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敏,李慧莉,高 越,于桂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 长春 130041)
通过品管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魏敏,李慧莉,高越,于桂云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吉林长春130041)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PICC维护质量,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针对主题拟定计划,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拟定对策,对策实施与检讨,形成标准化,确认效果。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6)。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建立了PICC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流程、标准化的PICC维护流程,提高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维护质量,降低了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士的专科知识水平,提高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为临床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护理品质。
[关键词]品管圈;PICC;并发症
通讯作者:于桂云
[收稿日期:2015-01-07编校:郑英善]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一组人员自动自发组成一个圈,运用各种改善方法,完全启发个人潜能,运用团队力量,发挥集体智慧,持续从事各种问题的改善。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到达中心静脉,导管的尖端到达上腔静脉的下1/3。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需要行多个疗程的化疗,为有效利用药物,避免外周静脉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减少药物引起的静脉炎,避免化疗药外渗引起周围组织坏死,建议患者行PICC穿刺置管[1]。据文献报道,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6.7%[2]。通过查检记录,要因解析,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18.25%,静脉炎发生率为8.73%,导管感染发生率为4.76%。为了提高PICC维护质量,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我科自发组成品管圈。经过查阅文献,与专家共同探讨制定对策,并予以实施,经过分析与改进,制定了标准化的PICC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流程、标准化的PICC维护流程,有效地提高了PICC维护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1月~2013年10月行PICC的12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11月~2014年10月行PICC的126例设为品管圈质量管理组(以下简称“品管组”)。对照组患者126例,贵要静脉58例,肘正中静脉42例,头静脉26例。品管组患者126例,贵要静脉62例,肘正中静脉40例,头静脉24例。两组患者均置入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单腔三项瓣膜式导管。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及穿刺部位的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穿刺部位方面的比较
组别性别年龄(岁)穿刺部位(例) 贵要静脉 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 品管组女56.21584226对照组女53.52624024
注:两组各项比较,P>0.05
1.2方法:具体活动流程如下:①选定主题:通过头脑风暴、背对背打分确定本期活动主题为“降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征集并确立圈名及圈徽。②拟定活动计划。③现况把握:通过查检记录,根据柏拉图分析,确定穿刺点出血、静脉炎、导管感染是本次活动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④要因解析:对发生穿刺点出血,见图1,静脉炎、导管感染,见图2。通过鱼骨图进行要因解析,找出要因主要为无置管后宣教标准,护士宣教不到位;患者对健教指导掌握不到位,穿刺后活动过度;无统一的换药标准,无统一的出院指导标准,化疗间歇期换药不到位。⑤对策拟定:针对要因,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民主投票制定对策。成立专门的PICC穿刺及维护小组,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建立PICC标准化维护流程,专人负责宣教,专人负责维护,专人负责宣教及维护的质量监督;确定目标为减少PICC导管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⑥计划实施时间设定为12个月,并按周实施计划的详细步骤。⑦PICC小组成员专项负责监测换药室环境、换药过程、健康教育落实情况进,提高维护质量。⑧确定每周三下午为活动日,对现状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并绘制鱼骨图。⑨小组组长对活动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整改计划。⑩最终制定PICC穿刺及换药的操作标准、流程及规范化的PICC健康教育模式。
2结果
2.1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品管圈活动,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2。
2.2通过品管圈建立了标准化PICC维护流程:通过品管圈活动,圈长带领圈员,广泛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制定了标准化的PICC维护流程,对科室所有护士进行PICC置管后维护的培训,置入及维护由具有PICC专科证书的护士执行,小组成员定期对维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形成标准化维护流程。
2.3通过品管圈制定了健康教育手册:具体包括:①圈长带领圈成员广泛查阅资料,制定了健康教育手册,统一了健康教育内容,品管小组成员根据PICC临床使用特点找出健康教育不足之处,并及时在品管小组会上进行补充讨论,使其内容不断丰富、实用。②针对PICC置管患者需要在化疗间歇期带管回家这一情况,圈员通过视频及现场讲解负责教会患者对导管进行日常观察及维护,发给每位患者一本健康教育及维护记录小册子,并指导患者家属详细记录,认真维护。③加强健康教育宣教力度,专人负责宣教,告知出院患者带管出院维护要求及注意事项并由其签字,发放PICC维护资料。④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回院进行维护。⑤不能回院进行维护的患者,出院后电话定期提醒患者及时维护。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穿刺点出血静脉炎导管感染静脉血栓穿刺失败堵管合计对照组12623(18.25)11(8.73)6(4.76)5(3.97)3(2.38)1(0.79)49(38.89)品管组1265(3.97)3(2.38)1(0.79)1(0.79)1(0.79)011(8.73)①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χ2=8.55,P=0.001 6
图1 穿刺点出血要因解析
图2 静脉炎、导管感染要因解析
3讨论
3.1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学习的主动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置入PICC导管,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到中心静脉,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同时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该项操作是侵入性操作,PICC在应用中存在一些并发症[3]。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管理与维护,将会导致较多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使护士自觉参与到管理中来,主动学习PICC相关专业知识,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从而提高PICC维护质量。圈员均为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最了解临床实践情况,能更好地解决PICC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3.2品管圈促进了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PICC维护质量: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感染规范规定每周换药一次,有的患者一周换药穿刺点红肿,品管小组成员根据观察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及时给予换药,使PICC穿刺点红肿得到有效控制。机械性静脉炎是由于导管对血管壁的摩擦、撞击作用,造成血管的痉挛和血管内膜的损伤所致。品管小组研究认为,通过肘下进行穿刺,增加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通过进修学习,采用肘上塞丁格技术,减少了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PICC维护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3.3不足与反思
3.3.1仍有部分PICC发生并发症:品管组中有l例患者因化疗后白细胞下降而自行要求出院,且在外院进行PICC维护,但因发生PICC并发症而返回我院进行维护,最终局部症状消失。1例患者化疗间歇期回家自行维护,发生导管堵塞。
3.3.2穿刺点渗血的原因分析:PICC穿刺后,责任护士宣教,患者及家属不够重视,患者肢体过度活动导致穿刺点渗血,同时护士观察不及时,未及时进行加压包扎。患者用药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降低,增加穿刺点出血的几率。
3.3.3品管小组分析小结:加强健康教育力度,除了增加与患者的沟通,更应该向患者及家属指出,行PICC虽然前期增加了经济支出,但是可以避免外渗引起的身体上的痛苦及更大经济损失。此外,应加强对基层医院护士的培训,以便患者在外院也得到高质量的维护。
参考文献4
[1]冯伟.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1):4475.
[2]宋广娟,王晓秋,林长虹.PICC并发症的分析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2,33(4):866.
[3]王建辉,宋艳茹,孟景娜.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及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26(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