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x要y”格式的表义类型及其认知解释

2016-01-26 06:06:09许剑宇
关键词:认知

许剑宇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向x要y”格式的表义类型及其认知解释

许剑宇

(杭州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在对“向x要y”格式进行句法、语义、语用及历史演变等方面的考察后发现,该格式在原本主要表消极被动义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主要表积极主动的后起义,文章并就此现象作出认知上的解释。

关键词:向x要y;格式;语义类型;语用;认知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5)06-099-07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5.06.013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Xiang X Yao Y” in the view of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this paper discovers that a new positive semantic type derives from the originally negative meaning of this structure. In addition, a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phenomenon is also included in the paper.

收稿日期:2015-10-07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当代中国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构”(15BZX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潘立勇(1956-),男,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美学、休闲学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学术部主任,主要从事美学、休闲学的研究。

“向x要y”是现代汉语中较常见的一种格式,例如:向农民要钱,向管理要效益,等等。

该格式有两个固定项。一个是介词“向”。介词“向”表示的语义类别有两类:一是引进动作的方向或目标(称为向1),一是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称为向2)。向2的语义类别又可细分,其中有一类就是用来引进索取或提供某事物的对象,此向2后与之配套的动词主要有要、租、乞讨、索要、索取、请求、了解等。[1]本文拟研究其中的“向x要y”结构。①“向x要y”中的“向”在有的方言里也可以说成“跟”或“管”之类,对它们本文不予讨论。

该格式里的另一个固定项是动词“要”。从汉语史的角度进行考察,“要”字是在先秦时期由名词义“腰”演变为动词义“佩戴在腰间”、“从中拦截”,再到“求取、求得”,语义不断演变,最后又由实义动词发展变化为情态动词“需要、应当(如此)”。唐代前后,“要”的语义由“需要、应当(如此)”演变为表示“希望、想”之类的意思;宋代前后,“将要、快要(发生、出现)”的意义也出现了。其中部分语义稳定下来保留至今。[2]很显然,“向x要y”中的“要”是“求取、求得”义,从配价角度看属于三价动词。

一、“向x要y”格式的两种语义类型

“向x要y”的格式义固然与两个固定项“向”“要”有关,但更与两个未定项x和y紧密相连。②根据构式语法理论,构式本身有独立于词语的整体意义。参见陆俭明《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载《汉语语法语义研究新探索(2000—2010演讲集)》,商务印书馆,2010年。为了讨论该格式义的方便,这里首先根据x、y间的语义关系③有时也会牵涉到该格式的主语s,因为“要”是三价动词。将“向x要y”分作两种语义类型。

(一)两类“向x要y”

1.老式

老式对应于“向x要y”的基本的、传统的用法。如:

sxy

(1)(李四)向张三要钱

(2)(县里)向省里要审批权

这里的s和x都是表示个人或者单位的名词,而且当x表单位时,在它后边往往需要带上方位词,如省里、市里、县里、区里、乡里、镇里、村里、队里、组里、厅里、局里、处里、家中、站上、组织上等等;而y通常是具体名词,它是一种已然的客观存在(至少在s的意识里是如此)。此时的“向x要y”格式中的三个未定项(x、y再加上做主语的s)间的关系可表述为:x可以支配y,而s未必能左右x。整个格式的含义为:某物(y)的支配权由x转移到s——如果把这比作一场交易的话,那就是,在这场交易中某物(y)的归属关系发生了变更。我们可以给该格式中的三个未定项标明各自的语义角色,即:s施事,x与事,*按范晓的观点,与事可分为当事、向事、对事、替事、共事、比事六类,那么此处的x又可归为向事。参见范晓、张豫峰等《语法理论纲要(修订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87页。y受事。

