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吸引力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2016-01-23 22:49综述张淋坤审校
中国美容医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面孔吸引力研究

刘 娜 综述,张淋坤 审校

面孔吸引力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刘 娜 综述,张淋坤 审校

(天津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天津300041)

面孔吸引力指目标人物面孔所诱发的积极愉悦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一定程度的接近意愿。个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好的整体形象、漂亮和谐的面部外观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各不尽同,所以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判断也会产生差异。正是因为人们对个人魅力的日渐重视,我们要与时俱进得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孔吸引力心理学快速发展,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将从以下方面对其研究发展予以综述:面孔吸引力高低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影响面孔吸引力的诸多因素;面孔吸引力的研究评价方法。

面孔吸引力;平均化;美学;软组织评价

现代社会,人们对个人魅力的重视日益显著。一个人如想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好的形象、漂亮和谐的面部外观将会为其大大加分[1]。骨骼、牙齿的畸形往往造成容貌缺陷,并产生负面的心理影响,因此大部分正畸或者正颌患者寻求治疗的目的都是要求解决容貌美观[2]。关于面部美学的研究口腔医师已经做过很多,本文将从“吸引力”的角度对其研究发展予以综述。

关于面孔吸引力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参照Patzer和Hatfeild的定义,我们认为面孔吸引力是指目标人物的容貌所诱发的一种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并驱使他人产生接近意愿的程度。更深层面的定义在于,吸引力应具有三种功能或特性:态度,强化和导向性,即具有吸引力的外表,会引起他人积极的“态度”、产生“正强化”的效果,并能够进一步引发“设法接近”的行为[3]。

1 面孔吸引力的心理学影响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美的分析的四个要点-审美无利害、无概念的普遍性、无目的而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这也是他所揭示出来的鉴赏判断的本质属性,即美的无利害、无概念的纯粹愉悦的性质[4]。

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并不是持续发展的,在2O世纪7O年代之前一直停滞不前。“面孔吸引力心理学”的出现,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篇章。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都非常关注,但出发角度不同,前者从其对偏远民族与西方社会所进行的审美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得出结论,习惯于从文化的视角来观察和解释各种审美问题,后者则更加强调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者们研究发现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便对高吸引力的面孔情有独钟[5],不同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下的研究对象对于面孔吸引力高低的判断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6]。后者的研究对面孔吸引力的文化决定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在评价判断面孔吸引力时,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心理学家越来越多的开始应用电脑图像处理技术来辅助其研究。大量研究表明,面孔吸引力对人们择偶、决策、合作等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7],1972年刻板效应的提出对其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它认为面容姣好的人也会同时拥有积极的人格品质,例如聪明、诚实、有同情心和乐于奉献等。研究同时发现“美丽的就是好的”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是一致的。“美丽褒奖”和“平庸惩罚”也曾被研究证明存在,被雇佣、被升职的机会往往青睐面孔吸引力高的人,他们比面孔吸引力低的也将会获得更多的薪酬。

面孔吸引力高低对个体间合作的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也已有发现。研究者通过实施一个经典实验-囚徒困境任务,让被试者与设定好的两组对象合作,一组的合作对象是同性,另一组的是异性。实验结果显示:合作往往发生在高吸引力者之间,无论是同性或是异性,无论是被试或是设定对象。美丽刻板效应的解释是,人们相信面孔吸引力高的人是更乐于合作、更乐于助人的。

另一个经典实验-最后通牒任务,也是一个经典的博弈任务,考察被试者的决策行为。被试要面对不同面孔吸引力程度的分配者和应答者,实验结果显示:面孔吸引力高的人提出的不公平分配,被试者要相对更容易接受。

