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平,刘 遐
(1.昆山市正兴食用菌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21;2.苏州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21)
创新生产模式
——我国杏鲍菇工厂化袋式栽培发展解构*
郑雪平1,2,刘 遐
(1.昆山市正兴食用菌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21;2.苏州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昆山 215321)
生产模式的选择是食用菌生产工厂化企业成败的关键。该文回顾总结了我国自主创新的杏鲍菇袋栽生产模式的形成、演化、特色及宝贵经验。该模式有着“两高两低”的独特优势,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值得食用菌行业借鉴。此外,该文对未来袋栽模式的发展也提出了以液体菌种替代固体菌种、以高效装备替代手工作业、以控制出菇替代人工疏蕾的更高层面的发展方向。
自主创新;生产模式;杏鲍菇;墙式袋栽生产;技术集成
我国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工厂化生产经历了10余年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国产量已达78.7万t,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骄人业绩。探究分析这种快速发展的动因,除了市场、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外力助推外,最为根本的是国内科技人员和广大从业者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极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突破就是杏鲍菇塑料袋墙式栽培生产模式的创建与应用。
生产模式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实现预定的目标,追求产出效果,完成特定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生产组织形式。其内容包括:一是生产何种产品,初级产品还是加工产品,草腐菌还是木腐菌;二是选择何种技术,包括工艺路线、设备构成、技术水平等;三是配置何种设施,包括设施规模、设施布局、工作地装备和布置等;四是确定多大产能,包括生产范围、能力大小、生产弹性等;五是如何系统集成,包括系统的集成范围、集成方向、系统与外部的协作关系,系统内部的人员组织、计划组织、物料组织和质量控制等。这些生产要素的不同水平配置和不同内容整合,就形成了各种生产模式。简而言之,生产模式是企业产品创造和实现价值的总体构建和框架方式。
生产企业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和确定生产模式。由此决定了企业技术难易、效率高低、投资大小和成本优劣的基本面。一个好的生产模式可以助力企业在赢取市场、超越对手、吸引投资和创造利润等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当今之世,实体企业间的生产竞争已经不是单纯技术高低的比拼,而是各种模式优劣的较量。在同质化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创立并实施一个好的生产模式将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20世纪末,杏鲍菇作为一种野生的珍稀菇类被人工驯化培育成功。它的新颖外形、独特口感以及预期的市场前景立即引起了国际业界的浓厚兴趣。许多国家纷纷组织力量进行商业化生产的试验研究。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率先采用金针菇瓶栽生产的设备设施,成功进行量产,并由此确立了杏鲍菇的瓶栽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国内的从业者们也开始了各种栽培尝试[1-2]。一部分生产金针菇、蟹味菇的瓶栽工厂在现有的生产模式基础上进行改产。而更多的一些企业,囿于资本投入不足等条件因素限制,则选择比较经济的普通塑料袋栽培方式。经过反复摸索试验,其中不少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研发创立了适合我国现有国情,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杏鲍菇袋栽新模式。例如:江西安远天华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杏鲍菇工厂化床架袋式栽培模式,采用封口小袋侧面割口卧式出菇;河南洛阳福达美农业有限公司仿照黑木耳吊袋栽培模式,实现了杏鲍菇悬挂式高密度栽培;特别是广州正星菇厂在2001年进行冷房栽培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一种网格墙式栽培模式,并不断将其完善优化和标准固化,逐渐发展成为国内杏鲍菇生产的主流模式。
