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50个重要概念。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与发展生物学认知的过程。对一些无法通过实验直接建构的概念,模型不失为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法。笔者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现结合实践谈谈对模型建构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模型建构的概念类型——哪些概念需要运用模型来建构
(一)第一类:微观的概念
这类概念的原型是微观的、肉眼看不到的、学生难以想象的。由科技馆中的生物模型得到启示,用橡皮泥、废电线、毛线等制作“放大版”模型,舍弃其中非本质的细节,以简化、直观、放大的形式建构模型,呈现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本质,可以使微观的概念清晰呈现。如细胞、神经元、小肠绒毛等。
(二)第二类:宏观的概念
这类概念的原型比较宏观,学生难以整体把握,制作“缩小版”的模型,让概念的各部分结构得以整体呈现,便于学生发现、归纳、总结出实质。如在“生态系统”的学习中让学生制作“生态瓶”,通过“缩小版池塘生态系统”分析出生态系统的内涵和外延。
(三)第三类:抽象、动态的规律
此类概念教师常用的方法是图解法,由于缺乏体验,理解起来有些费劲。采用“理想模型法”,让学生移一移、动一动、拼一拼、摆一摆,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在体验中构建概念。如在“人类性别决定”中,可利用卡纸制作X、Y染色体图像模型,通过“模拟生宝宝”活动体验性别遗传的过程。
(四)第四类:周期长的生命现象、自然现象
“自然选择”“生物适应环境”等过程是周期长、复杂的生命现象,这些概念中不变中有变,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学生真正动手的机会还是不多,对概念的理解大多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利用模型法让学生模拟其过程,可让其在玩中发现。
二、模型建构概念的方法—— 如何运用模型建构概念
(一) 类比联想法——揭示本质,把握内涵
类比是一种逻辑推理,它通过联想,把异常的、未知的事物对比寻常的、熟悉的事物,然后依据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的某种类似或相似的关系,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的一种性质。在教学中,我们可巧妙地创设属性相同的模型制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然后通过类比联想的方法,将所得的体验与将学习的新概念联系起来,构建新的概念体系,使难点不攻而破。
案例1 制作五珠蛇(蛋白质种类)教学片段
“红红蓝黄绿、蓝蓝黄绿红…… ”教室里学生交流着自己做好的一条条“蛇”。
在学习“蛋白质种类”时,老师神秘地拿出了许多红、绿、蓝、黄四种颜色能拼装的珠子,让学生用任意五颗珠子拼装“蛇”。
两分钟后,学生惊奇地发现:拼装出来的“五珠蛇”各不相同。
“假如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制造出多少种五珠蛇?”老师不失时机追问道。
“45=1024种。”学生很快计算出。
“有20种氨基酸能合成蛋白质,假如每种蛋白质是由200个氨基酸组成的,可能有多少种蛋白质?”
“20200≈1.607×10260”
“实际上,蛋白质不止由200个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种类是无止境的。”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拼装“五珠蛇”的过程中去体验、观察、计算、分析、类比、联想、发现。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在生物教学中,借“模型”来构建“概念体系”,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可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二) 等效代替法—— 以熟代生,以简代繁
当生活中模型与概念原型的作用效果相同时,可以相互之间进行等效替代,使概念理解变得简单易懂。
案例2 模拟骨骼的作用
【活动内容】模拟骨骼的作用。
【活动目的】通过伞的结构和收放研究,体验人体骨骼的作用。
【材料用具】伞(如图1)。
【活动步骤】
①打开一把伞,伞面朝下放置,仔细观察伞的内部结构。
②收起伞,体验在收伞过程中伞柄和伞架是如何折叠的。
③预测暴风雨时,若使用一把没有伞架的伞,会发生什么情况?
④推理:伞架的作用是什么?伞架和人体骨骼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区别?