2 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怎样的面孔才具有吸引力?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评价判断的标准,因为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不同,评价判断的标准也各不尽同。一直以来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存在两个假设:“面孔所有者假设”和“观察者假设”[8]。“面孔所有者假设”认为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面孔本身的生理因素,它关注的是面孔所有者的面孔特质(包括静态和动态)和其他生理因素。“观察者假设”认为观察者的知觉偏差或认知偏差也可能影响着美丽知觉。有共识的是平均化、对称性、性别的二态性被认为是影响吸引力的最主要的三大因素,而平均化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1平均化面貌的吸引力:平均化,即某一面孔与某种人群下大多数面孔相似的程度,它被认为是决定面孔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鲍桑葵在他的著作《美学史》中提出“平均的类型不可能包含任何一个人的特征的东西,因此不是美,而只是正确[1]。”“美”和“正确”这两个概念成为人体美的两个价值尺度。在面部审美的过程中也应对这两个概念予以特别关注。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后世美学的研究发展深受这一概念的影响。公元前2世纪末的古希腊雕像-米罗的维纳斯,可谓当时希腊的美学剪影,便是以数位漂亮的当地女孩为模板进行创作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深受古希腊文化影响,他们也往往融合很多的画像来进行创作。达芬奇的作品“勒达的头”也是应用这一原则,他同时建议画家在创作美女画像时应该将其所见到的美综合起来[9]。

比利时统计学家Adolphe Quetelet对平均值的基础性关联做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观察的人数越多,越多的个体特征将会被抹掉,其所收集到的人体测量学数据呈钟摆型,中间位置数据称作平均值[10]。

Galton应用朴素的照片合成技术及“多次曝光摄影技术”,将数张模糊的有相同曝光程度的底片进行重合,并于1879年向人体测量学机构提交了他的复合面部照片,复合的结果是得到了一张综合所有所提供者特征的平均值图像。他指出这种平均化图像比其各个个体都更具吸引力。受此研究成果的鼓舞,Galton尝试用相同的创作复合图像的方法来定义“犯罪面型”,将那些杀人犯、抢劫犯的肖像照片进行了重叠复合,他未能找到预期要找的具有暴力特征的暴力脸。相反,罪犯的平均化脸也是有吸引力的[11]。

1990年,Langlois和Roggman[12]运用与Galton相同的原则对男女同学的平均化面貌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得了计算机化的复合图像。32张脸的复合图像明显比其组成个体要更具吸引力。另外,参与复合的图像数量越多最后的复合图像吸引力越大。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平均化面貌才有吸引力,这与进化压力下倾向于人类的平均值特征是相一致的。

Perrett等[13]支持定向化选择而非稳定化选择,他指出那些有吸引力的面貌的平均面型跟其组成个体的平均面型是接近的。同一组中60位女性的平均化面貌的吸引力比15位最具吸引力的女性的平均化面貌的吸引力要小。另外,当群体面貌的变异扩大时,复合图像更具吸引力。他们总结出吸引力较高的面部结构并不是平均值,适度的偏离会增加吸引力。对非平均化面型的偏爱对平均值施加了定向化选择的压力。

2010年,Seung Chul Rhee[14]等应用计算机Morphing程序分别合成了中国、韩国、日本、白种人、非洲女性平均化面貌及美貌女性平均化面貌,他指出平均化面貌不一定具有吸引力,对有吸引力的面貌进行平均化结果才是最具吸引力的。

2013年,余妮泽[15]等所做的平均化面孔极端性假设实验,得出结论平均化假设受到合成平均面孔的自然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平均面孔仅比普通吸引力的自然面孔更具有吸引力。高吸引力的自然面孔要比平均面孔更具有吸引力。

