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相关的机构为例探讨中医在德国民间的传播状况

2016-01-26 16:31张钰卿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16期
关键词:针灸民众协会

张钰卿



以中医相关的机构为例探讨中医在德国民间的传播状况

张钰卿

以中医相关的机构为例,运用资料分析和质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德国各中医机构在传播中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德国各中医协会在传播中医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他们将中医介绍给了德国民众,并加深了德国人对中医的理解。推动了中医在德的教学与研究,促进了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这些中医机构只着重介绍了中医的一部分,即针灸,造成民众对中医认识不足,难以塑造准确全面的中医形象。因此,各德国中医协会确实为中医在德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国家应该加大海外宣传力度,为外国民众塑造完整的中医形象,以促进中医在国外的自主传播。

中医相关机构;中医;德国;传播

1 现状观察

中医在德国虽传播已久,但民众对其的了解和认知还是较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的私人中医诊所和各个中医协会就成了德国民众认识中医的重要窗口。私人诊所的个体性较强,而各个中医相关机构则已经是有一定规模的民间团体。因此,本文通过介绍各中医相关机构,简要分析中医在德国民间的传播情况。德国针灸医师学会(Deutscherztegesellschaft für Akupunktur e.V,DGfA),创建于1951年,是德国最早建立的针灸协会。该协会位于慕尼黑,有会员约9 000人,具有公益性质。在针灸的实践、教学、研究和公共宣传方面都发挥着一定作用[1]。

经典针灸和传统中医协会(Die 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Klassische Akupunktur und Traditionelle Chinesische Medizin e.V.,AGTCM),创建于1954年。该协会是公益性质组织,成员包括替代疗法医师、医生、按摩师等。协会目标为支持中医教学、中医应用、保护中医学的传统价值以及介绍并推动中医的继续发展[2]。

德国传统中医协会(Die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TCM e.V.)简称DGTCM,是专注于各类传统中医疗法的科学性专业协会。最初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的一个小型工作组,经过30多年发展成为如今的德国传统中医协会。通过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传统中医海德堡模式”,得到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并被称为是“将中医融进了西方医疗卫生和研究中的未来模式”[3]。

国际中医学会(Societas Medicinae Sinensis,Internationale Gesellschaft für Chinesische Medizin e.V,SMS)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中医发展的国际性专业学会,总部在慕尼黑。该学会教授中医知识和中医传统文化,从事中医全科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包括针灸、中药、营养学、气功(太极)以及推拿[4]。国际中医学会时常发布重要学术论文、学术性出版物,如《中国人的医药》(Die Medizin der Chinesen)、《中国营养学——基础和实际应用》(Chinesische Diätetik - Grundlagen und praktische Anwendung)、《颈鼻耳治疗学中的中医》(Chinesische Medizin in der Hals-Nasen-Ohrenheilkunde)等22本[5]。

德国中药安全性评估中心(Centrum für Therapiesicherheit in der Chinesischen Arzneitherapie,CTCA),是国际中医学会参与建立的一所评估中心。该中心由德国重要的中药专业性协会和杰出个人组成,致力于保证中药应用的安全性,同时也确保德国继续使用中医这一诊疗手段[6]。

德国的中医相关机构还有很多,这里只简要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除了以上的专业协会和评估中心外,还有一家德国中医院扮演着重要角色。德国魁茨汀中医院(TCM-Klinik Bad Kötzting)是德国首家中医院,发端于1991年一个中德双方的合作项目。中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德国合作方是魁茨汀施道丁尔家族[7]。该院还承担着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慕尼黑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进行着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与比较。该院是德国乃至欧洲唯一一所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保险公司付费、收治住院病人的中医医院[8]。

2 作用分析

德国的各个中医相关机构在推广中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首先,这类专业性的学会为德国民众介绍了中医疗法,使民众对此有了一个大概的较为理性的了解。传统中医在德国简称为TCM(Traditionelle Chinesische Medizin)。针灸、中药、推拿(或按摩)、气功(包括太极)以及营养学被德国人称作是中医的五大支柱。

