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2016-01-22 04:17张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1期
关键词:认识高校体育

张辉

摘要: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中设置了体育这门课程,但是由于一些观念的存在,这门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这很大程度上也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升,所以高校要引起重视,在利用好国家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系列改革,真正让这门课程发挥作用,承担起应承担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90-02

根据最几年高校推行的在校大学生的体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再加上媒体对高校学生在体育课上突发猝死等相关报道,可以看出学生的体能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从国家层面上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在学校层面上也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专门设置公共体育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把终身体育意识落到实处。但在表面繁华的背后总有让人心酸的一面,高校在体育教学工作上虽然有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执行效果差。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使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序开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如何开展进行论述。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对公共体育课缺乏全新认识。很多人对体育课的认识有偏颇,狭义地认为体育课存在不存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不是很大,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表现为体育课上积极性不高,课下体育运动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再加上学校对体育运动没有具体规定,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种轻视体育运动的氛围。从社会层面对高校的认可度而言,评判一个高校好坏的标准,主要还是考虑是否有业内大家,学校的升学率怎么样,学校的办学水平、科研水平等等,很少有将体育教育放到评价标准里面来,进行相应的评价。从这个现实来看,我们发现人们更关心的是一个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其他方面处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尤其是体育教育等。学生及其家长也是这样的观念,认为体育教育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育,体育课程挤占了其他课程的时间,浪费了学生的宝贵课时,对将来学生在职场上提升竞争力作用不是很大。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学生们在高校很难接触到正规的体育课程,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导致了高校的体育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整个高校系统中的体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2.教学内容死板,形式单一。近年来,国家把体育教育也提上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通过提倡素质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在现实过程中,很多高校对该政策进行了误读,没有很好地去把握这个政策,只是单纯地认为提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习的科目逐渐增多,把之前设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范围扩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变得更加丰富,增加了很多运动项目,让学生选起来也是眼花缭乱。要想学好这些体育项目,就必须保证充分的时间,可是在体育课学时设计上却没什么变化,两年的体育课总学时只有184,除去节假日、考试等所占去的时间,实际进行体育教学的时间大约在120学时左右,这样的一种学时安排平均到每类运动项目上,时间是少之又少。由于时间上得不到保障,学生难以学到要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方法老套,仍旧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也是非常单一的,老师操控整个教学的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个过程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学生成长的空间被限制。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没有突破性的建树,这些都造成了学生的体育素质下降。

3.教学目的偏向于技术教学,轻视体质锻炼。高校对体育科目开设目的的理解片面,认为体育课程开设了就万事大吉了。很少跟踪考核开设的效果怎么样。体育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是现实当中,似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的认为学生学习体育科目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不关注其他的情况,学时完成学分拿到就万事大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最终没有实现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目的,反而把锻炼作为了一种心理负担。归结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测试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书面的测评,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培养,对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先天性差异没能很好地引导。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依据学生不同体质条件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4.就课程设置而言,相对不合理。课程的设置在高校运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今后专业培养的走向,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科学地设置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它既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又能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恰恰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程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设置,没有把高校体育丰富的内涵以及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拓展能力融入进去,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这种局限性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的效率很难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也忽视了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没有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进去。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单一,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科学性、文化性以及可实践性等。

5.教学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高校没有对体育引起高度的重视,重文轻体观念依旧存在,再加上高校的逐年扩招,很多高校的财政又相对紧张,因此对于体育教学项目上的资金预算是非常少的,投入不足。体育课程的教学跟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区别,它要求更具有实践性与操作性,因此在硬件设施上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教学场地以及专业教学设施非常严格,但是资金问题导致了高校普遍在体育教学投入上的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更新速度慢,甚至必要的教学场地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二、对策建议

1.改革教学理念,以人为本。高校体育作为公共课程是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综合教学水平。从长远来看,高校只有开展优质的体育课程才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锻炼自身的体质,从而为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校应当在大学生入校之初,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来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逐步深化体育教学目标,坚持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并予以贯彻执行。坚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做到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从而真正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为学生服务。

2.精简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长。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体育课更多的是有助于加强其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体育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从而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来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一般不会参与在学校时学习的体育项目,其参与的大多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大众项目。高校可以选择一到两项运动效果好并且被学生们所普遍接受的项目进行教授,这样接受规定项目的教学时间就相对延长,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既不会让学生每次体育课感觉到疲惫,又不容易遗忘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3.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和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主体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量身定做相关的系列课程,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增加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又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毕业之后,仍然会将喜欢的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首选项目之一。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要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评价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是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淑芳.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2]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01).

[3]陈流.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体育师友,2005,(05).

猜你喜欢
认识高校体育
2016体育年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我们的“体育梦”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