由于袋栽产品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相关生产单位也因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先行企业的示范效应带动了业内同行的跟随仿效,由此杏鲍菇袋栽模式开始在全国实行更大范围的应用推广。最有代表性的是福建漳州地区,许多工厂按照统一模式快速复制建设,同时以企业集群的扩展方式形成产业规模。国内外的不少专家学者,也络绎不绝地前往有关工厂进行参观考察,并且给予这种生产模式很高的评价[3]。亚洲、非洲的不少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前来我国学习引进杏鲍菇袋栽生产模式。中国模式开始走出国门,在更多的异国土地上播撒种子、生根开花。
我国杏鲍菇工厂化袋栽生产模式的成功之处,最为突出的就是“两高两低”。“两高”:首先是菇房的利用率高。以同等容积、条件的菇房合理投入量比较,墙式袋栽模式一般要比床架瓶栽高出20%。其次是生物转化率高。国外瓶栽生产模式的转化率一般只有50%~60%,而我国的袋栽模式目前已经可以达到70%~80%。“两低”:一是建设成本低。与在同样地区兴建一座日产20 t杏鲍菇新工厂的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不含土地费用)比较,袋栽模式仅为瓶栽模式的1/3~1/4;二是病害发生率低。杏鲍菇的主要病害,细菌性黄萎病和猝倒病的发生是工厂化栽培的世界性难题。国外许多企业都曾遭受过减产甚至绝产的重大损失。而在国内袋栽模式的环境生态下此类病害的发生几率则相对较少。在主要工艺技术方面,我国杏鲍菇袋栽模式化生产特色有以下四点:
3.1 简易便捷的枝条种扩繁
杏鲍菇袋栽生产比较普遍的是采用枝条菌种。此方法不仅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而且操作简便,接种速度快,特别是能够直接插到袋底,使菌丝能够在栽培袋内"四面开花",发菌的同步性好,其培养周期几乎可以同液体菌种媲美。杏鲍菇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分解利用木质素的菇种,以天然木材枝条作为菌种的基质材料,能诱导菌体内木质素分解酶的大量产生,一旦后期进入大生产,以木屑为主料配方的营养环境就能很快适应,发挥出菌种吃料快、发力猛的优势。枝条菌种还有一个优点是菌种的适用期长,不易发生老化,企业在生产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有较大的作业调整。
3.2 科学合理的环境设施配置
杏鲍菇子实体呼吸量大,过度累积二氧化碳会导致产品的发育障碍,但通风过大尤其是直吹菇体,又会造成菇柄表皮爆裂或者菇蕾变僵,生长无力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科技人员设计在靠近菇房一端墙壁的上部安装侧吹的冷风机。背面的墙上端开孔,安装有通风的轴流风机。轴流风机将栽培库走廊的新鲜空气导入,直接送入冷风机后端,使空气降温、扩散。在风机下方沿送风方向全菇房水平铺设两层遮阳网或防虫网,既能让冷气从网纱孔隙柔和均匀下沉,又能引导风机吹出的强劲风力先吹到对面墙板,再反弹沿两排栽培架中间走道回到冷风机一端循环。轻松地将直接吹射的强风变为速度缓和的回风,满足了食用菌栽培“大风量、低风速”的需求。隔断网除了空气导流外,还能阻挡屋顶结露水往下滴落,有效地解决了子实体遭遇滴水造成烂菇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假单孢杆菌病害的发生。
3.3 独具匠心的网格墙栽工艺
出菇房创新采用了双面网格的食用菌栽培袋承放架。网格用优质低碳钢丝焊接而成,平整均匀,表面进行塑化喷涂,防蚀性好。栽培包上架可直接插入网格中,菌包彼此之间留有间隙,既便于清除污染包,防止病害蔓延,又给丛生的子实体生长留足了空间。这是其它传统重叠墙式栽培所不具备的。杏鲍菇工厂人工环境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在立体化、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合理组织和均匀配置温、光、水、气,否则极易发生出菇不同步、生育障碍以及感染病害等问题。国外一些瓶栽生产企业,有的选择拉开床架层间摆放距离的方法,也有的采用旋转移动式床架来克服。但前者以牺牲库房容纳量为代价,后者则增加了投资和运行成本。我国的墙式袋栽的设计部署,则是利用两道栽培墙之间竖直穿堂的狭窄立体空间,巧妙地进行三个维度的布局组织:横轴:卧式栽培的子实体从左右两侧向穿堂中央方向生长;纵轴:上述室内冷风机形成的强制循环通风,气流沿穿堂从前至后经过;竖轴:穿堂顶部中央安装照明灯管,光线从上而下均匀散射,而穿堂顶端和底部的温差高低会自然形成至下而上的空气对流。上述冷热传导、通风气流、光线照射的走向安排几乎都与子实体生长方向形成垂直交叉,可以照顾到墙架不同位置的生物个体,均匀效果非常显著。由此也大大提高了菇房的承载量。
3.4 构思巧妙的松袋拉环诱导
培养成熟的菌包进入出菇库,经过恢复阶段和给予适当刺激后,此时安排作业渐次地拔去瓶塞(或棉塞),拉高套环,在袋口形成一个锥台式的微型生态空间,以利于菌丝扭结、原基形成和芽出现蕾。这种作业方法起到三个作用:一是保持料面湿润,避免大面积裸露造成失水干燥;二是控制了原基发生范围,芽出现蕾数量相对少而集中,减少了不必要的营养消耗,这样占据优势位的健壮菇蕾会先期伸出袋口,既方便了后期疏蕾,又提高了转化率;三是屏蔽了病原侵害,杏鲍菇在芽出期间极易发生侵染性病害,拉伸菌袋对其形成一定的保护,大大降低了发病的几率。
4.1 技术集成和整体优化的有效复合