在德国,临床治疗中针灸占中医治疗的80%以上[9]。针灸在西方主要有四大应用领域:慢性疼痛、运动器官病症、过敏以及哮喘。然而,许多医生使用的都是带有西方特点的针灸方法,依照西医开西药的治病观念,没有注重开药之前的中医诊断和对“气”的调节。一般情况下,医生经过140 h的“针灸基础培训”后就可以应用西式针灸术。而要使用中式针灸术,则需要经过至少350个课时的“针灸完整培训”[10]。

第二,除了对中医在整体上的大致介绍,各中医相关协会普遍对中医疗法进行了更深一层的调查和分析。德国针灸实验(GERAC-Studien)的结果显示:长期来看,针灸对于慢性背痛的疗效是常见西方疗法的2倍,治疗膝盖疼痛的效果是常见西方疗法的3倍。对于头痛和偏头痛,6周内10次或11次的针灸治疗效果会略好于6个月的西医标准疗法。而这里的针灸疗法还只是简单的西式针灸疗法,而非以中医诊断为基础的中式针灸。

德国柏林夏里特医院(Charité)的科学研究者曾受技术人员医疗保险公司(Techniker Krankenkasse)的委托,对针灸疗法的效果进行了为期3年的调查,共有超过25万病人和约1万名开业医生参与其中。调查表明,针灸在应对头痛、慢性颈痛和花粉热等疾病方面有着安全、长期的疗效。根据200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90%的过敏症病人、85%的关节痛病人、82%的哮喘病人和85%的痛经病人表示,在接受诊疗6个月之后病情还有明显好转[11]。

此外,相关中医协会还对中西医诊疗方式进行了一些对比。首先,中医学是经验医学,从几千年总结出的经验中找出治病良方;而西医则习惯通过科学实验对每一种疗法进行研究、证明。其次,中医关注的并不是某一种单独的疾病或者病因,而侧重于将病人的症状综合起来,关注整个机体,找出病人所属类型(如是阴虚还是阳亏)。相比之下,西方临床研究者则试图寻找专门医治某一特定病症的特定药品,重视专药专治,局部用药。最后,中医对待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病人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而西医则倾向于遵守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对同样的疾病做相同的处理。可以说,这些机构通过展开调查、进行对比,加深了德国民众对中医的理解和认同,为德国人接受中医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各协会在中医教学与研究方面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德国针灸医师学会的科学中心支持了中医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与许多德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与交流,如德国国内的慕尼黑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德国以外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在前文对各个中医协会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出,各个机构十分重视中医的教学与培训,勤于建立与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在传播中医的同时,也在推动中医教学与研究。

第四,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各个中医协会在推广、引进中医的同时,客观上也在传播着中华文化。在德国,中医常常与道家思想相关。在德国人眼中,道家是一种与自然相连的思想学派。阴阳五行学说也出自道家思想。阴阳学说是中国智慧,也是传统中医的根本法则。德国人在理解中医的过程中,也渐渐领会了万物相融,循环往复这样一种中国哲学思想。

各个德国中医协会发挥了广泛深刻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局限性。仅从以上的介绍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在德国,中医大多以针灸的形式出现,相比之下,中草药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在中国,针灸在中医的各类治疗手段中只占20%左右,大部分病人会选择服用中药来治疗疾病[12]。这种以针灸代表中医的做法实际上是德国民众对中医的一个认识缺失,也显示出了中医在海外传播中的薄弱之处。

