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

2016-01-25 03:39:31康旭丽,白春兰,王鑫迪
吉林医学 2015年18期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诊断

·综述·

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

康旭丽,白春兰,王鑫迪,谢方,李悦玮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内科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00)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治疗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C74295]

[收稿日期:2015-08-31编校:李晓飞]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中老年妇女的健康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的综合征候群,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目前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众说纷纭,本文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临床应用和妇女保健提供参考依据。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围绝经期”[1]一词,定义为妇女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及临床特征时至绝经1年内的时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而导致性激素减少引起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的一组症候群,如月经紊乱、潮热、头晕、失眠、多梦、乏力、烦躁、焦虑、抑郁,并出现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一般为41~55岁[2]。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30年,全世界围绝经期妇女人数达12亿以上,而我国围绝经期妇女人数居世界首位,目前已达1.6亿,并且我国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高达60%~80%[3]。另外,我国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有20%的人数年龄在 40岁以下,也可看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年龄在逐渐提前[4]。再加上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刻不容缓,本文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和妇女保健提供参考依据。

1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

1.1发病机制

1.1.1卵巢的改变:进入围绝经期后,女性的卵巢重量减轻,卵泡不可逆的减少,引起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月经出现不规律或停经,潮热也是雌激素下降的特征性症状[5]。

1.1.2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女性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内分泌水平发生改变,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三者的平衡,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其靶器官的支配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此外,雌激素的减少后影响400多个雌激素受体部位的正常功能,引起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和感觉系统的相关症状[6]。

1.1.3其他:有研究证实,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枢神经递质P物质(SP)升高,而β-内啡肽(β-EP)下降[7],其症状的发生也与内源性阿片肽(EOP)代谢的改变有关[8]。绝经后妇女血清E2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下降,自由基损伤导致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增加,导致绝经后妇女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下降[9]。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也与负性生活事件有关[10]。

1.2实验室检查

1.2.1激素测定:通过测定垂体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尿雌激素总量、雌二醇(E2)、睾丸酮(T)、卵泡抑制素A或B等来判定卵巢的功能状态以及鉴别其他疾病。如当检查结果为FSH>40 U/L且E2<10~20 pg/ml则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1.2.2细胞因子测定: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雌二醇(E2)与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呈负相关(P<0.05),而垂体促卵泡激素(FSH)与IL-18、IL-8、IFN-γ呈正相关性。治疗后IL-18、IL-8、IFN-γ水平均有明显下降,IL-18、IL-8、IFN-γ可能参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的免疫过程,血清IL-18、IL-8、IFN-γ水平可作为病情判断的评价指标[11]。也有研究表明围绝经期综合征存在免疫激活作用,IL-1β、IL-6、TNF-α水平的变化可作为病情变化的一个灵敏指标[12]。

1.2.3测定血清中钙、磷离子浓度,确定患者骨质疏松情况。

1.2.4血脂测定和心电图,观察患者心血管性疾病[13]。

1.3问卷测定

1.3.1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从月经、精神神经、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方面进行评定。0~4分为无症状,5~10分为轻度,11~25分为中度,25分以上为重度。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14]。

1.3.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该量表共90个症状条目,归属于10个因子,每个症状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分~5分),分别代表没有、很轻、中度、偏重及严重,计算总分及各症状因子分[15]。

针对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呈现出网络化、隐蔽化、跨国界、跨平台的趋势,专家呼吁,加强各互联网公司相互间、互联网公司与公益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信息分享,三方各履其责、通力合作。针对全球野生违禁品管理规定差异化,野生违禁品跨境网售趋势显著等现象,需要加强与国际刑警组织及各国执法部门的协作,形成全球打击网络野生动物犯罪网络,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与此同时,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合力,进一步唤起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有效机制,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工作中。

1.3.3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共10个条目,通过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测定个体社会关系,得分越高,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3.4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LE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MI评分标准等,通过这些量表单方面评定患者某项症状的严重程度。

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

2.1健康教育与心理干预:彭晓华、李维之[16-17]等学者对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化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使其认识到疾病发生的病因及影响因素,从饮食、运动、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着手,学会控制自我情绪,逐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减轻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

