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炜炜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041000)
歌剧《江姐》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
付炜炜(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041000)
摘要:歌曲《江姐》在中国歌剧创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歌剧创造巅峰时期的一个代表。《江姐》的成功是歌剧与戏曲音乐紧密联系的一个标志,无论是从旋律、调试、腔式还是结构主题方面,都可以看出歌剧《江姐》对戏曲元素的吸收和运用,成就《江姐》独特的戏剧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歌剧《江姐》;戏曲因素;旋律;调试;腔调;主题
歌剧《江姐》根据小说《红岩》改编而成,以江姐为主线,刻画了一批英勇的革命军形象以及揭示一些特务、叛徒丑陋的嘴脸,《江姐》作为一部经典的红色歌剧,打开了歌剧创造的新模式,将歌剧与戏曲音乐和西洋歌剧的结合,使《江姐》这一作品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同时与时代接轨,丰富《江姐》层次,使《江姐》更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江姐》的成功与戏剧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歌剧与戏曲因素结合的一个代表,下面主要就歌剧《江姐》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进行具体的说明,阐述歌曲《江姐》独特的魅力。
旋律线是一首音乐外在的形态体现,在《江姐》歌剧中,可以从多个唱段中体现对戏曲元素的吸收,以《齐欢笑》唱段为例,其戏曲元素吸收可以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在板式上吸收越剧与川剧高腔的数唱,唱腔中使用清板;2.旋律中字少腔多,使用戏曲特有的“拖腔”手法;3.在拖腔中采用戏曲音乐中的“垫头”方式等。都可以看出在歌剧《江姐》中其旋律线吸收和借鉴了戏曲音乐中一些普遍的使用手法,使《江姐》更加耐人寻味,更具有艺术价值。
在歌剧调式方面,调式的类型是通过腔句的终止音确定,腔句的不同,调式的类型也会有区别。而且在同一个调式中,又由于上句终止的不同也会导致调式型号的不同。在《齐欢笑》这一唱段中,开始的散板部分就是由传统音乐戏曲中的川剧旋律特点来实现的,属于典型的羽调式。后面采用的越剧或川剧清板的唱法与旋律,进一步丰富了江姐情感色彩,展示江姐那种对生死的漠然以及对革命军的信念等,都使整个歌剧的内容更加丰富。在《齐欢笑》这一唱段中,前四句的川剧羽调式旋律与后面越剧的徽调式旋律,这种吸收戏曲音乐元素旋律的转换升华了整个歌剧情感主题,同时赋予歌剧新鲜感和独特的表现张力,使歌剧更能够感动人和吸引人。
所谓“腔式”是戏曲唱腔中的基本元素,腔式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腔式所表达的情感和表现方法都不一样。在歌剧《江姐》中,大量的使用了来自川剧和越剧的不同腔式,使歌剧整个节奏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歌剧中腔式方面加入戏曲音乐元素,提高了旋律的歌唱性和抒情性,结合不同的场景,更容易表达出人物情感与心境,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烘托气氛,提升了整个歌剧的艺术感,打造歌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如:在歌剧《江姐》中,当江姐得知自己丈夫被敌人斩首示众后,就使用了川剧“帮腔”唱法,来表现江姐内心的悲痛,此处“帮腔”的唱法更能够打动人和烘托出江姐内心悲凉、痛苦、无助,使情感得以升华,使整个歌剧在艺术表现上和人物内心表达处理上,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文字结构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中国音乐唱腔结构的变化,对于一些较长的句式,仅用“乐句”是无法将其中的意思表述清楚的,必须用腔句的概念来分析。因此,在歌剧中使用拖腔来解决长句问题是很普及的,歌剧与戏曲的联系,在对结构方面也有很大的改变。在我国的戏曲音乐中,一般是以上下句基本曲调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句式长短向快慢两级转换,形成独特的戏曲板式结构。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就是吸收了戏曲音乐中的板式变化手法形成的,贯穿整个歌剧中,很好的表现出《江姐》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歌剧中引用戏曲快、慢板式结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人物情感,烘托整个气氛,使人物背景、气氛、人物情感能够有效的统一,在保障歌剧的和谐性的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富,更具有内涵,使歌剧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到歌剧氛围中,体会其中人物心境和变化,借助戏曲音乐元素,将歌剧情感推向高潮,同时在部分唱段中将传统音乐结构与西方歌剧的三部曲式的写法相结合,使整个歌剧曲折变化更真实感人,打造唱段独特的风格。如:《齐欢笑》唱段中,唱腔结构就明显的采用了板式变化的手法,根据板式快慢的变化,由川剧高腔直接自然的过渡到越剧唱腔,利用戏曲音乐赋予唱段节奏感和规律感,使唱段更具独特性。
歌剧《江姐》在主题运用方面,都是以某一个唱段为主题,贯穿始终。《把青春贡献》紧扣主题,前半部分节奏选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激进,旋律高昂,将江姐宁死不屈、英勇顽强的形象跃然曲上,而后半部分旋律曲调四度跳进,则去掉江姐硬朗形象,转为柔美,体现了江姐对党深切的希望和对人民无尽的爱。
整个主题,扣人心弦,在“春蚕到死……”部分采用唱腔慢板唱,将一个英勇无畏、充满光明和希望的人物形象娓娓道来,体现出江姐对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希望和深情。乐曲的贯穿始终,使主题紧扣主旨,升华主旨,带给观众极具震撼的视觉、听觉表现,极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鼓板和胡琴是我国传统戏曲音乐伴奏中所采用的主要的民族乐器,在歌剧《江姐》中,除了采用了这两种传统的乐器以外,还借鉴了西方音乐模式,加入西方管弦乐,拓展了音乐范围,是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和生命力。通过将我国传统音乐的单声部旋律写成西方的多声部,使歌剧在音乐表现形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和特色化,音乐所带来的视听感觉扩大,更能打动人和展示主题。
《齐欢笑》和《把青春贡献》中在写作手法上都借鉴了川剧,在人声帮腔和乐器伴奏上更贴近主题,乐器的合理利用,人声帮腔的完美呈现,都为《江姐》这部音乐剧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使《江姐》能够成为中国《歌剧》史上一个巅峰性的代表作出了贡献,是歌剧与戏曲音乐能完美融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本文通过对旋律线、腔式、调试、结构、主题运用和伴奏方面的具体说明,阐述歌剧《江姐》的成功与戏曲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戏曲音乐的吸收和利用是《江姐》能够吸引人和打动人的一个关键。在歌剧中采用板式变化和不同种类的腔句,灵活的运用传统的戏曲音乐元素,升华了歌剧主题,使江姐在表现手法和方式上别具风格,具有民族艺术感。同时,在吸收传统戏曲音乐板式变化中还借鉴了西方三部曲式的写法,赋予了《江姐》时代艺术感。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艺术的创新,《江姐》作为歌剧与戏曲音乐结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于今后我国歌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邱爱金.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2]邱爱金.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付炜炜,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博士。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