德国民众对中医的认识缺失背后有着诸多原因。以中草药为例,一方面,草药确实难以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标准化衡量。西方研究者习惯通过细胞层面的实验来测定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但这一方法对中药材却不那么奏效。另一方面,德国在动植物种类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许多中药材,如动物骨、犀牛角等,在德国都是禁止贩卖的。可以说,想要打开德国的中药市场、构筑德国民众心中完整的中医形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即便是德国民众较为熟悉的针灸,也因为立法方面的欠缺,出现了针灸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的情况。另外,科研投入不足、教育水准欠缺,也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13]。针灸虽在德国传播历史久远且认可度较高,但中医基础理论的对外传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长久以来传播群体主要以德国学者、传教士为主,本国力量较为单薄[14]。目前,在德国,中医只作为西医的一种补充,有的病人甚至是在西医疗法完全无望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尝试中医。中医被视为西医的“替代医学”“补充医学”“自然疗法”或是“顺势疗法”[15],尚未得到德国政府卫生部门和卫生法规的正式承认。

3 小 结

目前来看,尽管中医在德国的发展还有诸多问题,但德国各中医协会确实为中医在德国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5年,中国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不仅鼓舞了国人,也激励了德国的中医爱好者们。借助青蒿素对抗疟疾的治疗方案结合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研究,德国针灸医师学会对此大为关注,赞赏有加。

中医在海外的传播,除了可以借助此类专业性学术性协会的帮助之外,中方自己也可以采取更多行动。面对针灸成为中医的代名词这一局面,国家应该加大海外宣传力度,为外国民众塑造完整的中医形象,提供准确恰当的信息以及相应的咨询服务。在中医的宣传和传播这一方面,无疑中方自己最有发言权。有效的宣传和推广不仅有利于中医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也会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再者,加强海外医生的教育与培训也是促进中医海外传播的重要一环。目前,海外中医医师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中医的传播和海外民众对中医的印象。许多德国中医协会都提供了中医相关的培训课程,这虽然提高了中医专业知识的普及程度,但短短几节课不足以训练出一名合格的中医。许多中医医师只作为补充疗法医师(Heilpraktiker)出现,与德国一般所说的医生(Arzt)并不完全一样。德国的中医市场急需兼备专业素养、行医经验和跨文化能力的高水平中医。无论是合作培养还是中方派遣,都应有这样一批符合市场和时代要求的中医医师,在海外传播中医文化,寻找中西医融合的契机。

[2]Andrea Hellwig. Über die AGTCM[EB/OL].[2015-03-22] https://www.agtcm.de/patienten/presse/woche-der-traditionellen-chinesischen-medizin-vom-16-bis-22-maerz-2015_20.htm.

[3]DGTCM.Heidelberger Modell der TCM[EB/OL].2013.http://www.dgtc m.de/heidelberger-modell/.

[4]SMS.Über uns[EB/OL].[2016].http://www.tcm.edu/ueber-uns/.

[5]SMS.Publikationen[EB/OL].2016.http://www.tcm.edu/aerzte-medizinstude nten/publikationen/.

[6]CTCA.Centrum für Therapiesicherheit in der Chinesischen Arzneitherapie[EB/OL].2014.http://www.ctca.de/index.php/de/?q=de/node/8.

[7]柴玉.魁茨汀中医院——在欧洲的示范中医院[N].中国中医药日报,2008-07-25(2).

[8]戴京璋,马淑惠.德国中医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3,32(3):61-63.

[9]王俊秀.德国每年有两百万人看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7-07-05(2).

[10]Gabriel Stux.Chinesische Akupunktur[EB/OL].[2016.03.29].http://blog.akupunkt ur-aktuell.de/.

[11]Gabriel Stux.Allergie und Asthma[EB/OL].[2016.03.29].http://blog.akupunktur-a ktuell.de/2016/05/29/allergie-und-asthma/.

[12]刘燕平.中医药在德国发展瞥视[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3):151-153.

[13]孙舟红.瑞士、德国针灸发展概况和思考[J].江苏中医药,2011,43(12):72-73.

[14]范延妮.中医德国传播考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5):459-462.

[15]江首彦.欧洲德语区草药文献整理及奥地利中药处方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本文编辑郭怀印)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89),

E-mail:dujianwa326@sina.com

R199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6.017

1672-1349(2016)16-1879-03

2016-05-16)

猜你喜欢
针灸民众协会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