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懿婕,王科,吴震
2012年以来,首都医科大学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参加统一考核。在这种培养模式下,硕士研究生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还要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完成相应课程及论文答辩。经历规范化培训合格的硕士研究生具备从临床上发现问题、从科研上解决问题的能力[1]。
神经外科专业属于外科专业的三级学科,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下,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室内学习时间相对有限。现代神经外科正在从显微神经外科时代进入精准神经外科时代,神经外科亚专业如颅底神经外科、脑血管专业、功能神经外科等发展迅猛。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优秀的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一系列适当的培养制度[2]。本文结合定期组会制度,浅谈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
1.1 定期组会制度含义 定期组会制度,是研讨会制度的一种,在医学教育中比较流行;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验室或高等教育中,经常开展研究成果阶段性汇报、定期组会或者不定期的进展讨论等多种形式的研讨会[3]。
组会一般设定为每周或至少每月开展一次,由导师带领下的所有教授、实验室技术人员及研究生等课题组成员参加。定期组会制度下,由课题组内人员在会议上轮流做汇报,报告内容可以是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文献复习或报告人在临床和科研上遇到的问题;报告人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追踪一个问题或技术的发展前沿动态;报告结束时,由课题组成员逐一进行点评和观点分析。此外,根据组会需要,课题组可以不定期邀请相关学科或本学科其他方向的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知识讲座,扩大组员的研究视野。
1.2 定期组会制度的优势 首先,定期组会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导师带教的需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下,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各个临床专业组进行实习轮转,在神经外科本专业轮转的时间相对较少;且神经外科有亚专业分组较细的特点,学生在导师所在亚专业组轮转时间更少。上述因素直接导致学生对导师所研究领域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定期组会制度下,通过定期召集所有研究生及课题组相关人员讨论导师确定的中心问题,可以使学生在不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加深对神经外科专业,尤其是导师所研究领域的认识。导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将日常临床或科研工作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在组会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将本专业或课题组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前沿进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学生和课题组一起分享[4]。
其次,定期组会制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医学硕士研究生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组织环境。一名优秀的医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临床方面理论与能力突出、科研思维及实验技能基本功扎实,还需要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组织能力、基本的课件制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现阶段,因存在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师生比例不调等客观因素,硕士研究生获得锻炼的机会不多。虽然研究生教育有严格的开题、中期与结题汇报流程,但在研究生众多的情况下,单个研究生的组织与演示机会有限。定期组会制度,是导师根据课题进展与需要,制订一个中心,轮流指派学生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文献的学习与汇报,或者让学生自行组织,讨论团队内较关心的问题。坚持定期开展组会,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相互监督;另一方面,学生在导师和导师组的督促下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精美的课件进行翔实的研究内容汇报,增加有效的锻炼机会[5]。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导师和团队成员的点评获得有效的提升。此外,对于性格偏内向的同学,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不断获取自信心,增加汇报成就感。
再次,定期组会制度有助于培养师生感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下,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得导师直接带教的时间相对有限;导师的日常临床和科研工作通常会非常繁忙,可能会导致导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长时间交流的机会较少。由于病种的特殊性,神经外科手术有难度高、风险大、致残和致死率高的特点,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研究生不仅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专业化培训与知识积累,更需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做到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做学问,避免被外界的不良现象所干扰。在这样的形势下,为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坚持定期组会制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会上的交流,导师能时常告诫并鼓励学生沉下心思学习,同时也能督促学生们树立更好的爱伤爱患意识,为他们的神经外科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德育基础。此外,通过组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导师、组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与思想动态。定期组会制度所实现的导师的言传身教与团队的温馨关怀,是年轻医师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医学研究生培养大多采用导师负责制,在学校和研究生院的指导和规范化管理模式下,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和成才负责。很多导师会根据带教需要,采用导师组或课题组的形式,由几个老师组成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全程的指导和培养,包括从入学、临床学习、课题的立项、实施与完成、直到毕业的全过程[6]。在这种过程中,定期组会制度可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可以结合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的课题组成员的多个研究领域,形成优势互补。作为团队一员,硕士研究生不但可以直接获得导师的指导意见,还可以获取实验室技术人员或者高年级师兄等其他小组成员的科研思路、提升实验室技能等[7]。
衡量一种培养制度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制度能否服务于学生和导师。导师负责制下的学生培养,始终要坚持以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为最终目的。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密不可分,导师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带教出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生,而优秀的研究生也需要导师的细心指导。
培养优秀学生,良好的制度是关键,定期组会制度是其中一个有效制度。为了让好的制度持续发挥积极的作用,重点要抓好落实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鞭策。对于医学生与医生来说,日常的临床工作非常繁忙,参加规范化培训的神经外科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同样需要值夜班或值24小时班,加班现象也很常见。课题组成员在较大的临床工作压力下,始终坚持组会学习并将组会的内容和创新点落到实处是定期组会制度的关键点及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组会制度,首先,导师和导师组要重视并参与,这是定期组会制度长期坚持的保证。导师和导师组可以提前针对研究内容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分配学习任务,并与相关专业人员或者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制订出一个可行的组会计划。内容丰富的组会计划对坚持组会制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导师的重视与坚持参与,就是实实在在的言传身教。其次,学生要积极参与。组会制度不是导师的独角戏,学生的参与是组会制度的核心内容[5]。组会制度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中心任务。无论是通过准备翔实的演讲内容在组会上展示自己,还是与导师及其他成员一起讨论临床工作、科研学习,或日常生活的中的困惑,都是学生积极参与组会的好方式。最后,课题组成员在组会上要畅所欲言。一个有效的会议可以使所有成员获取有益信息。组会上导师应该避免一言堂,鼓励学生主动将内心的想法讲出,以类似于“头脑风暴”的形式集思广益,最终得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组会制度可以进行临床技能与知识学习的转化。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有很多常见并发症。以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为例,研究生通过学习无菌术、抗菌药物的预防和使用规范,获取日常工作中需要的预防和治疗颅内感染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临床工作中研究生也常遇到问题——对于脑脊液培养阴性、具有脑膜刺激征的术后患者,如何判断是否是术后颅内感染?导师可以要求课题组以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让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国内外的现状问题与治疗进展,对于颅内感染的预防、治疗进一步总结,并对颅内感染的特殊类型进行查新,或对颅内感染进行各种新的检测方法实验。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习从临床上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定期组会上集思广益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积累。
其次,组会制度可以进行临床问题与科研思维的转化。临床上大量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尤其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及生存质量,且同样一种疾病,其发病特点、处理方式及临床预后千差万别。以神经外科的一种血管疾病——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为例,导师通过让学生从病变的患者年龄、产生症状、出血时间、出血次数、病变部位、大小、分级、遗传易感性等多方面发现问题,针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自然病史、治疗策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探索临床疾病研究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临床-科研思维。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下,严格把控神经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充分锻炼其临床与科研思维能力,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和管理机制。定期组会制度是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的一项重要制度,可以帮助学生在临床与科研、实践与理论方面均衡发展。在这种良好的制度培养下,学生更适合现代神经外科发展的要求,同时可以更好地为发展神经外科事业做贡献。
1 刘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13-16.
2 吴震,郝淑煜,张俊廷. 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的体会[J]. 中国卒中杂志,2010,5:952-954.
3 张晓梅. 浅析日本医学研讨会对我国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1,(7):150-151.
4 曹红芳. 浅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1):146-147.
5 李福华. 试论我国研究生学术活动开展的问题与对策[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81.
6 陆宇. 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81-83.
7 杨海峰,韩正铜,刘同冈,等. 导师组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