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2016-01-27 13:47李金田
中医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厥阴少阴太阴

王 萌,张 毅,李 娟,李金田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学术探讨·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王萌,张毅,李娟,李金田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三阴病是外感热病后期的全身虚衰性疾病,三阴虽以阴液的多寡来命名,但也反映了其阳气的不足。阳气来复作为疾病得以治疗或向愈的机转,使仲景在诊疗疾病时尤其注重阳气的存亡,得一分阳气,便得一分生机。这种机转不仅与患者的体质、机能状态有关,也与脏腑的生理特性及药食的干预有关,对指导临床治疗阴病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论》;三阴病;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阳气的存亡对人体有重要的意义。《伤寒论》通篇体现了“扶阳气”的治疗思想,为后世的扶阳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人体是一个相仿于自然界的小宇宙,所谓“重阴必阳”,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由阴转阳在有生机的人体身上就可发生[1]。正如柯琴所言:“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阴病转阳,阳气来复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三阴病由阴转阳的意义

1.1太阴病之由阴转阳

《伤寒论》第278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条文指出,患太阴病七八日后,脾阳来复,驱邪外出。虽下利日十余行,却伴有暴烦,说明阳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此时当手足温,精神爽,舌苔渐化[2]。然病人禀赋各异,并非都能达到阳复自愈,这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要审察病机,举一反三,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必要时根据时机用药物助正达邪,而非仅仅待其自愈。

187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为太阴病阳复太过,转属阳明病的病理特征。而阳复的条件或为湿郁化热,或为过用辛温燥烈之品,或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患者本身阴阳二气的调节转化。此时当因势利导,施下法即可。

1.2少阴病之由阴转阳

315条后半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若服药后脉象浮大躁动无根,说明阴竭阳绝,而药物加速了阴阳离决的过程;若服药后脉象见缓,渐趋明显,说明阳气在体内逐渐被激发,预后良好,这也是阴病转阳的现象。由此可见,阴病转阳,阳气渐复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机能状态,而试探用药是判断阳气是否能来复的方法。由阴转阳的内在动力为阳气达到一定的量,如此药物才能发挥激发阳气的作用。

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脉紧说明邪气盛实,故推测此下利乃寒邪直中少阴所致,而非从太阴传来,说明病人体质并非阳气极其虚衰。所以正邪交争之时,阳气才能鼓动邪气外出出现“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的阴病转阳之征。由阴转阳,并可自愈的机理在于阳气持续和缓的生发。

288,289,292条中分别指出少阴病阴证转阳,阳气来复的关键在于“手足温”、“时自烦,欲去衣被”和“手足不逆冷,反发热”。本为少阴阳衰阴盛之证,由于调护得当或用药切中病机而使阳气来复,提示医者当细心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仔细鉴别阴阳格拒和阴阳转化,抓住阴病转阳的时机,积极治疗。

293条热移膀胱证,笔者认为此为少阴热化证转属膀胱,不属于阴病转阳的范畴,兹不赘述。

1.3厥阴病之由阴转阳

厥阴为两阴交尽、一阳初生,有阴尽阳生之机,发病易阴中有阳,寒热错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木不及,燥乃大行,生气失应……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 表明了厥阴所生发的阳气被伤而引发“脏寒”,故厥阴篇多次论述“下利”。但厥阴为风木之脏,风气属阳,易升易动,所以厥阴病中阴病转阳,阳气来复更为常见。

《伤寒论》331条和334条论述了厥热与下利的关系和阳复的不同状况。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中,厥、利均为阴寒内盛所致,出现发热说明阳气来复,阴寒渐退,故下利自止。344条论述阳复太过,里热偏盛的两种转归:喉痹、便脓血。说明厥阴病中阴病转阳及其转归不同的机理不仅在于厥阴“阴尽阳生”的生理特性,也在于病人的体质。

336,341,342条,仲景以厥热时间的长短论述了厥阴病情的不同转归。当厥与热时间相同时,病人自愈;厥少热多、热不除时,出现便脓血;寒多热少,则阳气退,其病为进。笔者认为,厥、热时间的长短并非临床事实,而是仲景举例用来解释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病机和厥阴病容易发生阳气来复的病理特征。

332条言:“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厥利本为阴寒内盛,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不外乎胃阳恢复和胃气暴脱。此时,采用喂食面条的方法试探,食后不热,说明胃气尚在、阳气来复,通过恰当的治疗,疾病有向愈的可能。“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本句类似336条,论述了阳复向愈的机制,为厥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

2 由阴转阳对临床治疗疾病的启发

《伤寒论》中,多条论述了阴病转阳,阳气来复的机理。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与患者体质有关。强人身体正气充足,即便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阴证,正气也可以驱邪外出,疾病自愈;第二,与患者机能状态有关。当疾病凶险时,如患者体内的阳气能够达到一定的量,在药物的作用下,阳气缓缓生发而出现向愈的可能;第三,与脏腑的生理特性有关,如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相表里,具有阳气来复的机转;第四,与药食的干预有关。在阴证发生的过程中,如及时用药以助阳气生发,则可助正达邪,使疾病痊愈或转为阳证。阴病转阳,阳气来复是疾病转归和治疗的决定性因素,对指导临床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证时,医家要根据患者的机能状态抓住阳气来复的契机,正确识别阴病转阳的临床表现。如在阴证的发展过程中,在脉象平稳的状态下出现口渴、汗出、手足自温等表现时,医家要及时用药物进一步助阳气来复[1]。同时,临证时更应该主动用药物干预以激发阳气,以达到阴病转阳的目的。如在治疗某些慢性皮肤病时,疾病反复发作,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此时不妨少佐一些生发之品以宣通阳气、鼓舞气血,虽然短期症状会加重,但此时恰恰说明阳气已经生发,正邪交争剧烈,再用养血润燥,祛风除湿法即可。同理,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都要求我们要把握阴阳消长的机转和阳气来复的契机,及时应用药物助正达邪。

[1]樊志丽,周春祥.《伤寒论》中三阴病“阳气来复”的生理、病理意义[J].河南中医,2015,35(6):1199-1201.

[2]王庆国.伤寒论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9.

(编辑张大明)

1001-6910(2016)02-0004-02

R2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2.02

王萌(1989-),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4级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方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

李金田,教授、博士生导师,ljt@gszy.edu.cn

2015-11-05

猜你喜欢
厥阴少阴太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