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的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类创新主体中,高校的知识产权拥有量最大,但是其所拥有的许多知识产权成果并未得到转化运用,未能转化为生产力。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的规模化、产业化能力较差,二是有些知识产权成果的产生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企业恰恰拥有规模化、产业化能力,并且企业直接与市场接轨,最了解市场需求。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知识产权转化率的重要途径。
目前,校企合作下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模式可总结为三类:一是以高校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模式,二是以企业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模式;三是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创新模式。
以高校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转化模式是指高校主动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成果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并通过企业实现产业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高校与企业共同研发、高校自建企业、高校牵头建设技术转移中心3种类型,后两种成果转化模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例如中南大学鼓励教授创业,近些年涌现出一大批由院士和教授领军、以重点学科为支撑的高科技公司。如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湖南英捷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在中南大学形成了一个学科性公司群体。这些公司以学科长期积累的知识产权成果为支撑,拉动大量民间创业资本投资学科性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科性公司的健康运行又给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实践和实验平台,并通过学科性公司对学科建设的反哺,大大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的典范。再例如天津大学为了解决专利及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的问题,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中心是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与人才资源为基础,以加速技术转移、促进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相结合,推动产学研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科研管理机构。目前,“中心——公司——人才——网站”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企业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转化模式是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由企业主动找高校寻求技术支持,最终实现高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模式。近几年,这种“傍高校”的模式在有色金属行业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南海铝型材企业为例,2015年9月初,伴随着中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落户南海,广亚铝业、华昌铝业、巨亚铝业公司等公司,纷纷主动与中南大学签订技术和创新平台的合作协议。南海铝材企业瞄准的正是高校掌握的科研成果(含知识产权成果),在国家提出协同创新之际,“傍大学”就是把高校与企业结合起来,形成产学研的合作模式。再例如,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主动寻找西安交通大学柴东朗教授寻求合作,于2010年9月率先建成了国内第一条镁锂合金生产线,在镁锂合金的冶炼工艺、质量控制、表面处理、机械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公司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可年产100吨镁锂合金超轻材料。该案例中,西安四方公司发挥自身的渠道和规模化生产优势,西安交通大学发挥的是技术优势,双方强强联手,实现了知识产权成果的高效转化。
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模式是指以国家的目标和政府投入为驱动,以企业具体需求为导向,高校提供技术支持的创新模式。中南大学牵头组建的“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这种创新模式的成功案例。该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政府(教育部、财政部)负责资金支持,军工集团(中航工业等)提出需求,高校负责创新研究,有色金属企业(中铝等)负责制造产业化,各单位协同创新,形成合力,取得的成效显著。
尽管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知识产权转化率有所提高,但仍然面临以下难题:
(1)供需信息渠道不畅。现实中存在高校不了解企业需求,企业也不了解高校技术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政府、高校、社会中介机构建立了各类知识产权信息发布平台、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但由于缺少专业人士维护,知识产权没有以专业领域细分,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2)高校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不适应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成果转化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一般由科研处负责,管理人员多为兼职,知识产权转化运营缺乏资金保障。此外,科研项目多少、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论文篇数和科技成果奖项等成为科研人员的主要考评指标;在选题及投入上,重研究、轻应用;在激励政策上,一次性的奖励方式和计入绩效工资总额的相关规定难以有效激发科研人员转移转化知识产权成果的积极性。
(3)校企合作方式较单一。目前校企合作形式以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等为主,而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科技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高层次合作还比较少。简单引进依然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形式,有的企业不愿意投资技术含量高但开发周期长的项目,更愿意投短平快的项目,使得技术含量高的知识产权成果不能实现转化。
(1)利用好现有各类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现有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最大的问题是平台的知识产权成果没有按领域细分,用户难以在大量数据中找到自身所需要的技术,而且平台缺少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高校可以主动向这些平台提交细分领域的知识产权成果,方便企业查找;二是行业协会可以与现有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开展合作,定期向其提供领域细分的知识产权成果;三是与平台相关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自身应当引进或培养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人才。
(2)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渠道优势,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一是行业协会发挥其掌握行业内高校的技术实力以及企业实际需求的优势,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二是可组建一个由各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校企可以通过该平台互通信息,实现校企合作交流常态化。
(3)高校和企业都应当构建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可依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及即将发布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规范高校和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科研人员知识产权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建立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科研人员考核体系,提高科研人员创造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成果的积极性,此外还要保障促成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人员的收益权。
(4)建立校企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高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离不开利益分享机制的建立,例如企业可以投资高校创新团队,并约定知识产权成果共有,从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中收益;高校也可以将知识产权成果评估作价入股,企业以期权等形式奖励高校和科研人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