关于平均化面貌的吸引力有很多解释。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我们能够幸存不只是拥有自然选择压力下适应环境的能力,还因为我们是性别选择下被选择的后代。从美学的观点来看,性别选择与我们所见的脸部平均值是接近的。进化心理学将个体吸引力与择偶相联系。更健康、繁殖力更强的个体被认为更有吸引力,与更具吸引力的个体相结合可以提高繁殖和基因传递的成功率。平均值特征也提示了健康的、好的设计和基因契合。婴儿出生时如果偏离了平均值,无论过大或过小都会降低其生存率。进化压力更偏爱平均值,所以可以通过与跟平均值更接近的配偶结合来使后代的适应能力最大化。面部平均值反应了发展的稳定性,在环境和进化压力下保持稳定的发展。相反的,进化发展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与平均值的偏离和颅面部畸形,与脸部平均值的显著偏离可以作为一些慢性疾病的诊断特征,轻微的偏离可以在选择配偶时在健康方面给予提示。健康的配偶不仅可以提供更好母代照顾,而且可以为子代赋予更好的基因特质,因此逐步形成了对平均化面貌的偏爱。平均化也代表了很多物种的功能性的最佳设计和最佳适应性。进化压力下,个别分子被淘汰,纯合的个体在分配的最末端被充分表达,而杂合的个体在分配的中间段被充分表达。

Langlois和Roggman[12]提出平均化面貌的吸引力与人类种群分类原型的认知进程是相一致的。平均化面貌更具吸引力是因为它看起来更脸熟更具代表性,能够被更快更容易的认出,所以能产生更高的神经兴奋。我们对于平均值的偏爱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更乐于接受这种更契合的神经刺激。很小的婴儿可以注视具有吸引力的脸更长时间,因为它更有代表性,更易区分,能使感知系统产生更强烈的反应。但是,也有人反对原型的概念,因为平均化面貌与其组成个体没有偏离而难以辨认,个体辨认是社交活动的基础。所以人们希望在有美丽面貌的同时也能够与平均值有适当偏离以好辨认。所以在平均值的基础上添加个体印记可以使面部更有吸引力。

2.2对称性:即一张面孔的一半与另一半相似的程度。尽管目前己有大量研究证实了面部对称性与面孔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是,对称与面孔吸引力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质疑,有研究发现,面部对称性和吸引力水平之间仅存在弱相关。有研究者用相同的方法(把同一相片处理为不同的对称水平)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对称性与吸引力之间没有相关的结论[16]。而有的研究甚至发现合成的不对称的相片比高对称性的照片吸引力水平更高[17]。因此,有的研究者认为,面部对称与吸引力水平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对称性高的面孔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解。但是,这些研究中所用的方法都受到了批评,例如,Kowner的研究中所用的高对称性的图片是通过直接把图片中刺激的左右脸直接复制、倒转拼凑在一起[18]。这种处理方法可能会造成面部特征值的巨大改变,比如会使相片中面孔的鼻子变的过大,因此降低其吸引力。而有些研究中没有控制刺激的表情,这可能会导致实验结果被污染。因此,尽管在面部对称性和容貌吸引力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从总体来看,对称性高的面孔似乎更有吸引力。

2.3性别二态性:即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后逐步形成的体态上的差异,即男性化和女性化。脸型小巧、下巴尖尖、嘴唇丰满被认为是典型的女性化特征,研究发现具有这些特征的女性面孔更具有吸引力。浓眉、小眼、薄唇被认为是典型的男性化特征,男性化的男性面孔通常也更具吸引力。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大众的审美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女性更偏爱女性化的男性,并且随女性被试者的生理周期变化其审美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具体原因尚未有定论。

2.4面部特征值:许多研究者通过测量或者改变面部特征值的大小来研究面部特征值与面孔吸引力的关系。Terry曾研究过局部容貌特征对面孔吸引力的作用,结果发现:眼睛、唇部、鼻部与头发与整体面孔吸引力相关最高。Mcafee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唇部对面孔吸引力的作用甚至超过了眼睛。对于五官美的尺寸标准,张晓梅对中国女性进行了归纳,眉毛、眼睛、鼻、唇的具体形态大小都有具体描述[19]。

不仅五官的大小,五官的比例也影响着面孔吸引力。中国古代 “三庭五眼”的面部审美标准,是对人脸长宽比例经典简单的描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面孔吸引力的一系列规则标准,被称为近古典规则,Lenoardo第一个提出了人体与人脸理想比例。基于近古典规则是符合艺术家审美的标准但却不符合真实的人脸标准,近代很多医生、科学家将黄金分割点理论应用于面孔的审美。

