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酯对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16-01-27 11:20王爱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0期
关键词:群酯纤颤瓣膜

王爱荷

达比加群酯对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王爱荷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对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96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口服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对照组华法林抗凝治疗。1年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服药1年后,观察组出现脑卒中7例,占14.6%,栓塞或血栓3例,占6.3%,死亡1例,占2.1%,出血2例,占4.2%,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对照组出现脑卒中14例,占29.2%,栓塞或血栓7例,占14.6%,死亡4例,占8.3%,出血3例,占6.3%,并发症发生率为58.3%(28/4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比加群酯与调整剂量的华法林对比,在预防心房纤颤患者脑卒中、血栓或栓塞及出血安全性有效,可在临床推广用。

达比加群酯;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老年;有效性;安全性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是心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非瓣膜性心房纤颤风险高,并发症多,能使患者出现卒中、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研究表明[1],对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能使心房纤颤患者卒中危险降低64%,死亡率降低26%,所以抗凝治疗是心房纤颤治疗的核心。心房纤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主要发生在心血管疾病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增加,心房纤颤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4]。对心房纤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卒中及栓塞的发生,降低死亡率。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心房纤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存在治疗窗窄,起效、失效时间长,需要定时及频繁测量凝血时间,患者出血几率增大而且血中药物浓度受多种药物,食物影响,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新型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是一种口服使用的凝血酶抑制剂。用药后1 h起效,2~3 h达血浆峰浓度,半衰期12~17 h,无需特殊监测用药,恒定剂量给药就可发挥稳定强效的抗凝作用药物,受到国内外权威心房纤颤治疗专家推荐,有望取代华法林。本院对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老年患者抗凝作用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96例,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诊断标准;③无瓣膜性心脏病或行人工瓣膜置换术;④无其他严重疾病;⑤肌酐清除率>30ml/min,无严重肝肾功不全;⑥6个月内无卒中发生;⑦无对华法林及达比加群酯过敏史。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3±5.3)岁;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1.9±5.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达比加群酯110mg口服,2次/d,服用时整吞胶囊,不能咀嚼、掰开或压碎,如漏服应当天补服。对照组给予调整剂量的华法林治疗,即初始剂量2.5mg/d,第3~5天复查国际标准化比值,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逐渐调整剂量,每次调整剂量1/4片,每次调整剂量后3~5 d复查凝血酶原时间,直到国际标准化比值稳定在2.0~3.0,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调整华法林剂量,之后长期予以维持量口服。两组患者均服用药物治疗1年。

1.3 观察指标 1年后观察两组的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栓塞或血栓形成、心血管致死亡以及出血(颅内出血和胃肠道出血)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服药1年后,观察组出现脑卒中7例,占14.6%,栓塞或血栓3例,占6.3%,死亡1例,占2.1%,出血2例,占4.2%,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对照组出现脑卒中14例,占29.2%,栓塞或血栓7例,占14.6%,死亡4例,占8.3%,出血3例,占6.3%,并发症发生率为58.3%(28/4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循环内科最常见疾病,发病率高,60岁以上老人是此病的高发人群,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心房纤颤的患者极易发生脑卒中,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是正常人的5~7倍,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给予患者抗凝治疗。第一代抗凝药物华法林药效较好,但应用过程中较繁琐,需监测凝血西酶原时间,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时调整剂量,以防止剂量过大患者出血及剂量偏小治疗无效,所以应用过程较繁琐[5-7]。60岁以上老人因行动不便,不愿反复抽血或其他原因,常导致不能坚持,造成治疗中断。第二代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是高选择性的直接凝血酶原抑制剂,它可以竞争性结合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的结合位点,防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阻断凝血机制的瀑布网络的最后步骤,防止血栓的形成。达比加群酯不良反应较小,抗凝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它不用频繁监测血液及调整剂量,操作简便,患者依从性高。本研究中,服药1年后,观察组出现脑卒中7例,占14.6%,栓塞或血栓3例,占6.3%,死亡1例,占2.1%,出血2例,占4.2%,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对照组出现脑卒中14例,占29.2%,栓塞或血栓7例,占14.6%,死亡4例,占8.3%,出血3例,占6.3%,并发症发生率为58.3%(28/4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达比加群酯与第一代抗凝药华法林对比,在预防心房纤颤患者出现脑卒中、血栓及栓塞及出血方面,具有优越性及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张薇,姚璐,朱立章,等.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达比加群酯抗凝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4):419-421.

[2]刘敏.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疗效与安全性的观察.山西医科大学,2014.

[3]吕岩红.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山东大学,2015.

[4]王勇,王贤恩.达比加群酯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64-66.

[5]陈奕.达比加群酯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9):133-134.

[6]张薇,王晓兵,武云涛,等.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疗效观察.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3):328-330.

[7]左晋,高原,花焱,等.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非瓣膜性房颤90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国药业,2015(7):42-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105

2016-09-13]

113004 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群酯纤颤瓣膜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达比加群酯疑致凝血功能异常1例
和肽素在快速心房纤颤中的临床研究
“烂”在心里
达比加群酯的研究进展
远程磁导航指导下加强肺静脉前庭消融策略治疗心房纤颤有效性研究
达比加群酯致药疹1例
CHA2DS2-VASc评分在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