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国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高淳 211300)
卡马西平致多形红斑药疹1例
赵建国*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 高淳211300)
某女性患者,63岁,因三叉神经痛静脉推注甲钴胺注射液1次500 μg、1日2次、连用5 d;口服卡马西平片1次200 mg、1日2次,银杏叶片1次80 mg、1日3次、连用12 d后出现胃部胀痛不适,予大黄苏打片1次2片、1日3次、口服,甲钴胺片1次0.5 mg、1日3次、口服,13 d后,患者出现胸部红斑、瘙痒,逐渐蔓延至全身,伴发热,最高体温39.9 ℃,门诊诊断为:多形性红斑型药疹。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51×109/L,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红细胞计数40 U/L;尿红细胞(RBC)1.8/HPF,多形性85%,均一型15%;血涂片、电解质、肝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予停用卡马西平,并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次60 mg、1日1次抗炎、奥美拉唑1次40 mg、1日1次护胃、异甘草酸镁1次150 mg、1日1次非特异性抗炎,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1次8.8 mg、1日1次抗过敏、碳酸钙D3片1次1片、1日1次预防骨质疏松,碳酸氢钠漱口预防真菌感染,炉甘石洗剂外用对症治疗。门诊治疗2 d后病情好转,为进一步治疗收治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口服厄贝沙坦片1次150 mg、1日1次,血压控制尚可。
入院专科检查:全身可见弥漫暗红色斑点、斑片,无破溃,压之不褪色,口腔及唇部黏膜轻度破溃。查尿常规,尿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30.7/μl;血沉22.0 mm/H;血生化:钾3.2 m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2.1 U/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7.5 U/L;其余血常规、肿瘤指标等未见明显异常。予加巴喷丁1次0.3 g、1日2次及甲钴胺片1次0.5 mg、1日3次、口服治疗三叉神经痛,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次60 mg、1日1次抗炎,奥美拉唑1次40 mg、1日1次护胃,异甘草酸镁1次150 mg、1日1次非特异性抗炎,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1次8.8 mg、1日1次抗过敏,碳酸钙D3片1次1片、1日1次预防骨质疏松,氯化钾缓释片1次1.0 g、1日2次补钾,制霉菌素50万U口含预防真菌感染。3 d后患者皮疹部分消退,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量至1次40 mg、1日1次。6 d后患者全身皮疹大部分消退,无瘙痒等不适,予出院,出院后口服泼尼松片并逐渐减量。
2讨论
多形红斑药疹是由药物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斑丘疹、水疱、大疱等,常见眼、口、鼻及外生殖器黏膜受累[1],可伴有畏寒发热、肝功能损害及胃肠道症状等[2]。可引起多形红斑药疹的药物有磺胺类药、解热镇痛药及芳香族抗癫痫药(苯妥英、卡马西平等)[3-4]。有文献报道称,卡马西平引起重症药疹的潜伏期为(11.81±7.45)d[5]。该患者既往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在口服卡马西平约2周后出现红色斑点、斑片,有较合理的时间关联性;伴有口腔及唇部黏膜破溃、发热、ALT和AST升高、胃部胀痛等,符合多形红斑药疹的特点。故考虑为卡马西平导致的多形红斑药疹。多形红斑药疹的发展多由轻到重,起初表现为斑丘疹,若不及时停药及治疗容易迅速发展为多形红斑药疹至重症多形红斑(sever erythema multiforme drug eruption,SEM)或大疱性表皮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其治疗主要依靠足量、有效的糖皮质激素[6],该患者在发现皮疹后及时停药并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
卡马西平是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结构类似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可用于癫痫、三叉神经痛及锂盐无效的躁狂等的治疗[7-8]。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约为30%~50%,且个体差异大,吸收不规则,故常进行血药浓度监测[3]。其主要的ADR有皮肤损害、视力模糊/复试、血液毒性及肾毒性等。卡马西平所致的严重皮肤ADR包括SEM、TEN及剥脱性皮炎[3]。目前,卡马西平导致的严重皮肤ADR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代谢及免疫等因素有关[3]。据研究结果报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 1502等位基因是汉族人卡马西平重症药疹的易感基因[9],其可能机制是HLA-B等位基因介导将卡马西平或其代谢产物呈递给T细胞导致异常免疫反应[7]。
综上所述,卡马西平由于其可能导致严重的皮肤ADR,在临床应用中应引起注意,起始剂量应低于维持量,然后逐步增加用量至维持量。使用前应告知患者在出现皮疹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复诊,避免药疹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伟,王淳良,徐奖,等.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 1 例并文献复习[J].重庆医学,2013,42(31):3848.
[2]黄琪.卡马西平相关性药疹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97-99.
[3]朱旭,何晓静,肇丽梅.卡马西平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8):1462-1464.
[4]吴祖煌,刘敏.卡马西平致严重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1):45.
[5]周珏倩,潘军利,陈树达,等.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3):158-162.
[6]王奎鹏,夏建华.17 例卡马西平致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61-162.
[7]吴培培,李奕,杨飞,等.抗癫痫药等引发药疹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29(1):113-117.
[8]陈泽莲,徐珽,吴逢波,等.卡马西平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11):864-866.
[9]Hung SI,Chung WH,Jee SH,et al.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carbamazepine-induced cutane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J].Pharmacogenetics and Genomics,2006,16(4):297-306.
1病例资料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2-2124(2016)06-0863-01
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16.06.052
(收稿日期:2015-12-02)
* 主管药师。研究方向:临床药学。E-mail:139159161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