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饶生,王云飞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外旋肌群离断后对髋关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①
翟饶生,王云飞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摘要:目的:利用后外侧手术入路外旋肌群不进行修补和外旋肌群修补等手术方式,分析术中修补外旋肌群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的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比对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2-06~2014-09对入院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的方式检索出其行髋关节置换术的作为研究对象,各自筛检外旋肌不修补和外旋肌修补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术中外旋肌修补,对照组术中外旋肌群不进行修补术。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致伤原因、原发疾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髋臼外展角、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双侧偏心距比值、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全髋关节置换术行外旋肌修复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髋臼外展角、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双侧偏心距比值等指标。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外旋肌修复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外旋肌修补;髋关节功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操作简便、失血量小、异位骨化发生率低等,其唯一的缺点是术后脱位率较高[1]。行 THA术中修补外旋肌群可以事半功倍的恢复髋关节周围解剖结构,从而降低术后早关节脱位并发症的发生,但 THA 术中修复外旋肌群,存在较高失败率。回顾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初次行 THA 术中修复外旋肌群对预后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的方式检索出2012-01~2014-12来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自筛检出外旋肌不进行修补和外旋肌修补的患者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术中行外旋肌群修补,对照组在进行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外侧手术入路外旋肌不进行修补术。
1.2方法
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术者操作实验组患者均行后外侧入路手术,外旋肌群的修补。将患侧位置至于屈曲,内旋的状态,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钝性分开离臀大肌,切断外旋肌群及股方肌其肌止点,“T”型切开后方关节囊,保留外旋短肌的腱性连接部分,用7号缝线将联合瓣行“8”字缝合,打结不剪线成为3处标记点,将股骨头用工具取出,将髋臼假体置于显露的髋臼内,安装防后脱位内衬。最后股骨端假体完成后,将之前外旋肌缝合[2]。在手术区域放置负压引流管,清洗伤口,依层次缝合各层至皮肤。对照组在进行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外侧手术入路外旋肌不进行修补术。
1.3术后处理
每组患者术后行外展中立的状态,两大腿之间放有垫子预防关节后脱位。如有关节前脱位倾向,则患肢放置于屈髋屈膝位。
术后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一周左右部分受力练习。术后一个月逐步加强训练,术后6个月至末次随访期间按术者要求进行功能锻炼,严禁过度伸直髋关节,内收、外旋等不适当的行为[3,4]。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肢的一般情况,包括致伤原因,原发病情况,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位置、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双侧偏心距比值、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数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对上述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如果数据呈正态且方差齐,则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进行一般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肢的一般情况,包括致伤原因,原发病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 P > 0.05) 。见表1~2。
表1 两组患肢的一般情况(n=50)
表2 两组患肢原发病情况(%)
2.2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双侧偏心距比值的比较(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P<0.05),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髋臼外展角、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双侧偏心距比值的比较±s)
测量指标实验组对照组t值P髋臼外展角47.66±6.4856.36±7.986.72<0.05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40.18±7.1237.57±7.956.36<0.05双侧偏心距比值106.18±22.3786.36±28.208.09<0.05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注:χ2/t=6.08,P<0.05。
手术入路的选择对手术的顺利进展,甚至是手术的效果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良好的显露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后路不同的外旋肌修补会有不同的髋旋转力学效应[5,6]。外侧切口入路因其解剖清楚、较少的软组织损伤、对髋臼及股骨颈等骨性结构良好的暴露、更低的异位骨化及外展功能的保留等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发现,上述两组研究对象中,实验组在进行完手术后发现,髋臼外展角为47.66±6.48°,对照组为56.36±7.98°,两组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行外旋肌修复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髋臼外展角指标,究其原因可能如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给予外旋肌修复能为关节后方短时间修复愈合提供基本支架,能够保护关节液中的肌腱,患者在手术后肌腱愈合期减少肌腱的力量,愈合过程中减少力的刺激,为此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行外旋肌修复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髋臼外展角等指标[7]。实验组的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为40.18±7.12,对照组的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为37.57±7.95,验组的双侧偏心距比值为106.18±22.37,对照组的双侧偏心距比值为86.36±28.20,两组之间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如下:髋关节不是一种由均一的组织机构构成的组织,后路不同的外旋肌修补会有不同的髋旋转力学效应[8],该力学效应会使患者上述髋关节的相关指标发生变化,外旋肌修补术可以有效地按照力学结构对髋关节发挥稳定作用,最终保证患侧偏心距与体重力臂比值、双侧偏心距比值保持在正常的范围之内[9]。
综上所述,影响术后髋关节术后功能的因素中,外旋肌群的重建是预防术后脱位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关键[10]。充分术前评估患肢的程度,对术中修补外旋肌以及关节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Rat AC ,Guillemin F. Total hip or knee replacement for osteoarthritis. mid-and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J].Arthritis Care Res,2010,62(1) : 54-62
[2]关振鹏,李利昕,郭开今,等. 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3) : 8621 -8624
[3]冉学军,邓长青,李君慧,等.后方关节囊舌形瓣成形术对防止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后脱位的作用[J]. 创伤外科杂志,2008,10(1):41-43
[4]翟饶生,孙桂旭.改良Salter截骨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33(2):33-34
[5]吴慧敏,何爱咏.保留关节囊的后侧入路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7,11(5):330-333
[6]Whitere R E, Jr Forness TJ,Allman J K,et al. Effect of posterior capsular repair on early dislocation in primary total hip replacement [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1,(393):163-167
[7]王国荣,吴锋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不等长临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09,14(5):406-407
[8]Riediger W ,Doering S ,Krismer M. Depression and somatisation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J].Int Orthop,2010,34:13-18
[9]Sathappan SS, Ginat D, Patel A,et al. Effect of anesthesia type on limb length discrepancy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Orthroplasty,2008,23(2):203 -209
[10]汪璟,李远景,丘宏伟,等.后关节囊重建及外旋肌群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位[J].实用临床医学,2012,13(5):24-26
中图分类号:R68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5)06-0083-02
作者简介:①翟饶生(196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通讯作者:王云飞(1988~)男, 黑龙江伊春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949135779@qq.com。
(收稿日期: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