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梅,赵娜,于洪宇,徐洪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骨质疏松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王冰梅1,赵娜1,于洪宇2,徐洪涛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特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微观结构退化,而骨脆性增加成为其进展性的结果,高风险骨折发生率则是其临床主要表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高龄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回顾性的分析了近年来有关骨质疏松的中医药相关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旨在指导临床医生如何准确的治疗,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骨质疏松;中医药研究;骨密度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代谢性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的发生。发病因素中与骨强度相关的主要为骨密度和骨质量,骨密度以大约70%的高比例反映骨强度,骨质量包括结构、骨转换、积累性破坏和矿化程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有7500万骨质疏松患者,中国目前也已接近9000万,大约占总人口数的6.97%[1]。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众卫生难题,在流行病中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杀手。
1.1 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Pommer在1885年提出骨质疏松症,直到1990年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才统一的更加明确的对骨质疏松症做了准确的定义。2001年美国NIH的专家组对骨质疏松的定义增加了骨强度的降低,从此骨强度概念也被纳入骨质疏松的定义中。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全身性骨骼疾病[2],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疾病。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激素代谢异常、肝肾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不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绝经以及遗传、免疫等因素。
1.2 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
中医学典籍中未涉及到“骨质疏松”相关疾病的称谓和病名。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其相近于痹症,按照病因病机分类,本病可归属于“骨痞”“骨痿”“虚劳”“骨痹”等范畴。历代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没有统一的观点。根据整体观理论基础,骨质疏松症是由多脏腑共同致病的复杂病变[3]。根本为肾精亏虚,关键在于肝失疏泄,其次为脾虚。《黄帝内经》有云:“肾藏精,主骨…乃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提示肾精亏虚是本病的根本;肝主藏血,血液对肾中精气起到滋养作用,肝失疏泄导致肾精亏虚,肾精亏虚最终导致骨失所养;脾主腐熟与运化水谷精微,若脾之运化失健,导致气血生化乏源,久之则筋骨失养。另外,血瘀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亦起到重要的作用。
2.1 西医学关于骨质疏松发病机理的阐述
在人体逐渐形成成熟骨组织的过程,主要是依靠机体不断循环的、持续的破骨和成骨的骨重建来完成的,维持正常骨量的生理功能基础主要是有序性偶联调节。骨的代谢水平和骨活性的平衡由多数激素、细胞因子以及生长因子关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制约,来维持骨量的正常以及骨生物学的质量[4]。破骨与成骨之间失去平衡,破骨水平远远超过成骨水平是骨质疏松的基本发病机制,最终导致骨量丢失,形成骨质疏松。
2.2 骨质疏松的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因,从古至今,对本病的认识可谓百家争鸣,所持观点甚多,大多数医家皆认为本病主要与肝脏、脾脏、肾脏密切相关,也正符合中医学说所描述的“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藏精生髓,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主四肢,后天养先天”的说法。《素问·痿论篇》云:“肝主身之筋膜……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曾记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于脾胃”。《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气衰,形体皆极”。《黄帝内经》云:“骨伤内动于肾,筋伤内动于肝,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与肾精盛衰密切相关,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强健有力;肾精亏虚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疾弱无力”。以上古文揭示了骨质疏松的形成与肝、脾、肾之间的关系。此外,中医认为大凡疾病之所成,不外乎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亦不可漏掉外因的作用,外因在疾病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也就涉及到“外感六淫”。
按照诱因的不同来对骨质疏松进行分类,可将本病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5]等三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其发生的“生理性”退变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的,主要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
继发性骨质疏松:主要诱因包括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风湿类疾病、营养不良以及药物因素等骨代谢病理性损害性疾病。
特发性骨质疏松:尚无明确的病因,研究证实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好发于8~14岁青少年。
