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摘要】本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在高校教育中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并结合现状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活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
教育相结合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是民族延续历史的传承。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受制于政策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辨识难度大、缺乏人才指导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可谓形势严峻。
面对这种困境,我国政府、学术团体及社会相关人士都在积极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点在于传承教育,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就召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此举揭开了中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序幕。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制发了《国务院办公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指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成为非遗保护进校园的重要政策支撑。随后,地方亦推出非遗保护工作进高校的制度,如2007年,浙江省制定《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指出:“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内容,开展普及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活动,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2015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主办的“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是国家首次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入学院,共同探讨民族技艺与民族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
近年来,虽然个别高等院校在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中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总体状况来看,仍面临诸多问题:高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普遍意识不强;高校中把非遗保护工作建设成独立学科的较少,只有中央美术学院外、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等少数高校;高校非遗保护工作中教育力量薄弱,缺乏成熟经验。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非遗保护工作的快速推进。高校作为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阵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的教育者和学生应担负起非遗保护工作的光荣使命,如何更好地在高校教育中推行非遗保护工作成为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
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社会的文明,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高校是思维、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教育相互影响、相互益助。非遗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可谓意义深远: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亡,如部分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在不断消失、部分非物质文化的代表性实物资料流失海外、部分民间文学和工艺美术被盗用或掠夺式地粗暴使、部分传统技艺被其他国家无偿使用甚至申请专利保护、部分传统文化被其他国家申报为人类遗产。面对严重的文化侵蚀迹象和文化侵略行为,青年大学生应意识到,非物质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树立青年学生保护优秀文化的意识。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热爱和弘扬。非遗进校园,可以让当代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先了解非物质文化,再敬仰非物质文化,最终自发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非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非遗进校园为契机,使学生认知并感悟非物质文化中包含的知识内涵、工艺技能、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等,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课程开发、社团活动、品牌建设、机制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开发潜在的价值。如非物质文化涵盖着重要的科教和艺术价值,通过梳理,可以为科教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为艺术创作提供大量的源泉;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可以培养合格的文化传承人,扩宽高校就业渠道;在高校教育中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产教结合。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高校具有强大的人才队伍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常繁杂,涉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等环节,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仅是掌握的单一技能,很难顺利推进非遗保护工作。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具有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不同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可以组建团队,共同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同时,高校大学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生力军,合理利用学生资源可以达到节约成本、弥补专业人员短缺、拓展学生知识面等多赢的局面。
第二,高校具有理论研究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是以身口相传而得以延续的,如果没有详细的理论资料记载其历史起源、发展过程、技艺特点、传承人等,很容易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因此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完备的理论支撑。而高校的知识分子思辨、整理、归纳、总结能力很强,有能力做好非遗理论研究工作。
第三,高校具有科研创新的优势。非物质文化不仅要做好传承,更要做好创新。比如说,加入时代的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成为产业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等等。高校的知识分子多是某领域的尖端人才,他们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预判和掌握,其创新开展非遗保护工作,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们。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高校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第一,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高水准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非遗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吸引特色人才、校外学者、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入教学队伍,逐步打造一支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保证顺利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与教学研究。
第二,课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融入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课堂教学是重点,因此要着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在课程建设上,打造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的多元化课程,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理论教学开展,增设相应的实践环节学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学生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非遗保护意识与能力。
第三,教材撰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高校将所获取的资料和信息整理汇编后,制订成教材,为后人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第四,校园活动。其一,学校应成立学生社团,开展学术讲座、专题报告、技艺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争取人人参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其二,学校应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校园,让其在高校进行表演并向学生传授非遗技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三,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型研究,如将家乡的传统节日风俗、古老的婚俗、服饰、歌舞等民俗申报成课题,进行创新型研究。
第五,信息平台。网络是高校教育的新阵地,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整理汇编后,数字化存储。同时应将各高校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信息整合起来,发布到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便利化。
第六、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习基地,使大学生预先参与非遗保护社会实践,拓展视野,以促进民族文化保护的自觉养成习惯。
第七、传承人培养。建立健全高校非遗教育培养机制,通过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热爱非遗保护事业的专业人才。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相结合,要做好一手软、一手硬的保护传承工作。“软”是从传承理念与目标信念方面,使大学生将劳动者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凝结于心,自发的担负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硬”是从设备设施等硬件设施上提出更高要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高校教育结合科学化、规范化的前提下,又要加大创新,探索的新道路,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第一,高校现有专业设置与当地非遗项目实际相结合。尝试综合性大型以理论型研究为主,高职院校以技艺型传承为主;
第二,高校应普遍建立我国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提供文化遗产信息,尤其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信息,积极协助国家制定适合国情和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和操作模式,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培养的责任;
第三,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产教结合之路。随着地方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产业化的道路迈进,高校教育应符合产业发展需要,为产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促进非物质文化保护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形势下的保护与发展之路稳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