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课程国际化:内涵、目标与路径

2016-01-23 16:35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国际化

高 飞

(浙江树人大学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教育学原理》课程国际化:内涵、目标与路径

高 飞

(浙江树人大学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教育学原理》课程建设中引入国际化视野,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跨地区、跨国家和跨文化的教育从业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的《教育学原理》课程,要以贯彻全人教育理念、顺应终身教育趋势以及培养现代社会公民为目标,全面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完善内容建设、提升师资水平、革新实施方法以及转变评价策略,则共同构成了《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教育学原理;国际化;课程改革

《教育学原理》课程作为教育学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既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不少教育相关专业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该课程虽然在名称上略有差异,如有的叫《教育学》,有的叫《教育概论》,但都致力于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分析与研究(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师生教学课程以及德智体美育等),探讨教育本质、揭示教育规律并展望教育趋势,在引导学生掌握教育一般原理和理论的同时,也能了解各国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前沿动态和最新实践。

《教育学原理》作为传统课程,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比如在教材建设方面,丰厚的著述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并搭建起较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然而,该课程也面临课堂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讲授方法单一和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政治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新背景下,《教育学原理》课程该如何克服传统问题、焕发新的生机、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在笔者看来,引入国际化视野不失为一条重要路径。当前,研究者就《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以及课程国际化等问题已经开展了不少探索。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方面,研究者探讨的重点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沈有禄等(2010)将其总结为教材与实践脱轨、教师对实际缺乏了解以及一言堂的教学形式等三个方面*沈有禄、石连海:《“教育学原理”教学改革探讨》,《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23-124页。;二是课程改革举措,特别是案例教学法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在课程国际化方面,研究者主要聚焦在课程国际化的内涵、意义及途径等方面。但现有研究还缺乏对教育学原理类课程的国际化建构与设想,这正是本研究的重点所在,下文将从国际化视野下教育学原理类课程的建设内涵、发展目标以及改革途径展开分析。

一、《教育学原理》课程国际化的建设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5年的报告《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Policy Paper for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in Higher Education)中就将国际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刘世清、陶媛:《我国高校课程国际化:现状、问题与对策》,《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20期,第56页。,而课程国际化可以说是教育国际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归纳出9种类型的国际化课程,包括: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传统课程通过国际比较与借鉴得以延伸和扩大的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的课程、外国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研究的课程、培养学生获得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以及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第93页。可见,国际化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并不局限于外语教学课程、针对留学生开设的课程或者定位于国际化职业的课程,诸多传统课程也越来越需要从国际化的角度进行改革。

《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国际化,一是要求更加重视以比较的、跨文化的和全球化的视角,跨领域、跨学科分析与研讨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机遇和挑战,了解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向和一般规律;二是要求进一步加强区域研究,不断加深学习典型国家或地区案例,通过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群体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深入了解教育发展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三是要求妥善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平衡,国际化是一种双向流动而非单向输入,在对国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思考其与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契合性的问题,一定要与我国的现实背景和特色传统相结合。

二、《教育学原理》课程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以国际化为导向的课程非常注重学生适应新文化、新环境能力的培养,他们要能够欣赏不同文化、习俗和传统的差异与特色,能够高效地在地方和国际社会中工作。概括起来,经过国际化课程学习的学生应具备六项素质:一是开放性的态度,乐于进行全球性、全面性和包容性的思考,从多样化的世界观出发认识问题;二是国际化的视野,在依赖国际社会理解地方决策和行动的同时,也根据地方背景考虑国际发展、决策和行动;三是自我意识,正确对待自身文化传统、观点与其他文化传统、观点之间的关系;四是了解国际专业背景,明晰本地与其他区域在专业传统上的共性与差异,掌握本行业的国际标准并具备国际从业能力;五是尊重他人,了解文化多样性对职业实践和公民身份的重要性,接受并尊重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六是理解他人,认识到文化的复杂性和交互性,明确职业实践与跨文化问题的相关性。*Haigh M J,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ing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 Small World,Journal o 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2002,No.1,p.53.