我国的杏鲍菇袋栽生产模式可以说是有关科技人员在深入研究产品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工艺发展,以及国内现有的资源基础条件,实施的技术集成创新。其中既借鉴了日韩木腐菌瓶栽模式的不少优点长处,如菇房保温、环境控制、高压灭菌、洁净区设置等设施技术;也吸取了我国其他菇蕈品种袋栽生产的许多特色做法;更融入了大量自创研发的专利技术成果。可谓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土洋结合、中外交融。而且所有这些并不是简单粗劣的拼凑组合,而是科学合理的系统搭建。尤其许多创新做法,可谓是“简单”而不“简陋”、“平凡”并不“平庸”。在实践过程中,模式的创立者们还特别注重系统的整体优化。例如菌包的规格、尺寸看似普通,其实很有讲究。它不仅与工艺、装备、设施的选型配套有关,而且直接影响着产出量、转化率以及作业效率、生产成本等指标。例如生产过程中发现,菌包直径过大,会导致无效菇增多、影响转化率;过小,又不利于机械装袋和上架摆放;菌包过长,容易影响后期水分营养的输送,过短,又会导致装料不足营养供应不上。科技人员经过反复比较优化,最后确定:菌袋规格以17 cm×35 cm或18 cm×36 cm,装料量1 150g~1 250g,菌包径长比接近0.618黄金分割为比较理想的选择,与工艺设施配套以及实际作业产出都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4.2 空间域和时间域的集约利用
食用菌产品的空间域就是车间和菇房单位面积的承载量。立体化栽培是有效利用空间,提高单位面积承载量实现集约化生产的方法。杏鲍菇的畦式覆土栽培方法虽然简便而且产量很高,但由于不方便实施立体化栽培,因此最终未能发展成为主流生产模式。而各地发展的床式栽培、架式栽培、吊式栽培以及墙式栽培,其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都远远超过了平面栽培。尤其是墙式立体栽培方式从高效、便利、节省等方面综合评估似乎更为突出,因而很快获得大众的青睐。苏州润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最新设计建成的厂房,采用水泥框架结构,立体化的培养库净高达6.5 m,平均每立方米空间容纳57个装料量为1 250 g的大菌包,出菇房每立方米排放菇包36个,产菇16 kg。而同等规模的瓶栽模式,每立方米排放40瓶,仅能产菇10 kg。
蕈菌产品的时间域就是车间和菇房单位面积的周转率和使用期。国内的科技人员在成功实现杏鲍菇周年化生产的基础上,还进一步通过改进原料配方、优化接种方式、调整栽培工艺,使杏鲍菇生产周期从原来的70余天缩短为50 d,极大地提高了复种指数。我国杏鲍菇袋栽生产模式在空间利用的多层次配置和时间利用的多茬次安排,以及建立未来多序列产品演替等方面,无疑是颇见功力的。
4.3 实现环境建设和生态防控的动态平衡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所面临的最大危害莫过于烈性疫病的发生和传播。虽然病害的起因在于病原物和寄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环境因素却能相当程度地影响和决定疫病是否发生及危害大小。食用菌工厂是一种具有特殊使用功能的农业生产性设施,采用人工手段模拟蕈菌生长所需的自然生态。我国的科技人员在实际建设中,运用生态防控的理论为指导,在设计构建厂区设施的大环境、菇房系统的中环境以及菌体生长的微环境时,考虑创造形成若干有利于菌菇生长而不利于病害侵染传播的生态条件,以降低未来疫病的发生和危害。例如杏鲍菇子实体在发育过程中,极易发生细菌性感染的烂菇现象。而感染发生的环境条件往往就是库房内湿度过大造成菌物体表有水滴或水膜存在,如果能够恰到好处地保持较低的环境湿度而又使作物生长不致失水,就可以防止许多病害的发生。我国的杏鲍菇袋栽生产模式,利用菌袋作业保湿性好的特点,取消了开袋后的空气加湿补水,既简化了工艺,又节约了投资,加上菇房的通风循环良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烂菇现象的发生。
杏鲍菇工厂化袋栽生产模式在我国现阶段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未来一段时期也还会延续发展。生产模式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传统技术逐步向高新技术发展、渗透、交织和演变的过程中,在形成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就会推动旧的生产模式的改进和新的生产模式的诞生。正如马克思所说:“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未来杏鲍菇工厂化袋栽生产模式会从现有形态向更高的方向发展。这是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再造新的优势,建立现代生产体系的必然选择。应该清醒地看到现有的袋栽模式也有其缺陷和弱项:特别在生产效率和人工耗费上要大大逊色于瓶栽模式。因此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从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入手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使现有模式更加优化完善。
5.1 以液体菌种替代固体菌种
液体菌种具有制种时间短,接种效率高、定植封面快、发菌周期短、菌龄较一致以及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而且可以为高效自动化作业提供便捷条件。目前国内已有部分杏鲍菇袋栽生产单位开始了大生产试验,但实际成功应用的比例还很小,一些企业反映最终产量不够理想。分析其中原因:除了主体技术部分掌握尚欠火候外,还忽视了过程中其他相关技术的配合跟进。因此需要加强液种技术的大生产应用研究,在业内交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进行授课指点,尽快让更多的企业熟悉掌握该项技术,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5.2 以高效装备替代手工作业
