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科院校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践

2016-01-24 01:02朱海英
中国临床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第二课堂本科生

朱海英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学术园地·

高等医科院校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践

朱海英

第二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细胞生物学教研室,上海200433

高等医科院校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关乎医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前景,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由于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及所从事研究领域所需专业背景的宽泛性,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性。因此,多年来我们遵循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规律,利用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在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本文将其中的经验做法作一总结,以期为我国高等医科院校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高等院校;医学教育;本科生科研能力;本科生导师;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关乎医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前景,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1-2]。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且地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发展[3-4]。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倡导“全民创新”的形势下,创新转型发展逐渐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主流,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5-6]。

由于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及专业背景的宽泛性,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性[7]。目前常用的科技能力评价指标,包括科技论文发表、竞赛比赛获奖等,并不适合于评价医学专业本科生[7-8]。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应更多地关注于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就近年来我校开展出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创新培养改革实践进行总结,为我国高等医科院校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1 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概念及价值

1.1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实践及定义长期以来,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一直受到我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管理层面更加趋于正规化,在学校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教学角度衡量,医学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本质仍是常规“第一课堂”学习之外的一种教学活动,其主体仍然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与课堂教学具有较大差别,但教学中也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9-10]。从“资深”本科生导师角度来看,第二课堂应定义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科研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活动”。这个定义强调的是第二课堂这个教学活动中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秉承的原则,即从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思考、设计和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

1.2 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的实际价值及意义医学第二课堂所能给医学生带来的改变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它提供学生与老师近距离互动的机会。第二课堂的师生关系虽然不是固定的契约式,但却最能体现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缘分”,一个学生能跟一个导师相处4年甚至更长。这足以说明学生与导师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研究兴趣,特别是对彼此的信任和认同。导师和学生在第二课堂里的关系不仅是教导和被教导的关系,而更像是朋友和合作者。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也在慢慢转变着与老师相处的心态,“上下级”的感觉逐渐淡化,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成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第二课堂提供学生改变学习习惯的机会。“大一”学生刚刚脱离中学生活,中学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仍然非常固化,经常会把知识学习和做练习题等同起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而在第二课堂,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比较直接,通过对文献批判性阅读,学生会逐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从全盘接受“权威”到学会提出质疑,从记忆书本为他们选定的“知识”到挖掘知识背后的“发现过程”的转变。这个过程对有些学生是比较难的,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有所改变,有所收获,而对那些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并不需要太多,但是这种转变对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三是提供学生锻炼能力,提升信心的机会。第二课堂的内容很多来自于教研室或实验室这个科研团体的科研活动,通过听讲座、参与讨论、学习技术和撰写论文,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些能力是他们今后发展所必备的能力,无疑也增强了他们对自己工作能力和潜力的肯定。

2 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开展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对医科院校医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首先是医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这就会造成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的意义。这时候就需要导师引导他们通过自学来获取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也是学习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大。虽然同样是经过了高考的筛选,但在一个群体中学习能力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就决定了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或有能力进行进一步的科研工作[11-12]。这就需要导师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发展计划。三是研究兴趣易转移。学生的研究兴趣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课堂上的听讲。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的兴趣也许会随着不同科目的开设而经常变化,对此导师应该给予一定引导的同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四是学生的时间支配是非自主的。医学院校学生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本来课余时间就少,还有学校社团等其他活动,所以如何分配自己的课余时间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这也往往成为他们退出第二课堂的原因。五是压力随时可脱卸。本科生的培养要求中没有对科研工作和能力的硬性要求,所以如果不是基于学生自己兴趣的研究往往很难深入和持久,硬性规定可能会让他们完成表面文章,但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3 医学本科生科研工作开展中应遵循的科研“三部曲”

“发现问题—解决未知—创造知识”是科研工作的基本规律,把一个本科生领进门也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能否尊重这一科研的基本规律是决定学生今后深入进行科学研究时采取哪种方式、按照何种思路和投入多少精力的重要环节。

第一,学生应该自己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从中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申请过科研基金的人都知道,每项研究都涉及一个科学问题,但科学问题的来源却是千差万别的。有的是来自前期工作的提示,有的是来自当前研究的热点,有的是来自他人工作的成果,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课题却应该更多地来自于他们本身的发现和思考。这种发现和思考往往是独特和新鲜的,不受现有思想和看法的束缚,有的虽然简单,但却值得受到重视和保护。

第二,针对这个科学问题进一步阅读文献,了解研究现状,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案。这个阶段比较花时间,但在前期已经建立的文献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他们能较快地抓住文章核心,并从中提取对自己课题研究比较有帮助的观点和方法,并进一步提高文献追踪和检索能力。

第三,实验技术的训练,边做边学边调整。学习和熟练技术的过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时间长短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还有是否真正投入了精力。不过因为现在很多实验用的都是试剂盒,所以掌握起来并不特别困难,但导师要经常督促他们了解某个实验的原理并提醒实验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并且注重对他们科研素质的培养,监督他们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比如怎样写规范的实验记录、怎样分析实验结果等,在培养他们做心灵手巧的“技术员”的同时,又能培养一个理论基础扎实的研究者。

