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玉辉,李树君,张玉琴
(甘肃省中医院皮肤疮疡科,甘肃 兰州 730050)
·临床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黏液水肿性苔藓验案1则
雒玉辉,李树君,张玉琴
(甘肃省中医院皮肤疮疡科,甘肃 兰州 730050)
通过黏液水肿性苔藓验案1则,论述了该病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并从中医循证医学角度与方法上分析了中药方剂治疗该病的原理,针对该病的中医病机,制订了以宣肺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原则,凸显了中医药治疗黏液水肿性苔藓的独特优势。并联合西药治疗,标本兼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条思路。
黏液水肿性苔藓/中西医结合疗法;苔藓样丘疹;宣肺理气;临床经验
黏液水肿性苔藓[1-6]是一种临床少见,以局限性或全身性皮肤苔藓样丘疹及硬皮病样改变为主要症状,病理以皮肤中纤维母细胞增殖、酸性黏多糖过度沉积为特征的代谢障碍性疾病。笔者选择临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黏液水肿性苔藓的验案1则,介绍如下,供同道借鉴。
患者,男,65岁,2012年9月10日初诊。主诉:全身苔藓样丘疹伴皮肤硬化4 a。患者4 a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侧耳后、颈部、上胸背部,及双手背部出现密集黄色苔藓样丘疹,自觉肿胀,略有瘙痒,温触痛觉及排汗正常,于某医院诊断为皮肤黏液水肿性苔藓,给予对症治疗(具体不详)未好转,后于面部、四肢远心端及双下肢内侧继而出现类似皮损,遂前来就诊。患者既往有阵发性房颤5 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 a,原发性高血压4 a,2型糖尿病3 a,胆囊切除术后2 a。育有一儿一女,均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皮损患者。现症:头顶部、面部、耳后、颈部、上胸背部,及四肢远心端均可见密集黄色苔藓样丘疹,对称分布,质地中等,直径2~4 mm,表面呈蜡样光泽,病变皮损呈弥漫性浸润增厚、硬皮病样改变,病变部位皮肤增厚明显、水肿,鼻根部皮肤肥厚突出,面部呈狮面状外观,舌苔厚腻,脉象弦滑。体征:T 36.4 ℃,P 78次/min,R 18次/min,血压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部无异常。血常规检查示:嗜酸性粒细胞0.5×109/L,单核细胞比9.24%;补体C351.88 mg/dL,葡萄糖6.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1%,三酰甘油1,8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7 mmol/L。心电图检查示:ST-T改变。X线片检查示:双肺纹理重。四肢血管彩超检查示:中度动脉硬化。肿瘤系列检查示:阴性。甲状腺功能检查示:甲状腺过氧化物酶(Ab) 74.31 U/mL。右耳后皮损处病理检查示:皮肤表皮部分角质层增厚,表皮基底膜灶性增多,真皮层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皮肤附属器、毛细血管、胶原纤维间纤维母细胞增生,间质内疏松水肿黏液样变性。西医诊断:黏液水肿性苔癣。中医诊断:痰证,辨证为痰湿阻滞、气滞血瘀。治宜化痰除湿,行气祛瘀。西药给予利尿、降压、降血糖对症治疗,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黄芪扶正注射液。中药给予二陈汤加减方,处方:炙麻黄5 g,杏仁10 g,苏子10 g,枳壳10 g,当归15 g,白芥子10 g,茯苓10 g,土茯苓15 g,陈皮10 g,浙贝母10 g,莪术10 g,王不留行10 g,蜂房10 g,白术10 g,半夏10 g,红花10 g,甘草5 g。5剂。1 d 1剂,水煎服。10月8日二诊,患者面部、胸背部皮损水肿减轻,未见新发皮损。上方加牡蛎10 g、皂角刺10 g,以软坚化痰。11月5日三诊,患者颈部皮损明显消退,部分皮损恢复正常,面部水肿明显减轻,自觉肿胀症状缓解。
黏液水肿性苔藓病因至今未明,常伴有型副蛋白血症,轻链主要是λ链,κ链很少,而IgM和IgA型副蛋白则少见。患者血浆在体外能刺激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和增殖,若去除血浆中的IgG仍能引起成纤维细胞增殖,说明细胞增殖是由血浆中的其他因子引起。有研究[7]认为:该病是由于成纤维细胞和酸性黏多糖平衡失调所致。本病尚无有效疗法,目前多主张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疗效欠佳。本例患者病程4 a,临床表现及病理均与黏液水肿性苔藓相符,于多家医院诊治均未见好转。
中医学已知的文献中未发现与皮肤黏液水肿性苔癣相似的中医病名及治疗验案。从中医循证医学角度与方法上来分析,肺属上焦,主清宣肃降,其功用如《灵枢·决气》所言“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笔者认为:既然皮毛肌肤属肺之所主,那么皮肤出现的皮损及病理变化必然责之于肺。凡肌肤出现结聚、痰核、肿块,主要原因是痰湿、气血、瘀浊结聚于局部身体部位,其症虽在外表现为有形之实物,实乃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出入失常和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主要责之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胃主居中州,是生化气血、升清降浊的主要脏腑,一旦失调,则痰湿、瘀浊随之而生。古代医家认为:有形之物皆责之于血,无形之病多责之于气;所有疾病必随其脏腑虚处而停留,留之日久,气血运行则不畅,导致局部瘀血现于肌肤、经络、脏腑而发病。从本例患者的疾病发展变化来看,该病是从颈、背部开始而逐渐发展到全身其他部位的,颈、背属太阳经循行之部位,为太阳经所主,太阳主一身之气,统摄十二经,为膀胱寒水所化,相火一衰,脾土则弱,土弱则易生湿浊之病邪,随肺之经脉瘀结肌肤。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该病例为本虚标实之证,肺气虚、脾胃运化失调是发病之关键,气血瘀滞、痰湿凝结是该病的病理基础,治疗应以宣肺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为主。二陈汤加减方中麻黄、杏仁、苏子、枳壳宣肺理气,半夏、陈皮、茯苓、白术健脾化痰,蜂房、土茯苓、浙贝母软坚理湿,红花、莪术、王不留行活血化瘀,白芥子入络以祛皮里膜外之痰湿。联合西药治疗,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目前,该例患者仍在持续回访中。然而,本验案可为今后治疗黏液水肿性苔癣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1]潘敏,王俊民,王冬云,等.以结节为主要表现的黏液水肿性苔藓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8):28-29.
[2]张艳芳,王德民.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 20(6):22-23.
[3]晋红中,方凯.黏液水肿性苔藓2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 34(7):13-14 .
[4]王广进,王昌媛,周桂芝,等.黏液水肿性苔藓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 39(6):27-28.
[5]朱英华,史月君.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3):23-24.
[6]孙永新,崔炳南.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7, 36(9):17-18.
[7]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02-1405.
(编辑颜冬)
1001-6910(2016)02-0046-03
R589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2.23
2015-05-27;
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