目前袋栽杏鲍菇生产模式的最大短板是机械化程度低,人工耗费大。尤其在装袋、接种、疏蕾、采收、包装等作业环节表现更为突出。可喜的是,在高效装备的研发方面,国内不少设备厂家都以此为目标投入很大力量。自动装袋机、自动出包机,自动推筐机、自动码垛机、自动卸载机等设备及各种输送线都已问世并陆续装备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作业条件、降低人工费用方面成效明显。在一些关键设备方面,目前已有几家企业推出最新研制的自动袋栽液体菌种接种机,设计能力达到每小时4 500袋,即一台接种机能完成日产3万袋杏鲍菇的接种任务,能节约4名~6名操作人手,而且几乎没有污染。此外,高效的装袋机械和自动采收机械的开发也在酝酿筹划中。这些都将对未来袋栽杏鲍菇生产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5.3 以控制出菇替代人工疏蕾
国内外以高效的设施和精准的调控为基础,在利用高低温、干湿差、CO2浓度变换等手段控制出菇数量,取代繁琐的人工疏蕾作业方面已取得进展,但大生产应用还有相当的差距。希望经过广大科技人员和从业者的不懈努力,探索到更为经济便捷的方法,最终逾越这道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沟坎。
杏鲍菇工厂化袋栽模式的创建和发展,充分证明了我国食用菌产业中广大科技人员和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力。在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指引下,在未来新一轮的产业大发展中,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更高水平的“中国模式”诞生,我们为之奋斗的食用菌强国梦也一定会实现。
[1]黄年来,林志彬,陈国良,等.中国食药用菌[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2]郑雪平,冀宏,尹永刚,等.中国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实践及问题分析与展望[J].食用菌,2014(1):7-11.
[3]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04-215.
Innovative Mode of Production-the De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Bag Industrial Planting of Pleurotus eryngii in China
ZHENG Xue-ping1,2,LIU Xia
(1.Kunshan Zhengxing Edible Fungi Co.Ltd.,Kunshan 215321,China; 2.Suzhou Runzheng Biotechnology Co.Ltd.,Kunshan 215321,China)
The choice of production mode was the key to success or failure of factorization enterprise.The evolution,characteris tic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of the production mode for Pleurotus eryngii in factory bag cultivation have been reviewed.This model had the unique advantage of“two high and two low”,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leading role in industry development.In the future,P.eryngii bag cultivation mode also needs to be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such as liquid spawn,efficient equip ment,fruiting substitutes to control bud instead of solid strain,manual etc.
self-innovation;production mode;Pleurotus eryngii;wall type bag cultivation production;technology integration
S646.9
A
1003-8310(2016)02-0067-04
10.13629/j.cnki.53-1054.2016.02.017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3346)
郑雪平(1968-),男,硕士,主要从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与设计研究。E-mail:zxmushroom@126.com
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