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CT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致肺间质病变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2016-01-27 11:20李航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0期
关键词:毛玻璃小叶类风湿

李航谊

高分辨率CT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致肺间质病变诊断中的效果分析

李航谊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类风湿关节炎致肺间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尿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对肺尖至肋膈窦行普通CT和HRCT,观察检查诊断效果。结果2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气促、呼吸困难、干咳等,经实验室检查28例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均显著升高,部分患者出现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降低;经HRCT,28例患者26例诊断出肺间质病变,2例漏诊,检出率为92.86%,影像学特征表现包括毛玻璃样阴影21例、网格状或蜂窝状阴影7例、胸膜下异常影5例、结节影9例、小叶间隔增厚15例、小叶支气管扩张3例、肺实质索带3例。结论HRCT对RA患者的早期肺间质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分辨率CT;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的、因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的机体受损的系统性疾病[1],以关节炎性滑膜炎为主要特征,可累及心、肺、肾等器官。其中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最常见的关节外病变之一,亦是导致RA预后不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HRCT在RA致肺间质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4年7月~2016年2月诊治的28例RA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2±8.7)岁,病程5个月~27年。诊断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标准。出现胸闷、气短、干咳等肺部症状11例,占39.29%,其余无显著肺部症状。

1.2 研究方法 28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检查,行胸部CT和HRCT。CT和HRCT采用4排螺旋CT定位及(美国GE Light Speed 16 system)64排螺旋CT(美国GE Light Speed VCT)。患者取仰卧位,扫描方式为螺旋扫描。常规CT平扫参数设置:层厚10mm,间距10mm,采用标准程序重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肋膈窦。HRCT平扫参数:层厚1.5mm,间距10mm,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重建。视野范围(FOV)为55mm。扫描均时间为患者吸气末时,在俯卧位加行HRCT扫描。HRCT采用肺窗(窗位500 HU,窗宽2000 HU)和纵隔窗(窗位55 HU,窗宽450 HU)拍摄成CT片。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28例患者中14例出现气短气促、进行性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9例有干咳症状,其中3例患者出现血痰;24例出现关节疼痛,其中1例出现胸痛;1例因合并有发热就诊;此外部分患者合并有全身乏力、无食欲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ESR和CRP 28例均显著升高,20例FVC减低,22例DLCO下降明显。ESR异常例数28例,异常百分比为100.00%,平均值为(66.75±13.24)mm/h;CRP异常例数28例,异常百分比为100.00%,平均值为(52.37±14.06)mg/L;FVC异常例数20例,异常百分比为71.43%,平均值为(78.80±11.68)%预计值;DLCO异常例数22例,异常百分比为78.57%,平均值为(66.79±18.13)%预计值。

2.2 影像学表现 CT对胸膜下异常线影、小叶间隔增厚、毛玻璃样阴影等无法清晰显示,HRCT均能较好的显示。28例患者CT检出肺间质病变21例,7例漏诊,检出率75.00%。HRCT检出肺间质病变26例,2例漏诊,检出率为92.86%,具体影像学表现包括:毛玻璃样影(21例):影像学表现为模糊的稍高密度影,其内可见血管纹理;网格状或蜂窝状影(7例):出现网格样影,有6例出现蜂窝状阴影,表现为肺外围区域的低密度影或特征性囊样阴影,囊腔在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囊壁明显,厚度1~4mm;胸膜下异常影(5例):呈弧形,厚数毫米,长1~6cm,与胸壁相平行;结节影(9例):常不均匀分为整个肺部,大小、形状不同,一般在3~2cm;小叶间隔增厚(15例):HRCT表现为肺下野外围的细网状影,网格呈多边形,部分患者可出现病变相邻的胸膜增厚,表现为针刺样线状影或致密影;小叶支气管扩张(3例):中央小叶内形成微结节(≤1cm),支气管呈囊状、柱状样扩张;肺实质索带(3例):呈不规则带状影,长1~5cm。

3 讨论

据文献统计,RA患者的肺间质病变的发病率为2.0%~38.7%[2],肺间质病变为肺间质、肺泡、血管和支气管周围组织的结构改变及细胞炎性浸润,早期表现为肺间质炎,进而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interstitial fibrosis,IPF),该病为慢性进行性加重,会逐渐使血管通透性下降,损害右心室血液通过肺泡进行的气体交换,最终引起右心室衰竭和呼吸功能衰竭[3],该病目前仍是临床治疗难题。RA肺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可能和免疫损伤、应用抗风湿药物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根据文献统计,RA并发肺间质病变的高危因素包括[4]:①关节炎症状未得到很好控制,病情反复;②未尽早服用治疗药物控制病情;③高效价RF阳性;④血小板、白细胞、CRP等活动性指标持续增高的患者。肺间质病变的起病隐匿,早期无显著临床表现或症状无特异性因而易被忽略,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80%~85%患者预后很差[5],多发展为呼吸衰竭而死亡,据研究,小结节影、毛玻璃影、肺小叶间隔增厚等影像学特征出现可早于临床表现,且该类改变具有可逆性,因此早期的诊治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早期的肺间质病变胸部CT和X线可能误诊和漏诊,有研究报道[6,7],HRCT对肺部病变诊断敏感性较CT高,可检查出早期CT无法诊断的轻微肺间质病变,值得在临床使用。

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2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气促、呼吸困难、干咳等,经实验室检查28例患者ESR和CRP均显著升高,部分患者出现FVC、DLCO降低;经HRCT检出率为92.86%。由此则能够说明,HRCT对RA患者的早期肺间质病变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闫慧明,丁利芳,刘媛,等.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8):3268-3270.

[2]菅向东,郭广冉,阮艳君,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7):1884-1887.

[3]宋淑菊,马骥良,潘丽恩,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2):81-85.

[4]李牧原,左晓霞.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诊治进展.临床内科杂志,2012,29(10):661-664.

[5]菅向东,赵波,郭广冉,等.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研究进展.新医学,2008,39(8):554-556.

[6]孙小芹.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HRCT诊断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9-31.

[7]曾治平,刘惟优.类风湿关节炎致肺间质纤维化37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4):3790-37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0.028

2016-09-26]

114200 辽宁省海城市中医院

猜你喜欢
毛玻璃小叶类风湿
Positive unlabeled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 with multi-granularity linguistic information①
苹果小叶病的防治
在人间
小叶樟树下的遐思
益肾蠲痹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Meta分析
小叶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神奇的发现
“治未病”理论与针灸防治类风湿关节炎
王海东主任医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独活寄生汤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