本教研室曾带教过3位医学生,他们离开第二课堂的时候以第一作者共发表了4篇SCI论文(IF分别为6.6、6.4、4.9、2.8)。所有的实验均由他们自己完成。他们的成功都遵循了上述的3个步骤。他们研究的课题都与我们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不太一致,但共同点是这些课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的,用了4年时间完成了从学习技术到论文发表的整个过程,中间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最后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科毕业后他们有的保送基础医学的研究生,有的留校当了医生,但他们对科研始终充满热情,始终都在思考,因为他们一直在讨论问题。因此,按照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三部曲”,借助于第二课堂培养出的医学生,不会因为一个研究阶段的结束就“隐退江湖”,而是获得了一种能让他们在医学科研道路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开展创新型工作,因为他们的科研有一个“创新”的开场。

4 医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导师的主要任务

4.1导学所谓“导学”,就是导师要对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有清楚的了解,并着重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不论是针对课本内容还是针对于文献内容,都经常问一问他们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有没有什么疑问,有没有想到怎样解答这些疑问。然后在新的学习习惯建立之后再逐渐与他们讨论一些科研问题,鼓励他们多去参加一些学术讲座,多关注一些科研新闻和科研新成果,从而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激发提出问题的灵感。最后就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利用教研室的资源让他们逐渐参与到课题实验中去,并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以课题报告会、文献讨论会的形式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4.2导心“导心”在某种程度上比导学更重要。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个发现问题,解答未知,最后创造知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接触科研工作,会让他们感觉科研绝不仅是在实验室中做实验,而且是在创造新的知识。这会激发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和自豪感,这是导心的一个方面。不仅如此,科研工作还会锻炼人的抗挫能力。学生在第一课堂中的学习往往是自己跟自己较劲,而科研工作却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不但要学习跟导师、研究生、技术人员、工人等各类人员合作,也要学习战胜挫败感。实验失败、操作失误以及被实验室老师和同学批评常会成为放弃的理由,这时候就需要导师引导学生,坚持下来,进而锻炼意志品质。最后就是注重制造成功体验。小到一个小实验的成功,大到文章发表和成果获奖,对学生而言那种成功的体验对他们的人生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正能量,老师要做这种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制造者,这是导心的重要环节。

5 尊重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

尊重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石[12-14]。尊重兴趣能保护学生的科研和学习热情,是对他们创新思维的一种关切和承认,是造就可持续发展科研能力的重要起点。其次,要淡化科研作为“跳板”的功利思想。学校管理层为了督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开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诸如保送研究生和获评奖学金,或与老师晋职晋级挂钩等,这难免会制造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氛围。学生如果从这种功利的角度出发去开展他们的科研工作,可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所产出,但对他们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因为这违反了人才培养的规律,所以是不值得提倡的。

综上所述,医科院校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区别于研究生的培养,要特别注重培养过程,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学校和导师都要给医学生一定的空间和宽容度,让他们在科研工作的开始就能享受科研的过程,逐渐爱上科研工作,并最终把科研作为终生的职业,作出创新性的工作,这才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

[1]Knight SE, Van Wyk JM, Mahomed S.Teaching research: a programme to develop research capacity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J]. BMC Med Educ, 2016,16:61.

[2]Thompson KV, Chmielewski J, Gaines MS, et al.Competency-based reforms of the undergraduate bi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ng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J].CBE Life Sci Educ,2013,12(2):162-169.

[3]Stern DT, Wojtczak A, Schwarz MR; IIME Task Force for Assessment. The assessment of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in medical education[J].Med Teach,2003,25(6):589-595.

[4]王新忠.大学生创新能培养现状与对策[J].教育,2015,(10):288-289.

[5]Schwarz MR, Wojtczak A, Stern D.The outcomes of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 pilot implementation in China[J].Med Teach,2007,29(7):699-705.

[6]Xiao H, Xian L, Yu X, et al. Medical curriculum reform in Sun Yat-sen University: implications from the results of GMER evaluation in China[J].Med Teach,2007,29(7):706-710.

[7]Gowda VB, Nagaiah BH, Sengodan B.A study of the competency of third year medical students to interpret biochemically based clinical scenarios us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gained in year 1 and 2[J].Biochem Mol Biol Educ, 2016,44(2):202-207.

[8]Kiesewetter J, Gutmann J, Drossard S, et al. The Learning Objective Catalogue for Patient Safety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Committee for Patient Safety and Error Management of the German Associ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J].GMS J Med Educ,2016,33(1):Doc10.

[9]孙黎.浅谈本科生导师制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J].亚太教育,2016,(2):47.

[10]吕鸿雁,匡江红,杜丽娟.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科技视界,2016,(1):186.

[11]Stone TE, Francis L, van der Riet P, et al.Awakening to the other: reflections on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an undergraduate study tour[J].Nurs Health Sci,2014,16(4): 521- 527.

[12]姜余祥,杨萍.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130-131.

[13]Quince T, Abbas M, Murugesu S, et al.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the undergraduate medical curriculum: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s′ attitudes and opinions at one UK medical school[J].BMJ Open,2014,4(6):e005353.

[14]Kiguli S, Mubuuke R, Baingana R, et al. A consortium approach to competency-based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in Uganda: proces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Educ Health (Abingdon),2014,27(2):163-169.

[本文编辑]叶婷, 贾泽军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in medical colleges

ZHU Hai-ying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College of Basic Science of Medicine,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d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utor; supplementary class;innovation competenc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6-07-01[接受日期]2016-08-10

第二军医大学整合课程改革与建设重点项目 (BMB2014009). Supported by Key Project on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BMB2014009).

朱海英,博士,副教授. E-mail: zinnia69@163.com

10.12025/j.issn.1008-6358.2016.20160758

G 64

B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第二课堂本科生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