检验“向x要y”是否老式,要看它能否变换成双宾结构“要xy”*关于现代汉语中索取义动词能否带双宾语的问题,历来存在一定的争议。参见程乐乐、黄均凤《现代汉语索取双宾句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笔者认为,老式“向x要y”之所以能够变换成双宾结构“要xy”,而下文将要论及的新式却不能够,深层次的原因是老式中x跟y的语义关系亲密,“x可以支配y”(通常就是y是x的一部分或者y归x所有),而新式中的x跟y的语义关系则疏远得多,所以在新式中x跟y由“向……要”的框架间隔开来。也就是说,该格式中x与y的字面距离远近(包括现实的与可能的),恰恰反映出它们各自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关系的亲疏。,例(1)(2)就可以分别变换为“要张三钱”“要省里审批权”,所以是老式。当然,尽管此时的“向x要y”与“要xy”可以相互变换,但两者在表义上肯定还是有所区别的。看例子:

(3)村务公开把向农民要钱变成给农民钱,一个“要”,一个“给”,这是质的变化。(2005-08-14)*本文所有出具具体日期的例子都出自《人民日报》,而且所有例子中的着重号都是笔者所加。

例(3)的“向农民要钱”完全可以变换为与下文“给农民钱”相应的语序(“要农民钱”)而基本意思不变,两者细微的差别是,“向农民要钱”凸显了“农民”的与事角色,根据生活经验,当某人需要“向x要y”时,他最在意的是x的态度,所以x在该格式中以向前移位的方式得以凸显。这也是“向x要y”比“要xy”使用频度高的原因。我们还观察到,老式的“向x要y”能否变换成双宾结构“要xy”,另有语音方面的限制条件,那就是如果x的音节数太多了也不能自由变换,但压缩到两三个音节(一般截取其中心语即可)就又行了,如:

(4)向第一个到我店里来买智利乐谱的中国艺术家要钱。(1957-01-30)

(5)向到他村走亲戚的怀安人要面。(1950-03-23)

2.新式

新式对应于“向x要y”的派生的、后起的用法。如:

(6)向沙漠要草场(1966-05-30)

(7)向合格品要效益(1997-03-31)

(8)向抚育要森林(1991-08-09)

(9)向精细要质量(2007-06-29)

(10)向改革要效率(2003-07-04)

(11)向提高素质要战斗力(1998-05-21)

(12)向品种合理布局要产量(1980-06-23)

(13)向艺术本体要精彩,向整齐划一要喝彩(人民日报2011-01-28)

仅从以上数例就可看出,新式的y大体上仍是名词(例(13)是例外),其中既有具体名词(如例(6)(8)的“草场”“森林”),也有抽象名词(如例(7)(9)(10)(11)的“效益”“质量”“效率”“战斗力”),总体看又是以抽象名词居多。而且与老式相比,新式的y是未然的,是一个变量。x的情况则较为复杂,既有名词性的(如例(6)(7)的“沙漠”、“合格品”),又有动词性的(如例(11)的动宾结构“提高素质”、例(12)的主谓结构“品种合理布局”),还有形容词性的(如例(9)的“精细”),另有定性可能存在争议的(如例(8)(10)的“抚育”“改革”)。

新式的“向x要y”格式中三个未定项(x、y和s)间的关系可表述为:s可以左右x和y,而x不能支配y。与老式相比,新式不能变换为“要xy”。关于新式“向x要y”格式的含义,可归纳为:s操控与己相关的两要素(指x和y)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完成了自身能量(一般可区别为得与失两个方面)的一种转换。从认知的角度看,新式的x和y构成一种“路径—目标”图式。*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经验中具有多种意象图式,莱考夫(1987)总结出了好几种,其中就有一种“起点—路径—目标图式”。参见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0-71页。论语义角色,新式中的s是施事,y是受事,但x的情况较复杂,详情可参看下文对新式“向x要y”格式中x的细节显现问题的分析。

(二)新式与老式的几点区别

上一小节将“向x要y”分作两种语义类型,但还只是初步搭起了一个架子,需要进一步的证明。故此详加论证如下:

1.“路径—目标”图式下“向x要y”格式的细节显现

吕叔湘曾经打过一个比方,说汉语里的语义表达方式有时有点像打仗,是占据一点,就可以控制一面。又根据近些年引进的关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的观点,“语用推理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在会话时总想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当然也包括说话人的态度和感情”,“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结果就形成主观性表达成分”。[3](P.271)准此,我们针对新式“向x要y”格式分析其细节显现方式,也就是想探索它“用有限的词语传递尽量多的信息”的方式,这种分析法本质上就是一种语用推理。