Dr. Stephen R. Marquardt[20]发现,一个有魅力的面型的可以用多个五边形上的多个点和线表示,并且还可以用比例和数序公式计算出来。他认为五边形是一个有魅力面型的基本形状,于是他利用五边形的和黄金分割比例的关系组成了一个描绘面部软组织的特点和有魅力面型全部布局的覆盖系统,并且这个系统也描绘了正常时的正面和侧面观以及微笑时的正面和侧面观。该系统还能提供大量的面部影响的细节因素的同时也能提供对于面部美学的三维立体分析,这个面部模型就是马夸特面具。

年轻、性成熟、衰老、面部表情和妆饰在“多重适应性模型”被认为是影响吸引力的最主要的五个方面。活力、竞争力、支配力、良好适应性及良好的免疫系统等代表年轻、性成熟的表象都为吸引力加分;幸福、随和、兴奋的部表情,得宜的妆饰也能起到提升吸引力的作用。

2.5皮肤健康状况及其他:肤色、肤质也会对面孔吸引力造成影响。在大多数文化背景中,相对于深色皮肤,浅色肤白的女性更受人们青睐,这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干燥、有皱纹、粗糙、不光滑的肤质会降低面部的吸引力。面部的痤疮、疣、痣、甚至缺损提示了不良的基因特征。也有研究显示:特殊的眼睛颜色、友好微笑的表情、微笑时和谐的唇齿弧线会使面孔吸引力提高[21]。

2.6动态面孔: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真正展现的是动态面孔而并非静态面孔,年龄、身份、情绪表达、人格特征等非结构化特征,在静态面孔中往往不能被充分体现。1994年Bruce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于动态(朗读一篇文章)和静态下女性面孔吸引力的对比研究发现, 这两种状态下评价的相关性很低[22]。因此, 有研究者提出“应参照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动态面孔与静态面孔吸引力进行评价”。面部情绪对动态面孔的吸引力评价也着重要作用,Morrison等研究发现, 经常做眨眼、点头、摇头等面部运动的女性被认为更具吸引力的, 这可能因为这些面部动作情绪表达代表了更加的活力和外向性。

2.7观察者假设:“观察者假设”认为观察者的知觉偏差或认知偏差也可能影响着吸引力的评价。主要包括观察者的生物因素、心理行为因素和情境因素三个方面。生物因素包括生理激素,性别,年龄,性取向等,心理行为因素包括知觉偏好、认知、人格、行为和认知神经等,情境因素包括被试进行吸引判断前的环境和吸引力判断时所处的情境等。

3 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方法

3.1软组织测量技术:古希腊时代即开始出现了对面部的测量,但是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出现一些更科学的方法,比如面部重建等。面部照相法由Simon首先提出;立体照像术在临床应用于面部测量开始于1944年的Degen医生[14]。近年来,电子技术、光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图形图像的数据处理等学科迅猛发展,三维重建及立体测量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二维测量包括直接测量法、X线头影测量、照片测量及模型测量。三维测量包括CT辅助三维重建法、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立体摄影测量技术、结构光技术、超声波三维图像测量、莫尔云纹法等。正畸学的研究者们更多的考虑从软组织侧貌的角度来对面部构成面部美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不同的判断标准,如Ricketts提出了“E线”即审美平面(连接鼻尖点与软组织课前点构成,测量分析上下唇凸点至该平面的距离);Steiner提出了“S”平面,由通过软组织颏前点和鼻“S”形(鼻突部至上唇的S形)中点的连线构成;Burston提出了B线;Holdaway提出了H线;Merrifield倡导的Z角等等。

3.2图像处理技术:无论是跨文化的面孔研究,还是旨在探求面孔吸引力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都需要以一定数量的面孔作为实验材料。二维照片、三维的照片、常态面孔照片、人工处理照片等等都能够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所用。研究者依据研究目的不同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照片处理方法,包括朴素的照片合成技术(称为“多次曝光摄影技术”);计算机数字合成技术;漫画技术和反漫画技术;计算机Morphing程序;以及镜面对称的“凯米拉”合成技术等等。正是有了先进的各种不同的图像处理技术,面孔吸引力的评价方法理论才得以建立并逐渐发展。

