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名福 郭贤花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生为本、师为导;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创造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目标,以核心问题为突破点,使创造教育在课堂领域实现新的进展。
【关键词】生为本 师为导 问题为核心 创造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33-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在经济运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创造力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的孩子, 如果整天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和简单重复,很难想象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就是课改中“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核心所在,我们在教学中唯有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做学生所做、让人人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师为导;在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以生为本、师为导,以问题为核心”的创造教育课堂特征。
1.体现出“以问题为核心” 的特征。
创造教育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探究性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以生为本、师为导,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学习的首要条件是学会提出问题,教师善问,学生会问,提高课堂问题教学的艺术和实效。我们培养的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
2.体现出“以生为本、师为导” 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设置悬念法,音美配合法,联系实际法等。
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注重课前的信息收集。预习作为一种个体的认识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的课堂要显现开放的课堂情境,如全课问题情境,阶段式问题情境,阶梯式问题情境,辐射式问题情境等,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学会怎样学习。
传统的练习因机械、重复或难度不适,而使学生有枯燥乏味之感。创造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有良好的积极体验,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课堂练习要从单一走向开放。
二、 “以生为本、师为导;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操作要点。
1.创设冲突情境。
“怀疑是安宁的反面”(黑格尔)。教学时教学应利用学习情境中蕴含的矛盾,精心布疑设障,让学生意识到“冲突”,产生问题,这就能打破学生认知上的自足与平衡,使之产生追本求源的欲望,在一潭死水似的课堂上掀起气象万千的波澜。学生经历过“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就能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如:老师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指出,“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同学们都认可,随即教师安排了大圆的半径与小圆的直径的对话,小圆的直径说:“我是直径,你是半径,我比你长。”这个问题的提出马上引起了学生的追问并使学生产生了继续求解的行为。
2.接触真实的问题。
我们知道,孔子曾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提示教师注意学生在出现什么心理状态时施“教”。其实,置疑问难就是诱导学生出现困惑不解或欲言不能的状态时,提出学生需要缜密推究和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费一番心智的努力去寻求结果,这样的问题就是“真实的问题 ”。置疑问难策略要求学生接触能萌生疑惑的情境,并由此唤出学生的真正的问题,催生一系列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如老师执教的《圆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请同学们通过一系列的道具,如绳子、尺、蹦蹦球、线段包括自己的身体来创造圆,通过这些游戏,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通过创造圆来认识圆不愧是一个“真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启动定向思考。
置疑问难并非让学生不着边际、漫无目的地去怀疑一切,也不是要他们事无巨细地钻进牛角尖去提出问题。这种变接受知识为研究问题的方式,不仅能提示学习的意义,还能通过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与思考指向和集中在特的事物、现象、专题以及概念上。如:老师在教学《比大小》时,巧妙地安排了海龟与其它动物比年龄大小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数字的比较这一问题上。
4.鼓励思维发散。
让学生碰到疑难或接触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不应以告知答案为目的。他要“诱引”学生进入设定的“陷阱”,“逼”学生就范。老师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求异与創新,同时,都还应该鼓励不同的意见。
5.注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把握住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
注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具有挑战权威、叩问经典的勇气,就应从小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能把握住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有:(1)在新旧知识衔接过渡处提问(2)在新旧知识产生矛盾冲突中提问(3)在新旧知识转化处提问(4)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提问(5)当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提问。
与接受学习相比,这种“以生为本、师为导;以问题为核心”适时的问题学习,更具有参与性和实践性,也更具创造性。
三、结语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生为本、师为导,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核心”,变被动吸收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莲菁,王 钢.小学课堂教学微观技术丛书—《对话》.
[2]方明一.《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3]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
[4]黄孟源.《闸北区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