A.x的细节显现

a.x是名词。在它上边再添加名词以使信息具体化。如:

(14)提出“向蒸汽要电”的倡议,充分利用蒸汽的动能进行发电。(1970-05-12)

(15)《向社区要岗位》:向社区服务要岗位/向社区管理要岗位/向社区网点要岗位。(2000-01-05)

b.x是名词。在它上边添加动词以使信息具体化。如:

(16)少用人,多做事,向工具要劳力,向技术革新要时间。/只好向改革工具要劳动力。/向工具改革要劳力,向科学研究要产量。(1959-11-26)

c.为以上a类与b类的叠加。同时在x前添加动词、在x后添加名词以使信息具体化。如:

(17)向提高管理水平要资金、要速度(1978-07-03)

例(17)也可说成“向管理要资金、要速度”。

d.还有属于环节隐含的。

(18)向荒漠争地要粮(1995-10-03)

例(18)可以省去中间的“争地”环节,直接说成“向荒漠要粮”。

(19)提出“向干旱宣战、与天争水、向水要粮”的口号(1960-07-30)

实际上,除了文中的“向水要粮”,我们也可以以原文为基础直接说“向干旱要粮”“向天要粮”。

(20)《向时间要社会主义》(姚人为):这时我也才进一步理解“向时间要社会主义”这一句话的含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身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人们像现在那样干劲冲天、脚踏实地的辛勤劳动才能得到;第二,时间是不等待人的,而是要人自己去争取。(1959-02-04)

例(20)的标题用了简练的“向x要y”格式,通过正文的分析知道该标题格式隐含了“争取(时间)”“辛勤劳动”的细节。

B.y的细节显现

观察发现,当新式“向x要y”中的y是中性名词时,会发生偏向积极意义的语义偏移。[4](P.1)如:

(21)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速度。/向管理要高效率,向管理要高速度。(1978-12-14)

例(21)中的两个句子出自《人民日报》同一天的同一篇文章,两者整体意思一致。是特定语境赋予前句的中性名词“效率”“速度”以积极意义,而在后句中它们带上了修饰语“高”,这样做无非是为了强调。又如:

(22)向课堂教学要分数(2010-08-09)

(23)向科学训练要成绩(2007-05-16)

C.x与y的互动关系

当x、y均为中性义名词时,x、y都会发生偏积极意义的语义偏移,x、y间呈正比关系。

(24)向高科技要高质量(1992-03-20)

(25)向高技术要高效益(1997-07-03)

(26)向深加工要效益(2004-08-02)

(27)向好身体要效益(2007-07-29)

例(24)(25)是x、y前都带有积极意义词语充当修饰语,例(26)(27)是x前都带有积极意义词语充当修饰语,而此前的例(21)中的后一句是y前都带有积极意义词语充当修饰语。

x与y的这种互动关系中还有表面看来呈反比关系的,虽占比例不高但例子仍多见,如:向洪水要粮(1958-12-25);向旱地要水(1987-07-29);向损失要产量(1963-03-19);向荒漠化要耕地(1999-06-17);向低产田要高产(1959-11-09);向劣势要优势,向危机要机遇(2008-03-31);向废品要成品(1970-05-12);向浪费要钱(1982-08-19);向积压物资要资金(1982-01-21)。x与y间的这种反比关系就像是在拔河,具体表现为,可以在x前添加减弱义动词(或形容词),在y前添加增强义动词(或形容词)。

如果说以上分析细节显现用的是一种语用推理的方法的话,那么,针对以下“向x要y”格式可能又要换一种思路,用隐喻理论来解释更方便一些。[3](P.273)

(28)从此,啤酒瓶成了上庄村的宝葫芦。向它要钱,给!每年税利480万元。跟它要新房,有!明亮宽敞的农民公寓唰啦啦竖起一个新上庄。(1994-01-20)(按:此例可以变换出“向啤酒瓶要钱”和“向啤酒瓶要新房”)

(29)向游泳池要体形(引自1990年代国内某生活类杂志,刊名、期数均失记)