为提高学生上述各方面的素养,《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的课程,建设目标如下:一是深入贯彻全人教育的国际化理念。全人教育一直是中外教育家的理想追求,全人即完整的个体,全人教育就是要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和持续的发展。以该理念为指导,《教育学原理》课程试图使学生在掌握教育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潜力,成为具备国际化意识、视野和素质的全人。二是顺应终身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终身教育既是影响当今世界的重要思潮之一,也是各国教育实践不懈努力的目标。现代社会的持续变革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完善自己,终身学习,教育要始终伴随人的成长。《教育学原理》课程正是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教育学素养,从而终身服务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三是不断满足现代公民的发展需要。全球化社会带来的多元化课程,不仅致力于使学生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资质,还应培养他们现代社会所需的精神气质(如民主、平等与合作等),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打破地域、学科和职业等各种偏见,更灵活地学习、生活和就业,并适应社会的革新与变化。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国际化的改革途径

为贯彻全人教育理念、顺应终身教育趋势并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教育学原理》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应通过以下途径展开。

(一)完善课程内容建设

《教育学原理》课程中涉及的教育领域和教育问题丰富多样,要注重根据国际化的要求从中选择出最基础、最适当和最前沿的内容。必须改变目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在遵循学科逻辑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逻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心选择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的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增强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只有重视不同学科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才能超越狭隘的专业教育。这要求该课程应不断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成果,避免孤立地认识、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将其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比如,“教育与人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就需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众多心理实验的引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以及整体性等规律,从而明晰教育的一般作用与特殊影响。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章节离不开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文化学的相关学习,学校管理内容的讲授也必须借鉴管理学、组织学和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第二,重视课程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效弥补教材中抽象理论概念偏多而最新教育教学成果较少的状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偏向实践、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偏向现状的原则,从而体现出时代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这需要教师不仅了解国内教育学的相关著述,而且精通国外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与国内相关著作相比,国外教材更加注重生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比如艾伦·奥恩斯坦(Allan Ornstein)的《教育的基础》(FoundationofEducation)、大卫·萨德克(David Sadker)等人的《教师、学校和社会:简明教育导论》(Teachers,SchoolsandSociety:ABriefIntroductiontoEducation)以及大卫·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等人的《教育学导论》(TeachingToday:AnIntroductiontoEducation)等书籍中的经典内容,都可以引入到课程中来。第三,关注科学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涵养的结合。学生无论是作为一名追求全面发展的个体、终身教育的践行者,还是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都应具有全球视角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超越个人和小群体的狭隘利益,关心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这也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兼顾认知、情意以及科学性、思想性等问题。

(二)提升课程师资水平

教师的观念、素养和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作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直接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成效。教师只有具备全球意识、创新精神、跨国经验、多元文化知识以及国际交往能力,才能引领整个课程的改革。

学校可从以下方面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第一,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提高。教育理念的更新、知识结构的丰富以及教学技能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自学、观摩听课和参加语言及跨文化课程的培训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方式。第二,鼓励教师与国内外同行间的研讨,应就课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经常进行交流,及时调整、更新课程。教师出国访问学习以及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等,都是吸收先进经验、提高自身教学与科研水平的良好机会。第三,聘请校外国外专家开办讲座实地授课,特别是国外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或多年从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等,这对师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学术前沿以及提升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离不开学校相关制度的保障与配合。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各种国际化的标准来确保教师明确课程国际化的目标、要求和责任,另一方面则要将国际化的指导思想融入到教师的招聘、培训、考核以及晋升等环节中,加强国际化的宣传,引导教师自觉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发展。此外,学校还要提供必要的资助和奖励,以支持教师出国学习、参加国际会议以及进行国际化课程改革等。

