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本刊记者 张小红|文
我国铜产业虽然面临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等困境,但通过政府前瞻调控、行业共同努力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铜行业是我国少数产能不过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正因如此,“铜行业更需要加强自律,不盲目新增产能,才不会重蹈铝业如今产能严重过剩的覆辙。”
与这几年产能狂飙突进式增长的铝行业发展轨迹不同,中国铜行业的发展显得理性许多。但正因如此,“铜行业更需要加强自律,不盲目新增产能,才不会重蹈铝业如今产能严重过剩的覆辙。”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贾明星4月初在协会理事会三届六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总体而言,我国铜产业虽然面临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等困境,但通过政府前瞻调控、行业共同努力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铜行业仍是我国少数产能不过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之一,而且近期铜价回升,专家认为已经回到“适中范围”,铜企业仍有盈利空间。但这并不说明铜企业就能过得轻松。近十年来,在铜价上涨、我国对铜的需求快速增长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驱动下,铜冶炼行业疯狂扩张,没有有色行业背景的企业纷纷上马项目,很多小型冶炼厂大量兴建……中国新增铜产能的势头一发不可挡,铜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长期存在。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中国铜工业处于产能增长的高峰期,矿山、冶炼和加工产能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70%、100%和50%。铜冶炼投资虽然已经趋冷,但目前还有大量在建和即将投产的项目,此外,国内部分地区和企业仍有继续新上或扩建铜冶炼的欲望,冶炼产能仍有继续扩张的可能。
因此,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贾明星认为,当前铜行业发展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控制铜的新增产能。他解释说,这样一是避免铜产能过剩,二是避免因为产能过剩而出现互相压低铜加工费的恶性竞争。
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中国粗炼铜和精炼铜产能分别达到660万吨/年和1055万吨/年。对于这两个数据,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杨长华认为,粗炼铜产能尚处于适宜区间,精炼铜产能已趋于过剩。
《2015年铜工业发展报告》中指出,铜行业供给侧改革核心是“控制产能”。目前,在铜消费增长放缓已经既成事实,而未来5~10年全球其它新兴经济体又很难完全接过中国刚性需求的接力棒,因此中国铜工业产能过剩已不是单纯的“产业周期”问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消费增长来化解,而是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实际,设定铜冶炼产能总量“天花板”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其核心就是不能再新建产能,尤其不能以技术改造或综合利用为名扩大产能。
在今年1月初举办的“中国铜业科技发展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在讲话时指出,当前世界有色金属工业进入新一轮深度调整期,铜业发展面临不少挑战。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表面上看是价格急剧下跌、亏损加大,但实质上还是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这些深层次问题在铜加工行业显得尤为明显。由于铜加工产品价值高,在各地方政府追求GDP和企业追求产值规模的驱动下,从“十一五”开始,铜加工项目持续大量投产,市场需求增速则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而总体放缓,同时,部分铜材也在逐渐被轻质或低价材料替代,铜材产能呈现持续过剩的态势,这也引发了行业大洗牌。受市场疲软以及融资困难等影响,目前中小铜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不足,一些规模小、资金少、耗能高的企业熬不住持续亏损,最终难逃被市场挤出的命运。
事实上,关停只是开始,铜加工企业要做的是尽快转型升级。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靠初级加工没有出路,要从铜材初级加工改为精深、高端加工,从“大众”引向“小众”,开拓一片新天地,已经成为铜企老板们的共识。
位于江西鹰潭高新区的江南铜业公司,为了摆脱困境,董事长父子二人检索行业前沿资料,去多个国家考察,深入了解国内外市场后,发现要在技术上超越别人,做出高端产品才有未来。他们瞄准了用于手机芯片电镀材料的磷铜球,并成功研发出磷铜球核心生产设备。同样加工一吨铜材,铜杆加工费只有七八百元,铜排加工费也只有一千七八百元,“从中端走向终端”后的江南铜业,磷铜球附加值水涨船高,一吨加工费至少六七千元。
位于江西抚州的金品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俊烈放弃年利润千万元,正如火如荼地门窗生意,转投铜加工产业,是因为他定位高端产品,主打高精度宽幅铜板带(国内能生产该类产品的企业不足5家)和电子级铜箔(国内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他的加入,能降低成本、刺激市场,因此,唐俊烈对自己的转型信心满满。如今,公司投产不到两年,生产经营已经处于产销两旺态势,201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还有红旗集团江西铜业有限公司,直接放弃铜材初加工,购进江铜生产的高品质铜杆作原材料,将精力集中到高端漆包线精深加工,附加值每吨最少1.8万元,而且产品当天产当天销。
低效、高耗产能如何去?高效、优质产能如何提?以上事实说明,江西的铜加工产业已经做出了样本。
为了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行业曾经提出“以铝节铜”,即推广铝在电力电缆市场的应用,不过该观点随即遭到了相关行业人士的否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就认为,要理性慎重看待铜铝替代问题,我国电力电缆行业不宜推行“以铝代铜”。
谷树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铝电缆替代铜电缆不仅不能解决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反而会带来更严重的铜行业产能过剩。据估算,替代100万吨铜,仅产生50万吨铝需求,这对于化解总产能3000万吨、过剩产能800万吨的铝冶炼行业恐怕是杯水车薪。而减少100万吨铜需求,则会对精铜消费总需求仅900万吨的铜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而目前我国电缆相关行业已经产能过剩,2014年国内铜杆行业产能约为1162万吨,实际产量约为565万吨,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49%。我国现有电线电缆厂近4000家,其中生产铜电线电缆厂家占大多数,行业年产值1.2万亿元。在我国电缆行业已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再推动铝电缆替代铜电缆,势必造成大批铜电缆设备闲置、投资浪费。
因此,“以铝节铜”值得商榷。目前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铜消费仍然主要来自电力建设,约占消费总量的50%,除此之外,随着科技进步,铜的应用领域还有很大的潜力。《2015年铜工业发展报告》中分析,一辆新能源汽车用铜量比传统汽车高出约80千克,按照中国的规划步骤,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总量将达到500万辆,可累计新增铜消费40万吨;其次,我国是铜水管生产大国,但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却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尤其是在医疗建筑、重要公共设施建设等相关领域,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推动相关领域的应用;三是在新材料方面的投入。目前我国铜基合金加工材仍是短板,每年需要进口20万~30万吨来满足国内需求,而这些产品附加值高,利润率是传统铜加工材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加工企业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可以做到在降产能的同时提高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