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利芬,白婧婧
(巩义市农委,河南 巩义 451200)
玉米黑粉病,又名黑穗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属于真菌性病害,由担子菌亚门冬孢纲目黑粉病菌引起,为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减产幅度因发病时期、病瘤大小及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别。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栽培管理水平,发病程度不同。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残体上越冬,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上粘附的厚垣孢子对黑粉病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的作用。
病菌侵入玉米植株后,菌丝体就在薄壁细胞组织中生长,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玉米植株体内细胞,使其膨大增殖,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其内大量的冬孢子(黑粉)散出,可以引起再侵染。黑粉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蔓延最快,形成发病高峰期,直到玉米成熟后才停止侵害。
玉米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玉米抽雄前后若遇干旱,植株的抗逆性降低,抗病性削弱,此时若再遇到小雨或露水,病原菌迅速侵染,瘤黑粉病易严重发生;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也有利于病害发生;玉米在生长期间遭受自然灾害,特别是暴风雨或冰雹过后,植株上出现诸多伤口,病原菌可趁机侵入,形成病害。
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害发生严重,病田连作、病秆连年直接还田的田块,瘤黑粉病发生严重。
黑粉病危害地上部幼嫩组织,包括茎、叶、雄穗、雌穗、腋芽。病部组织肿胀成肿瘤,不同的发病部位,病瘤大小和形状不一样。茎叶和雌穗、雄穗上的肿瘤,大的如拳头大小,小的如手指头肚大小,叶片上着生肿瘤的部位背面有时有麻坑状的凹陷。
病瘤未成熟时,为一团白色柔嫩状组织,外披白色或淡红色有光泽的薄膜。肿瘤成熟后,瘤内组织全部变为黑粉(病菌的冬孢子),薄膜破裂后,黑粉散出。
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实施健身栽培,消灭或减少菌原,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危害程度。
3.1.1种植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仔细比对当地主栽品种,从中选出抗性相对较高的品种类型。
3.1.2轮作倒茬 重病田块,可与大豆、红薯、花生等作物实行三年以上的轮作。
3.1.3精细整地 目前,夏玉米一般采用贴茬抢种。为了减少菌源,可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即在玉米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深耕,深度以25~30cm为宜,每2~3年深耕一次。
3.1.4合理施肥 根据玉米的需肥特点、产量水平、地力水平,科学施肥,注意有机肥和氮、磷、钾肥及钙、镁、硫、铁、锌、硼、铜、锰、鉬等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底肥、种肥、追肥合理搭配;土壤追肥和叶面追肥合理搭配。
3.1.5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征特性、地力水平、茬口等,合理密植。
3.1.6及时浇水 确保玉米各个生育时期水分供应适宜,特别是抽雄穗前后各15d内要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
3.1.7及时除草 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或人工中耕、拔除的方式及时防除田间杂草。
3.1.8清洁田园 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病害严重的田块,秸秆采用堆沤还田或过腹还田。
玉米生长期间,经常到田间观察,及时除去病瘤甚至病叶、雄穗,如果茎秆、雌穗上病瘤较多,及时拔除病株,并将病残体带出田外妥善处理。
3.3.1种子包衣或拌种 药剂可选用戊唑醇等。
3.3.2喷药预防 玉米出苗到抽穗前这一时期,结合除草,防治灰飞虱、蓟马、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害及粗缩病、顶腐病等病害,同时喷施多菌灵、烯唑醇、戊唑醇等杀菌剂对黑粉病进行预防。
3.3.3喷药补救 如果田间发现病瘤,在及时除去的基础上,喷施烯唑醇、戊唑醇等杀菌剂进行补救,控制蔓延。
参考文献:
[1] 李丽霞,夏明聪,张玉乐.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J].种业导刊,2015(10):25-26.
[2] 吴秋峰. 甜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