3.3评价方法:基于这些照片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者们也一直希望能够寻找出一种能适用于评价面部美观的黄金法则。

3.3.1直接评分法:面孔吸引力的判定是一种较为主观的美的判断,它通常是根据被试对容貌的笼统感觉来判断。对面孔吸引力进行评价,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分级评分。这种方法最早是由Partzer[3]提出的,他觉得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可以根据人们对容貌赋值的方法来评定。这种方法首先拍摄大量人脸图片,然后让被试对这些照片打分,通常是七级评分制。Q分类法、排秩序及视觉模拟评分法也陆续被用来进行面部美学的评价[23]。尽管直接评分法可以将评价者对吸引力的评价量化,但是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它的生态效度与直观性不够,没有办法直接记录评价者的认知加工过程。

3.3.2评价者眼动法:眼动实验是通过对不同认知加工过程中眼动特征的测量、记录,来揭示心理学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24]。它始于19世纪末,当时的法国学者Lamare做了关于阅读的研究。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比较自然,对被试的干扰小,还可以提供被试认知活动的实时测量结果,生态效度比较高。赵爽在对有吸引力女性容貌的眼动研究中发现,被试在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评价时平均眼跳距离显著小于不评价时的眼动轨迹。国内外正畸、正颌专业的学者也分别采用了问卷评价法及眼动法,来研究治疗前后牙颌系统的变化对面孔审美及微笑美学的影响。

3.3.3脑活动模式探测法: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和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已经发现在对面孔吸引力进行判断时有哪些脑区参与[25]。大脑对于美与丑都有非常强烈的反应,漂亮的面孔能唤起人们积极的情绪,同时也能激发大脑里的奖赏回路,包括眶额叶和伏隔核。张妍等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法考察了对女性面孔的记忆偏好,结果发现,有吸引力的面孔,其激活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脑区及脑区中的神经活动是不一样的。外显记忆的最强效应是出现在前额区及额区。其研究还发现个体对有吸引力面孔存在无意注意偏向,这可能因为有吸引力的面孔更符合我们预期的典型特征,更接近典型面孔的心理表征,因而更易被视觉系统所注意加工[26]。

4 小结

综上所述,年轻化的、对称的、肤白肤质均匀细腻的、有和谐微笑弧线的、接近人群平均水平且有一定个体化特质的面貌是有吸引力的;对有吸引力的面貌进行平均化其结果往往是最具吸引力的。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导致面部测量指标的自身独立存在并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面部是由眼鼻口耳等诸多器官组成的一个整体,每个组成部分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着整体面孔的吸引力。我们所做的关于面部测量和审美的研究应该为其他学科服务,比如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我们提出的一些测量指标自身单独存在并没有太大意义,也应该为正颌手术的方案制定、正畸矫治目标的确定及唇腭裂的面容重建树立相关的参考标准。

目前关于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比如对面孔吸引力各影响因素影响力大小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同的面孔区域影响面孔吸引力判断的脑机制;动态面孔呈现时的脑机制,静态与动态面孔呈现下的大脑反应是否相同;不同职业的被试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是否相同等等,均有待研究者的进一步探讨。

[1]Philips C,Bennett ME,Broder HL.Dentofacial dishamony: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patients seeking treatment consultation[J]. Angle Orthod,1998,68(6):547-556.

[2]Mantxilos T.Esthetic soft tissue profile preferences among the Japanese population[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8,114(1):1-7.

[3]邹玉梅.容貌特征的刻板印象研究[D].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李峰,吕卫东.美学概论[M].4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15-19.

[5]Cox NH,Linden FP.Facial harmony[J].Am J Orthod,1971,60(2): 175-183.