中医学是一门哲学,应把辨证与辨病二者统筹兼顾起来,同时分清阴阳、寒热、虚实证候,才能准确的应用于临床实际中。诸多的现代医家对本病辨证分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阶段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临床并无统一状态,指导原则也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化,其根源主要是本病中医病因学、证候学未能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这一问题也急需我们解决,为了积极地治疗骨质疏松症,很多临床中医学者进行了积极的、真实的、有益的探索。
何青眉等[6]通过研究总结临床经验认为,骨质疏松症的以肾虚血瘀分型为主,包括以下三种证型:即肾虚血瘀型、肾虚髓虚型、脾虚失养型。
王太红[7]在老年性髓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治疗方面经验丰富,根据其临床经验认为可分为四型:肾阳虚型、肾阴虚型、气滞血癖型、脾胃虚弱型。
刘勇等[8]根据多年从事临床的经验总结,认为本病可辨证分为四个证型:肝风寒湿凝型、气血亏虚型、瘀血阻络型、肾亏虚型。
于向东等通过查阅文献及相关研究总结认为,骨质疏松的辨证论治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精不足、肝肾阴虚、脾气虚、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脾虚痰阻等证型。
根据目前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大多数医家根据自己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大都从肝、肾、脾等脏腑及血瘀辨证,诸多的经验总结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5.1 内科中药治疗
5.1.1 淫羊霍
淫羊霍又名仙灵脾,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除湿的功效。《日华子木草》云:“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筋骨挛急,四肢不任。”青娥丸方剂主要由淫羊霍、杜仲等组成,起到抑制骨吸收和刺激生成更多骨基质等作用,有效地阻止了骨质疏松的进展速度,使已丢失的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5.1.2 骨碎补
骨碎补具有活血化瘀、补肾强骨功效。《木草正》中云:“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相关研究认为,骨碎补不仅可以使钙的吸收能力增强,还可以提升人体血清中血P和血Ca的浓度,使骨细胞的退变速度得到推迟,可以明显的改善软骨细胞,使骨折的愈合速度和进程明显增快。骨碎补总黄酮还具有明显的抗破骨细胞生成的作用[9]。
5.1.3 补骨脂
补骨脂具有补肾助阳、纳气平喘、温脾止泻的功效。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补骨脂在一定程度上对破骨细胞有抑制作用[10],其机理主要为补骨脂抑制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吸收陷窝,使其扩张得到更好的控制。
5.1.4 枸杞子
枸杞子,其药性味甘、平,主要归属于肝经、肾经,其功效主要包括: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枸杞多糖是本药的主要药理成分。王彦明[11]等选用SD实验大鼠研究并观察枸杞的药理成分枸杞多糖(LBP)对雌性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研究得出枸杞多糖对成年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有明显的骨质改善作用。
5.1.5 鹿茸
鹿茸,其性味甘、咸、温,主要归属于肝、肾经,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鹿茸及鹿角胶对双侧卵巢摘除的大鼠OP症可使实验大鼠的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及BGP显著提高,还可以使ALP的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对卵巢摘除后的大鼠OP症具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12]。有学者研究表明,鹿茸总多肽可使维A酸所致骨重建的负平衡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明显增加机体的骨量,使机体的骨组织结构逐渐恢复,趋于正常水平,同时对大鼠OP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治作用[13]。
5.1.6 杜仲
杜仲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有“主腰背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之记载,被历代医药学家所重视。杜仲为补肾壮阳中药,并能促进骨髓生成。李亚平[14]以杜仲叶的醇提物为主要原料制成颗粒剂,初步药理实验表明,杜仲叶的醇提物制剂具有类似性激素样作用,能增加实验动物骨髓的生成及其骨质的强度。另外研究还发现,杜仲水溶性成分有明显降压、利尿以及镇痛作用,并且对子宫收缩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15]。
5.1.7 葛根
葛根,其性味甘、辛、凉,主要归属于脾、胃经,主要功效为: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为豆科多年生落叶植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药的生物活性成分主要为葛根异黄酮,通过实验研究显示,本药具有类雌激素样的作用。生物活性成分葛根异黄酮对新生SD大鼠的颅骨用胶原酶法培养OB的作用表明,葛根异黄酮可刺激OB增殖,使碱性磷酸酶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还可以使矿化结节的形成数量得到明显提升。
5.2 中医外治法
治疗骨质疏松的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针灸法、穴位注射法、敷贴法及中药熏洗法等。以上几种外治法各有优势,采用某些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提纯制剂,行穴位注射,缓解疼痛的效果非常显著。目前临床上应用针灸、中药熏洗等方法治疗骨质疏松优势明显,且经济、安全、副作用少,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刘献祥[16]等通过临床研究,穴取局部阿是穴、肾腧、大椎、肝腧、命门、悬钟、志室、隔俞、足三里等穴位,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得了明显治疗效果。
皇甫跃[17]等利用中药内服及熏蒸配合运动在骨质疏松症的腰背痛治疗中总有效率达到93.75%,临床效果满意。
张丽[18]用隔药饼灸方法(药饼用当归、熟地黄、蛇床子等中草药磨成粉制成)在骨质疏松中治疗效果尚可。
