55~60%,不低于40%。建议湿度低的干旱地区在育雏舍内加塑料棚,既提高了舍内湿度和温度,又节省了能源。笔者曾多次采用此措施,效果不错。

3 空气新鲜

鸡的呼吸器官除肺和呼吸道外,还有肺的衍生物——气囊,气囊是家禽的特殊器官。其可作为空气贮存器,加强肺的气体交换,气体可以进入某些骨骼中。从颈部、胸部至腹部均有气囊与机体相连。雏鸡需要的空气量是0.5L/min·kg体重,比家畜高3倍。雏鸡的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也较成鸡高。由于呼吸器官结构上的特征,家禽气体交换效率较高,通风不良,常常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其危害性远比对家畜严重。

通风换气的作用,一是提供氧气,二是排除舍内有害气体和羽毛屑 (马立克氏病的重要污染源)。现代化养鸡场多采用全进全出制,待鸡转出后才清粪。鸡粪中约有25%为鸡不能利用的物质,分解后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10日龄后,雏鸡采食量、饮水量和排粪量逐渐增加,舍内温度相应升高。雏鸡在夏季达1周龄后,冬季10日龄或2周龄后,要进行自然通风和间歇性通风,逐步过渡到连续性通风。通风的方式有机械强制性通风和自然通风。通风的方式、次数、时间视舍内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和有害气体浓度而定。舍内二氧化碳浓度不应超过0.5%,氨的浓度不应超过20mg/L。鸡的通风换气量与体重有关,最大和最小换气量分别是7.8m3/kg·h 和 1.98m3/kg·h。

饲养员操作的认真程度,对掌握好通风这一环节很重要。要特别注意,通风时不能使育雏舍内温度下降过快,低于育雏温度则关闭风机,高于此温度则开机通风。除观察温度计外,还应看雏鸡的表现,因为每批雏鸡的健康状况和抗寒能力都是有差异的。通风时,室内温度可能略低于预定值时,雏鸡仍表现正常,无挤堆现象;也可能室内温度并不低,但雏鸡有挤堆现象,应立即停止通风。

4 光照适度

育雏期和育成期光照时间的多少,对鸡的性成熟和其以后的产蛋性能均有影响。这里强调的光照要适度,是指光照时数和光照强度不能超过该阶段生理和生长发育的最佳需要。1~3日龄光照时数为24h,强度10~30lx,以使雏鸡熟悉周围环境,缩短学会饮水和采食的时间。从4日龄开始,逐渐由24h降至10~8h,强度逐步降至5lx。光照管理原则是育雏期和育成期光照时数只能缩短,不能延长,强度只能逐步降低。

5 密度合理

密度是指每平方米面积所饲养的鸡数。密度小,育雏效果好,但不经济。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弱者少食,强者多食,结果是前者体重轻,后者体重超标。雏鸡生长发育不良,整齐度差,啄癖发生率高,还易感染疾病,育雏成活率不高。饲养密度应随品种、饲养方式、日龄和通风等相应调整。蛋用型鸡0~20周龄的饲养密度为 (单位:只/m2): ①地面平养: 0~6周龄, 13~15只; 7~12周龄, 10只;12~20周龄, 8~9 只; ②网上平养: 0~6周龄, 13~15只; 7~18周龄,8~10只。③立体笼养:1~2周龄,60只;3~4周龄,40只;5~7周龄,34只;8~11周龄,24只;12~20周龄,14只。

6 槽位足够

槽位指每只鸡所占有的饲槽或饮水槽的长度。槽位不足对鸡群的危害性与密度过大相似,甚至对雏鸡的增重和整齐度影响更大。在实际生产中可以看到,有的鸡场免疫接种规范,饲粮营养平衡,但雏鸡生长发育不良,体重大小参差不齐,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密度过大,槽位不够,卫生状况差,育雏温度掌握得不好。温度偏低或温度忽高忽低,可诱发感冒或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如某鸡场由于上述原因,有时雏鸡发病率高达70%,死亡率约达30%,育成鸡质量低下。蛋用型鸡每只需食槽长度为:1~4周龄 2.5cm, 5~10周龄 5cm, 11~20周龄 7.5~10cm。 饮水槽长度为1~2.5cm。 用真空饮水器 (1~3L, 直径160~220mm),每个可供70~100只雏鸡饮用。也可用普拉松饮水器。

猜你喜欢
周龄雏鸡光照
节能环保 光照万家(公益宣传)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当幻想的光照进童心世界
隐蔽的力量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褐壳蛋鸡
食醋可防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