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上海名医沈璠及其医案考略※

2016-01-26 22:49焦振廉
中医药通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沈氏抄本清河

● 焦振廉

清初上海名医沈璠及其医案考略※

● 焦振廉*

沈璠为清代早期上海名医,与叶天士、马元仪、周扬俊、何嗣宗等同时行医,精于医术,勤于临证,善治各类杂症,用药以豁痰清火为多,反对滥用温补,但当补则补,补肾纳气、滋阴降火之法应用亦多。著述多种,除医案外皆不传。

中医文献 中医史 沈璠 医案

沈璠,清代早期上海名医,《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著录《沈氏医案》抄本5种,分藏上海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等处。民国间裘庆元将之辑入《珍本医书集成》,为最早的印本。黄广平等认为其治疗特点为“重视脾胃,培补元气,注意调心,药食并用,煎丸并进”[1]。由于各种原因,关于其人其书的研究尚属不足。本文就沈璠其人及《沈氏医案》其书略作探讨。

1 沈璠其人

1.1 生平 沈璠,字鲁珍,人尊重其人而称“沈鲁珍”,如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所藏《沈氏医案》抄本(以下称“医学会本”)封面题为“沈鲁珍先生医案”,该本有闾邱松山氏所作的序文,称“鲁珍沈先生”,有松江知府张文英所作的“沈鲁珍批《景岳全书》后”,称“海上沈子鲁珍”,或称“鲁珍”,可见其得人敬重。该本两次出现“沈璠”字样,皆为沈璠自称,如“论疟疾——评《医宗必读》”后有“七十七老人沈璠谨议”语,全书首案“肝火抑郁梦遗”后署“雍正八年海上沈璠,时年七十有八”。

沈璠自称“海上沈璠”,张文英称“海上沈子鲁珍”,则其人里籍为上海。“海上”即上海之别称,以在海之畔,如《史记》所言“海上燕齐之间”。上海图书馆藏《清白里医案》(以下称“沪图本”)为《沈氏医案》另一传本,《总目》著录为民国抄本,前有清河炯斋氏撰于乾隆四十九年的“清白里医案后序”,开篇称“大团鲁珍沈先生”。大团,即今上海浦东新区大团镇,原属南汇。据浦东史志网《三墩镇志》第十九章医疗卫生篇,三墩(集)镇有沈鲁珍于乾隆间开设的诊所,位于该镇南水洞港来鹤桥北沈宅(二墩村7组)。按三墩(集)镇原为大团镇所属的乡,后为三墩镇,2003年与大团镇合为新的大团镇,据此则沈璠为今上海南汇大团镇人。南汇在上海东南端,南临杭州湾,东面东海,此为沈璠自称“海上沈璠”的因由。

据医学会本首案“肝火抑郁梦遗”案末沈璠自题“雍正八年,海上沈璠,时年七十有八”语,则沈璠生于清顺治九年(1652)。沪图本清河炯斋氏乾隆四十九年后序称“先生易箦,未悉属于何年”,可知沈璠卒年久不可考。浦东史志网《三墩镇志》第十九章人物篇载其生卒年为1658年~1738年,未知所据。

1.2 医术 沈璠精于医术,名满当时。医学会本闾邱松山氏序称“先生盛名几十载,其全活定以万计”,且“宜温宜凉宜补,辄中肯綮者,未易胜数”。《沈氏医案》载沈璠与马元仪、叶天士先后诊治同一病例时,往往因观点抵牾而抗言力辩。如该本首案“肝火抑郁梦遗”,马元仪治以补肾涩精之药,竟至肌肉消瘦,卧床不起,沈璠则“投以二陈加莱菔子、山栀、枳壳、香附、厚朴,冲元明粉服之”,终至“步履如常”,并酬以千金。马元仪即马俶,清初苏州名医,先后师从沈朗仲、李中梓,复私淑喻嘉言,弟子则有尤在泾等,驰誉医林。又如“伏暑”案。

先经叶天士用参、术等药,致胸腹作胀,攻冲不宁,不能安卧,后经沈璠用二陈汤加味等治愈。以年龄,沈璠少于马元仪而长于叶天士,马、叶名重医林,沈璠能与其抗言而论,其自信与直率可知。

