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行针灸疗法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6-01-26 13:46乔胜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15期
关键词:面瘫急性期针灸

乔胜楠

周围性面瘫行针灸疗法治疗的临床观察

乔胜楠

目的探究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行针灸疗法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8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 每组41例。常规组采取西医治疗后再进行针灸治疗, 实验组即实施局部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痊愈30例, 显效7例, 好转3例, 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常规组痊愈20例, 显效6例, 好转8例, 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93%。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00, P<0.05)。结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而言, 实施针灸治疗方案可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荐采纳。

针灸;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周围性面瘫属于神经科中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 主要是由于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1]导致的一类疾病,中医理论认为, 其与“口僻”[2]等疾病较为相似, 以口眼歪斜、面部瘫痪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 若不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临床干预将可能造成面肌痉挛与面肌倒错等不良情况, 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 给患者造成沉重的心理阴影。中医认为对该类疾病采取针灸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 但是对于何时给予针灸治疗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次研究将针灸治疗方案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并将相关内容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诊疗的8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后被确诊, 均与《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3]相符。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 每组41例。常规组男24例, 女17例, 年龄10~65岁, 平均年龄(45.23±6.59)岁;实验组男22例, 女19例, 年龄11~63岁,平均年龄(44.86±6.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急性期即实施针灸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为祛风通络、舒调经筋等, 手足少阳经为辅, 手足阳明经为主, 给予浅刺治疗方案, 选取风池、颊车、翳风、太冲、合谷作为主穴, 并依据患者实际症状配合采取其他穴位, 对于鼻中沟歪斜的患者可配水沟穴, 对于鼻唇沟平坦的患者可配迎香穴、禾髎穴, 对于颏唇沟歪斜的患者可配承浆穴, 对于面颊板滞的患者可配巨髎穴、四白穴等;此外, 还需辅以抗病毒治疗, 改善微循环治疗, 给予泼尼松等西药治疗;给予艾条局部温灸与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治疗, 嘱咐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练习闭眼、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以面部肌肉每日进行按摩等。常规组急性期仅给予泼尼松等常规西药、功能锻炼等治疗, 等到发病7 d后再实施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方法与实验组相同。针灸治疗1次/d, 30 min/次, 10次为1个疗程, 间隔2~4 d后再进入下一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其中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且经过H-B量表评定后显示为Ⅰ级表示疾病痊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改善, 量表判定为Ⅱ级表示显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 量表评定为Ⅲ级表示疾病好转;疾病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表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痊愈30例, 显效7例, 好转3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常规组痊愈20例, 显效6例, 好转8例,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2.93%。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00, 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指出,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神经出现局部水肿状态, 当骨性面神经管受到外部挤压时将引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其早期病理改变称之为神经水肿、脱髓鞘等, 更有甚者将引发轴索变性情况。

中医理论认为, 发生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于脉络空虚、风热、风寒等对面部筋脉进行侵袭, 由此引发气血对肌肉进行阻滞、经筋失养等, 因此主张采用针灸治疗方案。针灸可帮助患者及时调整阴阳, 帮助患者疏风通络并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另外, 现代理论指出, 对局部缺血水肿现象采用针灸治疗可获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帮助患者周围面神经损伤变性症状促进再生修复等, 但是对于何时开展针灸治疗目前临床上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急性期为针灸治疗的最佳时间段, 尽早开展疾病治疗可有效缩短疾病治疗疗程,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5]。

本次研究对实验组患者在急性期即采用针灸治疗方案,而常规组患者在急性期过后采取针灸治疗方案,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7.56%, 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82.9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方案可获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推荐采纳。

[1]程永红.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8):1713-1714.

[2]蔡秀丽.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5):798-799.

[3]金咏羚, 马越.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护.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17):97-98.

[4]王建, 石爱华, 王鸿雁, 等.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16):124-125.

[5]罗昌凤.电针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29例分析.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1):3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5.194

2016-05-13]

163113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脑血管医院

猜你喜欢
面瘫急性期针灸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