(30)向猪仔要小康(1995-05-25)

例(28)是用“啤酒瓶”指代“啤酒产业”,例(29)用“游泳池”指代“游泳”,例(30)用“猪仔”指代“养猪业”,都是用具体意象指代抽象事物。

2.新式、老式“向x要y”在表达行为最终目标上存在自足与否的差异

上文曾指出,新式的“向x要y”来于认知上的“路径—目标”图式。这一点也可从新式、老式“向x要y”的比较得到印证。

观察发现,老式的“向x要y”之后通常带有(假使本来没有也可以添加上)表目的的动词性成分以构成连动式,如:

(31)我向他要衣服_____

(32)有人劝她向单位要辆车子_____

例(31)可以用“穿”“洗”或者“缝”等来填空,例(32)则可以填上“占为己有”或者“办各种公事私事”等。而从笔者调查过的1945年创刊直到2008年10月31日间的《人民日报》语料看,新式“向x要y”鲜有带后续连动成分的。*即使偶有出现,也是y为具体名词的,如“向水要粮吃”“向山要柴烧”等。换言之,新式“向x要y”在表达行为最终目标方面是自足的。前文说过,新式里的y“总体上以抽象名词居多”,而这个抽象名词本身就可以构成某一行为的最终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才叫最终目标呢?本文采取认知语言学的做法,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作为依据。可见,“最终”本来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如:

(33)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向它(笔者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要畜产品也就有粮食,直接要粮食则粮肉两丢。(1978-11-26)

由例(33)可以推导出(34)和(35)两种说法:

(34)向黄河中下游地区要畜产品

(35)向黄河中下游地区要粮食

例(34)的最终目标是“畜产品”,推想经由的“路径”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牲畜而后获取畜产品;而例(35)的最终目标是“粮食”,一时想到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开垦土地直接种植粮食,一是用畜肉当粮或者变卖畜产品购粮。如果以例(33)为语境(最终目标是要粮),则“畜产品”只能算作“中期目标”而已。

3.新式、老式“向x要y”在表主观意愿方面存在差异

这个问题与该格式中的s跟x间的关系有关。

前文谈到老式“向x要y”的含义为“某物(y)的支配权由x转移到s”,这也就意味着要让主语(s)去求人(x)。根据“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的世训,有求于人就得在意人家的脸色、态度,这样的处境总会让自己感觉无奈和不爽,而且,按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又一世训,求人的结果往往是赔进了自己的脸皮而目的并没有达成。所以,老式“向x要y”隐含有消极被动的意味。有例子可以为证:

(36)这个公司不是消极地向国家要“窝工费”,而是广开生产门路,积极为调整国民经济作贡献。(1981-08-09)

老式“向x要y”前也偶见有用“主动”做修饰语的,与上边所说矛盾吗?表面看是这样,但这种表面“矛盾”的用法实质上体现了“此事非同寻常”的语用效果:若是好事[如例(37)],会彰显其褒义的感情色彩;若是坏事[如例(38)],会彰显其贬义的感情色彩。

(37)主动向社区干部要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2007-02-12)

(38)主动向他们要回扣(1952-01-07)

而新式“向x要y”的格式义是“s操控与己相关的两要素(指x和y)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完成了自身能量的一种转换”,换言之,就是某一主体(s)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以达成某一预期目标。如果站在s的立场上看问题,新式“向x要y”中的x既可能是外部因素,也可能就是s的内部因素,*有必要指出,这里所谓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指的是最宽泛意义上的事物,包括通常所说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而且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也是相对而言的,有时甚至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可参看本文例(6)-(13)。甚而至于s自身。如:

(39)实现了由眼睛向外要优惠、要照顾,到眼睛向内要效益。(1997-05-10)

(40)《提高效益的根本动力在企业内部》(王灶坤):一向完善管理要效益,二向优质高产要效益,三向技改挖潜要效益,四向营销策略要效益。(1994-08-26)

(41)劳力不足,向自己要。(1972-12-01)

(42)(企业)向自己要钱(1997-01-23)