沈璠反对滥用温补,吴文英“沈鲁珍批《景岳全书》后”称“会稽张会卿以医名于时,著有《景岳全书》若干卷,学者宗之,无异议矣。海上沈子鲁珍谓此书独以先天水火阴阳命门真言立异,而其治病也,一以扶阳温补为主,且以河间、丹溪之言为后学之害,是执乎一隅之见而不可以为训”,于是“摘其纰缪,揭其舛错者,一句一字,旁批而辨驳之”,即所谓“批《景岳全书》后”,应是专书。沈璠“用药大抵豁痰清火之方十有六七”,于是有人议为“偏于清火”,闾邱松山氏则力辨其“能补人之所不能补者”,可知其人在当时对医林即有影响。从其本人所撰“论疟疾——评《医宗必读》”看,沈璠虽主张“元气宜补,邪气宜去,寒热温凉,随病而施”,却反对多事温补,并依病机十九条,认为疾病“属火热者多,属寒者少,用药治病,宜体《内经》之意”,则其偏主清火还是可以成立的。

1.3 著作 沈璠有《沈氏医案》、《批景岳全书》、《评医宗必读》、《批明医指掌》、《批赵氏医贯》、《批伤寒六书》,除《沈氏医案》外皆不传。另有及散在文字数篇。

1.3.1 《批景岳全书》 医学会本有“沈鲁珍批《景岳全书》后”,松江知府张文英撰。按行文,是为沈璠《批景岳全书》作的序。沪图本清河炯斋氏后序也提到沈璠有此书。张文英称沈璠“恐宗其说者之入于岐趋也,于是摘其纰缪,揭其舛错者,一句一字,旁批而辨驳之,考证详确,无义不精”,且为“一生精力之所寄”,则《批景岳全书》应已成书。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资料称其书又名“《景岳全书评》”或“沈璠手批《景岳全书》”。今其书已湮,唯张序独存。

1.3.2 《评医宗必读》 医学会本张文英序后有“论疟疾—评《医宗必读》”,应是沈璠所著《评医宗必读》中的一篇。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作“《驳正医宗必读札记》”,可证非此一篇,其为成稿之书的可能性较大,今见则惟此篇。

1.3.3 《批明医指掌》《批赵氏医贯》《批伤寒六书》 沪图本清河炯斋氏后序称沈璠“曾批《明医指掌》、《赵氏医贯》、《伤寒六书》”,应有依据,今皆不见。

1.4 传奇 王孟英《归砚录》载沈璠医案一则,全文作“章御臣,屡梦白人持刀自割其头,至流血即惊醒,渐至闭目即梦,众医莫措。松江沈鲁珍治之,曰:寐而见白人者,肺虚也。以独参汤,每剂一两,服之而愈”,不见于医学会本、沪图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所载《沈氏医案》。《归砚录》系王孟英于同治元年(1862)撰成,其时沈璠已去世百余年,王孟英何由得知此案?应有传奇的可能。浦东史志网《三墩镇志》第22章人物篇载 沈璠家乡有来鹤桥,传说系乡农集资建造,沈璠捐助尤多,施工时发现石梁过短,方无奈时,有仙鹤飞来,向沈璠借针,针刺石梁,石梁伸长,得以建成,可知沈璠在时人眼中的传奇。王孟英祖籍盐官(今海宁),后迁钱塘,与沈璠家乡虽有距离,但并非山水远隔,其《归砚录》所载沈璠医案,可能来自当时关于沈璠的传说,于此也可知沈璠在当时的声誉之隆与影响之远。

沈璠门人有蔡沧文、杜良,见医学会本。

沈璠医案中提及的医家有薛生白、叶天士、马元仪、周扬俊、何自宗、夏泽生、应集生、平希于,多因意见不合,其中对马元仪(肝火抑郁梦遗案)言辞尤厉。薛、叶、马、周皆以医名世。何自宗即何炫,字令韶,号嗣宗,一作自宗,为江南何氏世医第十九代传人,有《何嗣宗医案》等。夏、应、平二人无可考。