[6]Ritter JM,Casey RJ,Langlois JH. Adults' responses to infants varying inappearance of age and attractiveness[J].Child Dev,1991,62(1): 68-82.

[7]Cunningham MR,Barbee AP,Pike CL.What do women want?Facial metric assessment of multiple motives in the perception of male facial physical attractiveness[J].J Persona1 Soc Psycho1,1990,59(1):61-72.

[8]Faure JC,Rieffe C,Maltha JC.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ial components of facial aesthetics[J]. Eur J Orthod,2002,24(1):1-7.

[9]Kau CH,Richmond S,Savio C,et al. Measuring adult facial morphology in three dimensions[J]. Angle Orthod,2006,76(5):773-778.

[10]Valentine T,Darling S,Donnelly M.Why are average faces attractive?The effect of view and averageness on theattractiveness of female faces[J].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2004,11(3)482-487.

[11]Collins M.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Average Face[J].Seminars in Orthodontics,2012,18(3):217-228.

[12]Langlois JH,Roggman LA. Attractive faces are only average[J]. Psychol Sci,1990,1(2):115-121.

[13]Perrett DI,May KA,Yoshikawa S.Facial shape and judgments of female attractiveness[J]. Nature,1994,368(6468):239-242.

[14]Rhee SC,Lee SH.Attractive Composite Faces of Different Races[J]. Aesthetic Plast Surg,2010,34(6):800-801.

[15]余妮泽,葛列众,孙宇浩,等.面孔吸引力极端性假设的验证实验[J].心理学探新,2013,33(4):344-348.

[16]Shackelford TK,Larsen RJ.Facial asymmetry as an indicator of psychological,emotional,and physiological distress[J].J Pers Soc Psychol,1997,72(2):456-466.

[17]Kunin CC,Rodin MJ.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ounselor gender,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status o n client self-disclosure[J]. J Clin Psychol,1982,38(1):84-90.

[18]Kowner T.Facial asymmetry and attractiveness judgment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ce[J].J Exp Psychol,1996,22(3):662-675.

[19]刘丽.年轻女性容貌和表情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D].南京:东南大学,2014:3-5.

[20]Marquardt SR. Dr.Stephen R.Marquardt on the golden decagon and human facial beauty.Interview by Dr.Gottlieb [J].J Clin Orthod,2002,36(6):339-347.

[21]Ashrafian H,Harling L,Athanasiou T.Leonardo da Vinci and the first portrayal of quadricuspid semilunar valves and the nodules of Arantius[J].Int J Cardiol,2013,165(3):560-561.

[22]Rubenstein AJ. Variation in perceived attractiveness:differences between dynamic and static faces[J]. Psycho Sci,2005,16(10),759-762.

[23]翟洪昌,张维,苏经宇.面孔吸引力加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40(6):551-560.

[24]Chatterjee A,Thomas A,Smith SE,etal.The neural response to facial attractiveness[J].Neuropsychology,2009,23(2):135-143.

[25]Chang CA,Fields HW Jr,Beck FM,et al.Smile esthetics from patients perspectives for faces of varying attractivenes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1,140(4):171-180.

[26]王乃弋,罗跃嘉,董奇.审美的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9-27.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gress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

LIU Na,ZHANG Lin-kun
(Department of Orthodontic,the Tianjin Stomatologica Hospital, Tianjin 300041,China)

Facial attractiveness refers to the positive and pleasant emotions induced by the target face which driving others to produce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nding to be close. An overall image, specific to the facial harmony and beau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one to be accepted by others in society. Understanding of beauty could often reflect one's cultural, social and ethical background. Personal charm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we hav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to carry on the further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m: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facial attractiveness;factors affecting face attractiveness; research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facial attractiveness.

facial attractiveness; average; esthetics;soft tissue evaluation

R622

A

1008-6455(2016)09-0119-05

2016-05-15

2016-07-28

编辑/张惠娟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口腔正畸专业) ,国卫医办函【2013】544号

猜你喜欢
面孔吸引力研究
本期面孔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多变的面孔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自然面孔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