骨质疏松不再是一个或是多个区域性疾病[19],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中年、老年性疾病,本病与骨癌、骨折愈合并称骨伤外科的三大疑难病症[20-2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骨质疏松及其并发症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22]。这就促使我们去发掘一条中医药在骨质疏松治疗上的特色道路。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做到全面的、细致的、系统的去研究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以及其相关的证候[23];我们还要做到把理论和临床实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使病证、证治达到唯物辨证施治的统一,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在深入中医基础研究的同时,将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的机理用先进的方法呈现出来,规范循证医学[24]资料提炼出的证候和治法,将会使治疗的效果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不足的地方,就是中医证型的标准化的规范问题[25],目前大部分证型还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而且辨证过程中存在着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26]。但是,随着如今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面定会大放光彩[27-28],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很多优势,譬如疗法安全、疗效确切、价格便宜、副作用少等优势,同时,本病的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开发新疗法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均有不同层次的显著成效,其治疗特色越来越明显,受到广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偏爱。
[1] 王新祥,张允岭,黄启福.对骨质疏松症中医主要病机和现代病因学的认识与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12(8):1119-1123.
[2] 谢雁鸣,宇文亚,董福慧,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摘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86-1890.
[3] 彭丽红,马改霞.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98-101.
[4] 黄淑纾,林华,朱秀芬,等.骨质量与骨质疏松性骨折[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2,5(4):285-291.
[5] 李恩,薛延.骨质疏松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7-479.
[6] 何青眉,郭宏敏.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治特点撷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133-134.
[7] 王太红.辨证治疗老年性髋部骨折合并骨质疏松126例[J].河南中医,2004,24(10):37-38.
[8] 刘勇,刘建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施护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6):72-73.
[9] 庞向华,郭帮福,刘庆思,等.补肾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相关基因影响的研究概况[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25-526.
[10] 蔡玉霞,张剑宇.补骨脂水煎剂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268-271.
[11] 王彦明,王一农.枸杞去多糖对去势雌性大鼠骨质疏松影响的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6):497-498.
[12] 蒙海燕,曲晓波,李娜,等.鹿茸及鹿角胶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影响[J].中药材,2009,32(2):179-182.
[13] 段冷昕,马吉胜,翁梁,等.鹿茸总多肽对维A酸致骨质疏松大鼠的防治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7,43(4):264-267.
[14] 李亚平.杜仲叶提取物治疗骨质疏松浅见[J].四川中医,1996,14(9):16.
[15] 彭丽红,马改霞.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3,28(1):98-101.
[16] 刘献祥,吴明霞,吴炳煌,等.针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影响的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国骨伤,2000,13(9):519-521.
[17] 燕书立,皇甫跃,钱瑞坤.推拿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8):613.
[18] 张丽.隔药灸调节老年骨密度的研究[J].中医函授通讯,2007,16(1):35.
[19] 何成奇.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
[20] 王鋆泉,周海纯.补肾壮骨汤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6,33(2):102-104.
[21] 陈硕,张丹琦.自拟补肾壮骨汤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6,33(4):110-112.
[22] 李雪靖,郭鸿.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概况[J].河北医药,2010,32(20):2913.
[23] 刘锐,伍娟娟.从“骨络”探讨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J].中医研究,2010,23(1):11-12.
[24] 金珉廷,郑洪新.骨质疏松症的中医体质学特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4):824-826.
[25] 葛瑞.从络病学说论治骨质疏松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65-66.
[26] 许超,肖鲁伟,童培建,等.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J].中医正骨,2010,22(2):27-30.
[27] 胡志俊,王世伟,刘文波,等.骨质疏松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23-25.
[28] 訾慧,卢健,张红梅,等.淫羊藿提取物中淫羊藿苷及其代谢产物在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肾脏中的分布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4,31(5):60-63.
王冰梅(1976-),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内分泌疾病的治疗及科研工作。
徐洪涛*(1977-),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2016-04-11
R285
A
1002-2406(2016)06-0128-04
修回日期: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