2 沈璠医案

2.1 传本 《总目》在“沈氏医案”题下著录有清抄本、1932年沈东霞抄本、1941年铁沙费怿抄本、王寿康节抄本、抄本、《珍本医书集成》所载《沈氏医案》6种。笔者见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藏《沈氏医案》、上海图书馆所藏《清白里医案》以及《珍本医书集成》所载(简称“集成本”)三种。

医学会本有闾邱松山氏序,称“先生盛名几十载,其全活定以万计,记载医案亦岂仅此一卷”,则沈璠医案必有相当数量。由于“盛名几十载”,沈璠的医案为后世所重。沪图本有清河炯斋氏后序,称“余于庚子岁渴求是书,顾友靳而不予。壬寅秋日,不意于徐友处邂逅得之,甚为欣幸”,并“尝于风雨晦明之时,澄神独坐,取而读之”。清河炯斋氏闻其书本有原序,因“未获一睹为怅”,于是作“后序”以“略陈颠末,以志向慕之私云尔”。清河炯斋氏后序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其时沈璠已去世数十年。据此,沈璠去世后,其医案应以不同的抄本形式在流传并被重视,朋友间甚至“靳而不予”,与闾邱松山氏所称“记载医案亦岂仅此一卷”合。

医学会本载案229则,沪图本载案82则,与前者重复者42则。由于是抄本,因而即使同一医案,往往差异显然。胃中有胶痰案,沪图本只有煎方,医学会本则煎方后尚有丸方及培本丸方。秦照临病原案,医学会本“若不先疏理而竟用寒凉,则热邪郁遏肠胃,必致败坏而毙”句下有“所以用药之法,先后不可紊也”,沪图本则作“所以用药贵乎活法,有先后之不同也”。北六灶张崧岩方案,医学会本18诊,2300余字,沪图本2诊,300余字,应有遗漏。汪庭柯案为沈璠的长篇医案之一,前有总论,后列16节,每节先“病原”而后“按”,案末又有“总按”。此案在沪图本是完整而连续的,但在医学会本中,总论及第一至第十五节在书末,第十六节及“总按”则在“诊苏州梁太守案”前,其倒错显然。医学会本前有闾邱松山氏序、张文英沈鲁珍批《景岳全书》后、论疟疾——评《医宗必读》,沪图本书前仅有清河炯斋氏后序,却为医学会本所无。

《珍本医书集成》辑《沈氏医案》前有提要,称“仍其旧观”,实际只迄于“胃中有胶痰,肝家有郁火”案,较医学会本少26则,不仅文字有异,书末附录中护养法、小儿哺乳宜慎择论、王协忠先生癍疹论三篇亦为前二本所无。

即此三种,可窥知诸抄本之不同。考虑到其他抄本及不同抄本间的差异,沈璠医案存世者应超过300则,甚至更多。医学会本为以上3本中时代最早、载案最多者,集成本则为其书最早的印本。沈璠的医案在其身后受到一定重视,因而形成多种不同的抄本,加之辗转传抄,因而出现既彼此重见又相与错互的情况。

2.1.1 医学会本: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藏《沈氏医案》 《总目》著录为清抄本,封面题“沈鲁珍先生医案”,扉页书“医案摘录卷首”六字。有序一篇(沣江闾邱松山氏撰)、沈鲁珍批《景岳全书》后(松江知府张文英撰)、论疟疾——评《医宗必读》(沈璠撰)。书无目录,正文每半页9行,行24字,字体楷书而有行书意。载案229则。案题书于每案首行天头处,与正文书体相类,应系一次抄成而非后添者,但“嘈杂”以下45案未著案题。

2.1.2 沪图本:上海图书馆藏《清白里医案》 《总目》著录为民国抄本,封面题“清白里医案”,扉页同,旁书“雪畊”二字。前有清河炯斋氏“清白里医案后序”,题下钤“闲吟书屋”篆书阴文方印,“周”篆书阳文圆印,“秋水”篆书阴文方印,末署“乾隆四十九年岁次甲辰春日后学清河炯斋氏谨识”,据此则应为清抄本。后为“清白里沈鲁珍先生医案总目”。正文首页书题下钤印四枚,依次为“陈雪畊”阴文印,“上海图书馆”阳文印,“寿炯”阳文印,“家在白莲泾半”阴文印。每半页8行,行21字,楷书,讹字有红笔圈过另书于旁者。载案82则,其中40则不见于医学会本,另42则二本互见。