例(41)意指工人们苦干加巧干,一人能顶几人用。例(42)指企业深化内部改革,活化存量资产。

正因为新式中“s可以左右x”,所以它隐含了积极主动义,因而新式不能受“消极被动”类词语的修饰,一般也没必要接受“积极主动”类词语的修饰(如有则属语义羡余成分,表达上起强调作用)。像下面的句子就属于这样的特例:

(43)我们要把劣势变优势,不仅需要防沙治荒,更要主动向荒漠、荒滩、荒地要效益。(2010-09-05)

总观这一小节,讨论的是“向x要y”格式中x代表的几种事物与s的心理距离问题,以s为中心,按照由近到远排序就是:自身——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他人。有时我们也会在文学作品里看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莫过于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之类的感叹,所以老式“向x要y”隐含了消极被动义、新式“向x要y”隐含了积极主动义也就有了认知心理上的依据。

(三)从历时的角度看“向x要y”的演变

将“向x要y”格式区分为新式与老式还可找到历史上的根据。为追溯“向x要y”格式的源头,笔者使用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袁林编制的《汉籍全文检索系统》进行了分期检索,发现“向x要y”格式最早产生于元明时期。兹拈数例如下:

(44)那任二公有个桃花女,也与我算一算,说:“不死,是有救的。明夜三更时分,该北斗七星下降,你备下香灯祭祀。”着我躲在席囤儿里,只等星官领受了临去之时,便跳出囤来,扯住一个,向他要些寿岁。我依着他,果然有七位星官,被我扯住,与了我三十岁。(《全元杂剧·王晔·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45)小的哥子李良雨,隆庆元年四月间与吕达同往郃阳生理,去久音信全无,小人去寻时,闻他在鄠县,只见吕达,向他要哥子,却把一个妇人指说是小的哥子。(《今古奇观》第62卷)

(46)留你数日,不想你父母告状向夫家要人,在此不便,倘或寻出,如何是好?(《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1卷)

(47)公子便进来向柜上人要珠子看。(《明珠缘》第18回)

随着历史的发展,“向x要y”格式的句子就逐渐多见起来。但从产生之初直到民国时期的语料,“向x要y”格式表示的都是主语(s)向别人(x)要什么东西(y),属于本文前边所说的老式。

笔者推测,新式“向x要y”是到现代汉语里才开始出现的。从笔者对《人民日报》(自1945年创刊以来)语料的调查来看,最早的新式用例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以下是按x的不同音节数(本文只选取一到五个音节的词语)摘出的各自最早用例:

(48)提出“向肥要谷”的口号(1956-12-04)

(49)用旧式农具耕作的农民,一年能向土地要多少纯利呢?(1950-08-11)

(50)提出了向废品库要材料的口号(1958-01-18)

(51)提出了“要一切工具变样,向先进工具要粮”的口号(1958-05-15)

(52)全省各地提出了“向高工效工具要劳力,要时间”的口号(1960-02-10)

二、“向x要y”格式的语用分析

(一)篇章关联

对于新式“向x要y”而言,常规焦点位于它的末尾(即目标y),但有时,因表达所需,x(即路径)成为非常规焦点,所以有必要在上下文语境中凸显这部分内容,这样处理同时还能起到关联起上下文的作用。

1.x见于上文

(53)其次要眼睛向内,狠下内功,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潜力,向管理求发展。(1992-02-07)

(54)首先强调的就是质量意识,教育职工以质量保名牌,向质量要效益。(1992-08-13)

(55)狠抓落地动作的稳定性,向落地动作要金牌。(2008-07-24)

2.x见于下文

(56)今年,我给村里的干部和群众提要求——向科技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向专业要效益!为啥这样提?因为现在咱京华村的农民绝大部分都是懂科技、敢创新的专业型技术人才!(2006-02-28)

(二)语音条件

或许x的音节数都会对“向x要y”的性质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笔者调查了自1945年创刊到2008年10月31日间的《人民日报》语料,结果统计如下:

一字二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及以上总量62465825111018184159296新用法数量19119541737338394175新用法比例30.6%29.7%33.9%72.0%45.1%59.1%59.1%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x是一到三字的词语时,该格式新用法比例占到30%左右,当x是四字及以上词语时,该格式新用法所占比例为平均60%左右。

