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金叶++陈艳
【摘要】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的模具CAD/CAM技术的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同时着重分析了在现有的模具CAD/CAM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与方向。并且提出为了今后模具CAD/CAM技术CAD/CAM技术可以更好的发展,必须有效的提高产品的制作效率与设计。
【关键词】模具CAD/CAM技术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2-02
在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模具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艺之一。模具是属于我国的工业生产当中最为基础的工艺装备,同时它也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模具工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一、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越来越高,导致我国工业中对模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传统的模具制作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现在对于模具制作的要求。在这种形式下就促进了CAD/CAM技术在模具制作业中的进步与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一些发达国就就已经开始了对模具CAD/CAM技术的研究。比如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就已经将模具CAD/CAM技术开始运用到汽车覆盖件的设计与制作当中;而在1968年的时候PW(惠普)公司就开始将模具CAD/CAM技术运用到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当中,并且开始开发涡轮叶型设计系统TADSYS当中,从而使得其工程分析耗时缩短到1/6,并且有效的提高了其设计质量。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模具CAD/CAM技术已经开始广泛的运用到了锻造模具、压铸模具、冷冲模具、注射模具的制造与设计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由于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起步较发达国家较晚,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模具CAD/CAM技术才开始研究,同时在我国的“六五”、“七五”、“八五”以及“九五”的规划中列为重要的项目。在随后的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模具CAD/CAM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
二、现在模具CAD/CAM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模具CAD/CAM技术水平还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模具CAD/CAM技术技术的集成程度较低,仍停留在NC编程以及绘图应用上。在我国的模具设计与制作方面仅仅只有10%左右的模具使用了模具CAD/CAM技术,距离抛开绘图板的距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即使是在使用了CAE的模具设计制作方案中也仅仅是刚刚起步,大部分还是出于试用的阶段。在进行使用CAM技术对其进行模具制造中的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因为在现阶段的计算机的制式不同就导致了字节以及计算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存在着电磁抗干扰能力差和联网速率低等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仅仅只有5%的制造设备可以满足于开展这份工作;第二点就是在现在的制造装备并不具备适用当前的需要。
2.目前我国的模具CAD/CAM技术软件(Pro/ENGI-NEER软件)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这个软件是1988年美国PTC(Parama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公司所推出的软件,与这些软件相比较,我国自行研发的软件较少。
3.缺乏完善的技术与设备力量
在我国大部分的模具车间以及厂房当中的模具设备大部分存在着精确度差、服役期长、效率低等特点,在进行热加工处理的时候仍然在使用箱式炉、盐浴等方式,这些方式完全是凭着工人的工作经验。虽然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引进了不少的先进模具的加工制造设备,但是却存在着分散、不成套的特点,能够有效利用起来的不足25%,并不能发挥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在人才上我国缺乏知识面宽并且知识结构高的复合型的人才。
三、今后的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趋势
1.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模具CAD/CAM技术正在向着三维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模具CAD/CAM技术的集成化就是使得各个模块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从而做到有效对模具的设计、装配、制造以及生产检测等全过程做到支持。而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三维化以及无纸化就是使得模具的设计要求直观并且立体,并且采用三位数字化模型可以有效的使得产品的CAE结构分析、模具的可造性以及数控的加工、成型等的信息管理更加的方便。模具CAD/CAM技术的三维化也是对模具软件的重要评估标准之一。
2.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以及知识的不断引入,驱使模具的标准件去选择智能化,这也就意味着有效的减少了人工的工作量,对模具的实际效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尽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设计中出现的纰漏。
结束语: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模具CAD/CAM技术在现在的模具制作与设计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运用好CAD/CAM技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减少工作周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汪文虎,刘晓辉,张军.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模具技术,2007,01:55-58.
[2]柯晓华.基于Pro/E的注塑模具CAD/CAM集成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09.
[3]王永虎,黄建龙,王红梅,张长胜,王玉娟.模具CAD/CAM平台的发展趋势及其二次开发的研究方向[J].新技术新工艺,2004,10:12-16.
[4]肖景容.模具CAD/CAM的发展趋势[J].模具工业,1990,09:51-57.
[5]蒋金云.模具CAD/CAM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2006,0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