2.1.3 集成本:《珍本医书集成》所载《沈氏医案》 民国间裘庆元将《沈氏医案》辑入《珍本医书集成》,提要称“此书系手抄本,今于医案编次,仍其旧观”,应无删改,但所载迄于“胃中有胶痰,肝家有郁火”案,仅203则,可能另有所据,与医学会本不同。正文后有附录,包括护养法、小儿哺乳宜慎择论、沈鲁珍批《景岳全书》后、沈鲁珍评《医宗必读》论疟疾、王协忠先生癍疹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将《沈氏医案》与《三家医案合刻》合册出版,所据即此本。

2.2 内容与特色 沈璠医案以内伤杂病为主。其中有长篇医案,如汪庭柯案达约2700字,柔老案则超过2800字。汪庭柯案前有总按,后列十六节,每节先“病原”,后“按”,案末又有“总按”,其钻研有心显而易见。有简短医案,如杂案中“疟疾而兼咳嗽吐血,脉细数而侧眠,此劳疟也,理宜滋阴保肺之药治之”一案,只28字。沈璠用药考究,煎方、丸方同用者最多,也有煎、膏同用以及煎、膏、丸同用者。丸方常有早晚之异,如崇明顾苍求案,煎方外又有早服丸方与暮服丸方。多数医案直述内容,如“士老,向有痰火郁于胃中,上升则眩晕,不得疏泄则嘈杂似饥,上烁肺金则痿软乏力,散于四肢则手足心烦热,脉息沉数带滑,右关尤甚。此系胃中郁痰郁火,所以结成有形之物。理宜豁痰清火理气之药为治。半夏、广皮、天麻、钩藤、枳壳、川连、石膏、麦冬、山栀、夏枯草”。有案中加按者,如海盐朱龙为案中插入500余字的“案”,而后始列方药。更有单出医论者,如上洋周湘文案与潘仓舒令爱案之间 “胃开窍于口”至“良有以也”一段文字,与上下两案并不相关,实为一段独立的医论。

闾邱松山氏称沈璠“用药大抵豁痰清火之方十有六七”,但反对“不知者妄议为偏于清火”,认为其对“虚弱之症,宜补而补,仍能补人之所不能补者也”。以医学会本为例,其用“清火”超过70次,“清热”亦有8次,但非滥用清法,如金隆吉令郎案,诸医用黄连、石膏、连翘等清火之药,不效,沈璠则先用人参、橘红扶气化痰,后用六味丸、生脉散调治获愈。沈璠喜用豁痰法,医学会本中约有18则医案使用滚痰丸。但使用补法的医案亦有相当数量,如虚火上炎,肺金受烁,用生脉散治水之上源,八味丸补火;肾虚气不归源,用补肾纳气之丸;气虚下陷,用加味补中益气汤等。粗略统计,医学会本中用补肾纳气法者6则,补肾益精法者1则,补肾降火1则,单补肾1则,兼补肾1则,纳气补肾清火保肺1则,滋阴保肺降火1则,补肾纳气6则,而用滋阴降火者则达20则。可知沈璠虽善用豁痰清火,也绝未摒弃补法,唯按证施治而已。

3 小结

沈璠为清代早期名医,生于清顺治九年,卒于清雍正八年后,具体年代不详。与叶天士、马元仪、周扬俊、何自宗等同时行医,精于医术,名满当时。用药以豁痰清火为多,反对滥用温补,但当补则补,一以病证为据。多有著述,除医案外皆佚。医案以“沈氏医案”名,受到后人重视,现存抄本多种,内容互有异同。

[1]黄广平,杨秋玉.《沈氏医案》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3):19.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 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财社[2010]91号)

焦振廉,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文献医史研究。主持省部级及厅局级科研课题7项,参与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及古籍整理本10余部,省部级科技成果(学术著作)奖4项。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710003)

猜你喜欢
沈氏抄本清河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江城晚晴天
简论安大简《诗经》抄本中的讹误等问题
浙江图书馆藏《三朝北盟会编》明清抄本考论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
等候袁世凯
谁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