(三)修辞手法

“向x要y”格式还可用于好几种修辞格里,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1.排比

(57)高占祥为西部大开发创作的《西部之春》一诗中有一节竟连用了12个“向x要y”排比句:向戈壁要奇珍异宝,向旷野要五谷丰登。向村镇要熙熙攘攘,向荒山要郁郁葱葱。向沼泽要康庄大道,向沙漠要柳绿花红。向瀚海要油龙翻滚,向草原要万马奔腾。向改革要摩天大厦,向开放要两个文明。向市场要繁华似锦啊,向科学要百业兴隆!(2000-04-15)

有时,排比中又带有反复。如:

(58)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率,向管理要资金,向管理要市场,向管理要效益。(1996-02-26)

(59)向非公有制经济要岗位,向第一、第三产业要岗位,向中小型企业要岗位,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要岗位,向新的增长点要岗位,向社区管理服务要岗位。(1998-12-09)

例(58)属于x的反复。例(59)属于y的反复。

2.顶真

(60)向管理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1994-08-03)

(61)向读书要素质,向素质要警力。(1998-06-02)

(四)社会语境

“向x要y”常见最适用的语体就是标语口号,本文调查的语料中有很多是用得非常好的,但也有极少数用得不好,主要是与社会语境不合。如:

(62)《从一幅标语说起》(裴智勇):河南省民权县城关镇派出所在该县经济路警务区悬挂的这条标语:“向暂住人员要稳定,向出租房屋要安定”,许多外来流动人口看了心里极不舒服。毛病之一,有歧视暂住人口之嫌。……毛病之二,有碍文明执法精神。……这个口号的含意似乎是把暂住人口当成“整治”的对象,这是不妥的。当前,要加强暂住人口管理,但这并不等于“向暂住人员要稳定”。……公安机关肩负维稳职责,在执法宣传时,认识要到位,用语要文明。(2002-03-27)

其实,针对城市的诸如维稳、管理等方面问题,政府、社会等有关服务部门更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职责,而不应一味将责任都推到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流动人口头上,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更和谐。

有时,人们对同样内容的标语口号的价值判断竟会有霄壤之别,其实也是社会环境使然。比如,“向土地要粮食,向河塘要肥料”(1958-03-19),在大跃进时代被看成是英雄的、战斗的口号,而“向荒山要地,向荒山要粮”(1979-01-02)、“向水面要粮”(1979-04-04)、“向山林要钱”(1989-05-13)、“向山海要粮”(1989-05-10),在新时期人们的观念里则是错误的行为。

三、结语

当前,认知、语法化等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问题,但对其中的一些固定格式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像本文的“向x要y”格式,早期表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易,语义客观且带有消极被动的意味;后来,发展出新式“向x要y”,语义主观化且带有积极主动的意味。新式“向x要y”从认知角度可归结为“路径—目标”图式,其语义内涵远比老式来得丰富。

本文探讨的“向x要y”格式,亦可归为邵敬敏定义的“框式结构”,邵先生大力倡导此类结构的研究,笔者深有同感。正如邵先生所言,对此类格式进行规律性的探讨“必将有助于加深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探索”。[5]

参考文献:

[1]郭敏.介词“向”的语义类别与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7).

[2]范井玲.“要”的语法化琐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4]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3).

The Semantic Type of “Xiang x Yao y” and Its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XU Jian-yu

(School of Humaniti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Key words: Xiang X Yao Y; structure; semantic type; pragmatics; cognition

(责任编辑:山宁)

①本课题是负责人对已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美与休闲:和谐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境界”的延伸和拓展,前课题主要研究审美与休闲的关系及两者对和谐社会的人本意义,本课题则不但进一步研究审美对提升休闲文化的意义,更要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的当代休闲美学,要进而解决休闲美学的身体机制、话语体系、社会价值等基础性理论问题。

猜你喜欢
认知
学前教育之3—5岁幼儿教育的反思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自媒体的认知及利用策略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中的运用优势
对数控加工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认识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2:03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上海医药(2016年20期)2016-11-09 21:22:20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01:13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