(三)革新课程实施方法

必须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他们搜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等能力。

第一,实现教学过程的形象化、生动化。需将抽象理论具体化,引入国内外鲜活的案例,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得到锻炼。《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是遵循教学规律和受教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典型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向受教者再现真实的教育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良性互动,加深受教者对所学内容的领会,提高他们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和形式。*Luxon T,Peelo M,Internationalisation: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urse Development in UK 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09,No.1,pp.54-55.案例往往既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专业知识和学术信息,也涉及大量的实践问题,能够将抽象、平面和枯燥的教育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立体和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以反映社会真实原貌的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他们综合利用已有的经验、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判断,并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总结与归纳。在案例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结合课程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个案,必要时还需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案例之后,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集体讨论;最后,师生要共同完成案例讨论的分析和总结工作,讨论的结果不仅在于寻求解决方法,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反思性学习能力。

第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需引入启发式、体验式以及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取他人观点的同时,更主动地进行自主思考、学习、研究与表达。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拥有开拓、创新和进取等素质,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紧密围绕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来开展。

第三,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全人教育重视个体与社会的关联,终身教育也认为人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因而必须在课外继续引导学生访问教育机构、开展教育调研、撰写研究论文以及阅读教育书籍等。以要求学生阅读中外教育名著撰写读书报告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广泛,其中既有《批判教育学》《我的教育信条》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书籍,也有《爱弥儿》《爱的教育》等较为通俗的教育小说;既有探讨高等教育问题的《大学的理想》,又有关注幼儿成长规律的《童年的秘密》。学生对这些中外著作的解读往往并未就事论事,而是能超越作品本身联系自身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中面临的问题进行阐释,这对丰富其国际化知识、拓展国际化视野大有裨益。

(四)转变课程评价策略

评价一门课程是否实现了国际化的目标,可以根据如下标准进行判断:该课程能否培养学生的国际从业能力,能否帮助学生获得国际从业资格,是否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是否涉及国际化的议题等。*孙华:《论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6期,第99页。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状,真正发挥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教师教学表现和学生学习表现,是课程评价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表现的考量不仅要关注教师自身国际化的素养和水平,还要观察其能否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国际化观念。在学生学习评价方面也要与国际接轨,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看重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认识教育现象的全球视野和本土意识,是否已经掌握解决本土和国际教育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能,是否已经形成从事教育行业工作的适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运用课堂发言、随堂测验、课程论文、读书笔记、调研报告以及书面考试等方式,以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实现个人口语表达、文字撰写、理解分析以及应用解决问题等能力的综合评估,实现个体自我表现和作为组织成员在团体中作用的整体考察。

国际化视野下的《教育学原理》课程必须树立起新的全球化理念,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增强跨文化的教育活动能力上,从而帮助他们在国际化背景和多元文化情境下更好地学习、生活和就业。将《教育学原理》课程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创新之处在于将课程国际化与全人教育、终身教育以及现代社会公民培养更密切地关联起来,同时在课程的内容、师资、方法以及评价方面构建较为全面的体系,但具体改革策略仍有待完善和细化。

注:本文为浙江树人大学第三批立项建设国际化课程《教育学原理》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毛红霞)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edagogy Principle :The Connotation, Target and Path

GAO Fei

(The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of China,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 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topedagogyprinciplecan better help undergraduates to form trans-regional, transnational and trans-cultural educational practice ability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orientedpedagogyprincipleneeds to implement whole-person education idea, comply with lifelong education trend and cultivate modern citizens, and thus comprehensive reform is necessary. Perfecting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mproving teachers’ standar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transforming evaluation strategy constitute an important way to reform the curriculum ofpedagogyprinciple.

pedagogyprinciple; internationalization; curriculum reform

2016-04-15

高飞,女,河北保定人,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高等教育。

教 育 与 教 学 管 理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6.015

猜你喜欢
教育学原理国际化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聚焦港口国际化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