案例2中用学生熟悉的“伞”的结构与人体骨骼进行等效替换,这种等效替换“以熟代生”“以简代繁”,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概念的内涵,找到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三)理想模型法—— 宏观、微观、概念的统一
理想模型法是以研究模型的方法来揭示概念的本质,是一种以简化直观的方式来显示复杂、微观、抽象的生物过程的手段。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想象、类比等过程中理解生物现象的本质。其具体流程是:
初制模型 → 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 精制理想模型 → 使用理想模型
案例3 人类的性别决定
【活动内容】模拟人类性别遗传的过程。
【方法步骤】
1.初制模型
课前布置实践课题,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男女体细胞性染色体模型。
2.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课堂伊始,由各组交流自己的制作成果:有乒乓球的、有橡皮泥的……并说明制作的理由,从中发现男女体细胞性染色体的不同。
3.精制理想模型
组织学生用剪刀在卡纸中剪出多个X、Y染色体备用,并摆弄、拼装出男女体细胞性染色体的“理想模型”(如图2)。
4.使用理想模型
(1)“理想模型”使用一——模拟生宝宝
①准备2个纸盒,标上标签父亲、母亲,“父亲”纸盒中放入剪下的X、Y染色体各一个,“母亲”纸盒中放入剪下的两个X染色体。
②两人一小组,各代表父亲、母亲,在相应的纸盒中各随机抽取一染色体,判断“宝宝”的性别,重复10次,从中发现生男生女是由父亲提供的染色体决定的。
③统计全班的“宝宝”性别,发现生男生女比例相等。
(2)“理想模型”使用二——构建遗传图解
利用剪下的多个X、Y染色体构建遗传图解,实现由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在案例3中,从学生对微观生物世界的好奇入手,与学生一起制作男女体细胞性染色体模型,再以这些“理想模型”为媒介,在一次次“观察”“想象”“摆弄”“拆分”“组合”等活动中将研究深入,帮助学生轻松揭示概念本质。
(四)具象分析法—— 原型的 “再现”
具象分析法是指把概念的原型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成模型,通过模型的研究来发现概念本质的方法。
案例4 瓶子里的世界
【活动内容】模拟生态系统。
【活动目的】通过“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成分。
【材料用具】剪好洗净的透明废弃大号饮料瓶、碎石、木炭、 泥土、苔藓、植物、塑料匙、透明保鲜膜、大橡皮筋。
【活动步骤】
1. 建立模型
课前1周制作“陆地生态系统”,方案如下(如图3):
(1)将碎石铺在剪好洗净的透明废弃大号饮料瓶底部,撒上一两勺木炭,在碎石和木炭上铺上厚厚的泥土,压实。
(2)种上两株植物,将植物茎周围松散的泥土拍实,用水浇直到碎石层被水分浸湿。
(3)将苔藓覆盖在泥土上,包括植物茎的周围,浇少量的水,放入两条虫子。
(4)用保鲜膜和橡皮筋把生态瓶裹起来,放在明亮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2. 观察分析
将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中所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列举出来。
3. 对照预测
制作多个相似的生态瓶,变化其中的动植物数量,观察现象的不同,预测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用具象分析法建构概念,将概念的原型通过放大或缩小的形式“重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研究;同时变“静” 为“动”,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更好地认识原型。
(五) 抽象分析法 —— 拨开云雾见青天
生物学中有些概念很“迷糊”,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比较迷茫,思维受阻,这时,变具体的概念原型为抽象的数学模型或概念模型,会让学生茅塞顿开。
案例5 摆弄出的精彩(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调节能力)教学片段
“原来生态系统还能进行自动调节……”教室里学生顿悟道。
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一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呈现了最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引出话题:今年风调雨顺,草地长得特别好,老鼠会无节制增加吗?老鹰数量又会怎样变化?
活动1:组织学生构建草、鼠、鹰数量变化的概念模型(如表1)。
活动2:根据概念模型,组织学生利用白磁板、彩色磁铁进一步构建草、鼠、鹰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经过摆弄、交流、纠正、重摆后一下子变得简单了,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如图4)。
案例5中,用抽象的数学模型建构具体的生物概念,使三种生物数量的发展趋势得以清晰呈现。运用抽象分析法,将概念抽象成概念模型或数学模型,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生物现象的状态变化,预测发展的趋势,有助于打破常规,进入新的创造性学习的境地。
三、模型建构概念的原则——模型建构概念要注意什么
(一)主动建构原则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条幅,它表明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在模型建构概念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模型,让建构实践与概念探究相结合。而那些为了节省时间,将模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记模型”的教学行为不仅不利于概念的形成,而且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有利于理解原则
模型方法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要根据概念类型合理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最有效地建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制作、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类比、联想等获取信息,达到对概念最高效的理解与构建。
(三)简易、简化原则
模型的制作要遵循简易性原则,要考虑到可操作性,尽量选用易获取的材料,如价格便宜的材料、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废弃的材料等。
模型的设计还应遵循简化性原则,简单又有针对性,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准备的支出最经济、最有效。过于繁杂的模型课堂达成度会大大下降,学生的兴趣会降低。
在模型建构概念的过程中,在形式上是学生积极参与,实质上是思维的积极参与。在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中,为成功搭建了阶梯,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促进了概念的正确建构与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