2.2激素替代治疗(HRT):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所以补充雌激素是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但由于长期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易诱发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等疾病,其长期应用的安全性有待商榷。已有研究表明早期小剂量应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是安全有效的,也可同时服用孕激素来对抗子宫内膜增生等[18]。

2.2.1药物种类和制剂:①雌激素类药物:雌激素制剂有雌二醇、酸雌二醇等;部分合成雌激素有乙炔雌醇、炔雌醇三甲醚;人工合成雌激素有尼尔雌醇。②孕激素:有3类:19-去甲基睾酮衍生物、17-羟孕酮衍生物、天然孕酮。③雌、孕、雄激素复方制剂:替勃龙具有孕激素、雄激素和弱的雌激素三重活性,不刺激子宫内膜增生[19]。④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主要有异黄酮类、木酚素类、二苯乙烯类、香豆雌酚类和真菌类等。它们具有类似雌激素或抗雌激素活性的双重作用,并且具有器官或组织特异性。可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认知能力和焦虑情绪,对于心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预防也有一定疗效,是潜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的药物[20]。

2.3非激素治疗

2.3.1中枢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目前有人认为可以缓解潮热等症状[22],但有人认为无效[23],具体疗效还有待验证。

2.3.2选择性的5-HT重摄取抑制剂:有研究表明帕罗西汀对围绝经期的血管舒缩有一定的疗效,并且会使体内IL-8,IL-10水平下降,利用这一效果可有效改善潮热症状[24]。服用激素治疗一段时间后,停用激素使用帕罗西汀,潮热症状也可缓解[25]。

2.3.3γ- 氨基丁酸类似物:代表药物加巴喷丁,可用来治疗癫痫,神经性疼痛。围绝经期妇女服用可缓解潮热、偏头痛、疲乏等症状。

2.3.4钙剂和维生素D:每日服用钙剂和400~500 U维生素D,可增加骨密度,缓解骨质疏松。配合心理治疗可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及精神神经症状[16]。

2.4中医中药:中医认为本病以肝郁肾虚,脾胃虚弱,痰瘀内生、阴血不足,心肝火旺,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病久迁延,阴损及阳还可导致脾肾阳虚。

2.4.1中药辨证论治:临床症状以肝肾阴虚、肝郁气滞为多见,则采用平肝潜阳滋阴法,取钩藤、石决明、熟地黄、合欢皮、百合、云苓、山药、山茱萸、菟丝子、鸡内金、陈皮、丹参[26]。若治疗阴虚火旺证:黄连,钩藤,莲子心,炒枣仁,浮小麦,丹参,山茱萸干地黄,为主[27]。上热下寒之症则以玄参、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玉竹、熟地黄、山茱萸、牛膝、当归、车前子,再加交泰丸黄连、肉桂组方[28]。

2.4.2针刺:主穴取气海、下脘、关元、中脘、外陵、滑肉门、水分、气穴、大横、关元下。头昏头痛加商曲、阴都;下肢水肿加水道;肝肾阴虚加太溪、太冲;肾阳虚温灸神阙(高血压患者禁灸);总有效率为95.8%[29]。也可将其分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进行分期治疗:围绝经期针刺神门、肝俞、三阴交、太冲、足三里、太溪。绝经后期针刺关元、太溪、肾俞、三阴交,并灸气海、三阴交。总有效率97.10%[30]。

总之,围绝经期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阶段,也是女性保障老年生活质量的重要过渡阶段,所以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早期预防和治疗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将测定激素水平与相关量表相结合,可对疾病做最直接的诊断。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支持、激素替代疗、非激素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可显著提高激素水平,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中西药结合加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3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

[2]Group E C W.Perimenopausal risk factors and future health[J].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11,17(5):706.

[3]贾庚,玉树越,苗盛,等.长春市某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6):90.

[4]窦文怡.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教育[M].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47.

[5]Greendale GA,Lee NP,Arriola ER. The menopause[J]. Lancet,1999,353(9050):571.

[6]Quzounian S,Christin-Maitre S.What is menopause[J].Rev Part,2005,55(4):363.

