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迎新
一、读懂为要
(一)首先,读懂诗歌的表层意思,借助文言翻译知识,逐字逐句疏通大意。实词的含义,可调动课本中的实词积累,也可根据上下句语境推断;诗歌语言简洁凝炼,对于诗中省略的内容(如主语、宾语、过渡语等),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有倒装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的句子;最后,整合句意,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然后,领会诗歌深层含义,要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看它们暗示了什么道理或营造了什么意境;关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情绪、情感或观点态度的词或句,思考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思想。要训练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另外,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1.品标题
有时,标题是诗眼,是把握诗歌的切入点。有的题目揭示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直接点明时间,表达诗人思乡怀亲之情;有的可直接根据题目推断出情感,如《待储光羲不至》一诗,从题目可以看出作者久候友人,友人却没有到来,诗中有可能会表达诗人的怅惘、失望之情,带着这样的初步认知去作品中验证;有的题目显示诗歌题材,可以借助这一类诗的思想内容去解读。如《赤壁怀古》《塞下曲》。
2.知作者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阅读所有文学作品的必要方法。“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等。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是解读诗歌的有力抓手。小注中往往会有暗示信息。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用典或意境;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
4.析意象
意象是诗词作者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讲“立象以尽意”,也就是借助意象来抒情言志说理。2013年湖南卷《钓船归》第一题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只有词牌、没有题目,没有提供注解、对作者了解甚少,谈不上知人论世,也没有明显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但从“钓船”“柴扉”“白鸥”“鳜鱼”可以看出诗人正过着隐居生活,且自得其乐,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的情怀。
5.明典故
用典是以较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含义。2013年江西卷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设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根据已学课文,可知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6.抓关键词句
所谓关键词句,就是能表情达意的词句和能点明主旨的词句。如:(1)捕捉体现主观色彩的词语。如:“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2)抓抒情议论的句子。特别是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代写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规范作答
关于规范答题,我采取的方式是学生出题,学生答题,学生评判。
(一)提前布置给各组学生:积累诗歌——从习题资料中,整理自己认为好的诗和题,然后搜集资料鉴赏这些诗歌,并研究试题评分标准和答案思路步骤。
(二)课上,各组现场抽签答题,形成书面文字。
(三)由出题组的一名同学,评分,并讲解得分缘由。
这样尝试几次,对学生积累鉴赏术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规范答题思路也有很大的帮助。在高三的诗歌专题复习中,有明显的收效。
总之,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不可回避,提高效率是根本。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读懂诗歌;积累术语,规范答题。2015年的高考试卷中有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势,我想学好古代诗歌也应该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传承文化,积极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