[7]Brown E R,Harlan R E,Krause J E.Gonadal steroid regulation of substance P (SP) and SP-encoding 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s in the rat anterior pituitary and hypothalamus[J].Endocrinology,1990,126(1):330.

[8]Stefano GB,Kimura T,Stefano JM,et al. Autoimmunomodulation.Age-related opioid differences in vertebrate and invertebrate immune systems[J].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92,663(16):396.

[9]张琳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0]Binfa L,Castelo BC,Blumel JE,et al.Influence of paychosocial factors on climacteric symptoms [J].Maturitas,2004,48(4):425.

[11]谭琛,胡可可,邓赫男.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IL-18、IL-8、IFN-γ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湖南学院学报,2013,15(3):121.

[12]刘辉.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和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3,15(28):62.

[13]杨珺罗,爱月,王世宣.女性卵巢功能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4):644.

[14]高凤霞 ,张晓颖,李卫民,等.北京市平谷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及认知状况调查[J].生殖医学杂志,2014:7.

[15]钟凯,曾祥华,洪爱军,等.深圳市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3):917.

[16]彭晓华,吴联专.心理护理干预管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5):104.

[17]李维芝.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理医生,2012,12(1):57.

[18]王洪静.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73.

[19]胡萍,凡玉铭.替勃龙治疗绝经后妇女综合征56例临床分析[J].2014,(18):4206.

[20]俞超芹.植物雌激素防治围绝经期综合症[D]. 全国中西医结合围绝经期专题学术会议

[21]姜鸿雁,邱爽.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体质指数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2,7(14):59.

[22]LIU Min,MU Yi-Ming.The clinical response of menopausal symptoms[D].Chin J Endocrinol Metab,2009,25(3):334-336.

[23]Rees M.Alternative treatments for the menopause[J].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2009,23(12):2521.

[24]Nelson H D,Vesco K K,Elizabeth H,et al.Nonhormonal therapies for menopausal hot flashe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ama,2006,295(17):2057.

[25]Yasui T,Yamada M,Uemura H ,et al.Changes in circulating cytokinelevels in midlife women with psychological symptoms with selective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J].Maturitas,2009,62(2):146.

[26]黄虹,周晶冰.平肝潜阳滋阴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10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3):50.

[27]刘海红,卢苏,施亚平.滋阴降火方治疗绝经综合征阴虚火旺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9):268.

[28]郑利茶,赵美珠,陈姚宇,等.谢萍教授运用上下相资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证经验[J].中医研究,2013,26(1):39.

[29]毛艳芬,卢苏.围绝经期潮热中医治疗进展[N].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2):213.

[30]赵蓉.分期针灸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100例[J].山西中医,2011,1(1):31.

《吉林医学》杂志投稿注意事项

一、近期网上出现多处以《吉林医学》名义征集稿件的信息,给作者带来许多疑惑,为此,敬告广大作者不要轻信网上征稿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与经济损失。遇到有关问题请及时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二、《吉林医学》杂志自2009年1月起审稿中采用了科技论文复制程度的查阅系统,能准确查得论文复制其他已发表论文的比率,本刊对复制率过高的论文行一审淘汰制。在此敬告作者在参考相关文献时,请勿将文献内容原文大块转用,要结合作者第一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合理引用文献。

三、《吉林医学》杂志的投稿、修稿及稿件咨询均在网上进行,编辑部通过电子信箱(E-mail)与作者联系,请作者投稿后继续关注电子信箱的相关通知,按编辑部要求及时修稿及交纳版面费、审稿费。如果有特殊要求,请在信中提出或电话咨询。

四、《吉林医学》杂志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建政路971号,邮政编码:130061,电话:0431-88929506,88966360-8312,88877461(编辑部主任),电子信箱:jlyx@vip.163.com。

猜你喜欢
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诊断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
中外医疗(2016年29期)2016-11-30 07:02:44
高通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1:42:39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浅谈猪喘气病的病因、诊断及防治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在当代汽车维修中的应用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28:05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短期激素补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医学信息(2015年50期)2016-04-15 15: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