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
“编研一体,学术立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坚守的信念。30多年以来,人教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已承担28项国家级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为了廓清百年教科书发展之轨迹,探寻近代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演变之规律,人教社将自身收藏的清末以来的数万册中小学教科书数字化,建立“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图像库”,并于2012年获准立项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金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自2014年2月始,《出版人》杂志陆续刊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呈现那些岁月里的老教材和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供业内读者阅读、参考。
2015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成立65周年,由其承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也顺利结题。“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于2010年12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历时5年,共有22个子课题,形成五大系列48卷研究成果,为我国教科书史研究工作填补多项空白,为当前和今后的教科书编写、研究工作提供启示与指导。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现实的教科书研发工作中。
据课题首席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徐岩介绍,该项目旨在以科学的编撰方法系统整理完成我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含书目和内容提要);确保便于检索和利用,形成我国最完整的百年教科书图像库及精选珍本图鉴;在全面梳理各学科教科书百年变迁脉络的基础上,揭示我国教科书百年演进的规律,并深入分析各历史时期影响教科书编写的主要因素,就百年变迁中争论最多的、广受学界及社会关注的、至今仍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问题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
教科书研究应该建立在怎样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教科书的本质是什么?百年来教科书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又是什么?自课题立项之日起,徐岩和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就在苦苦思索这些问题,经过5年的研究,答案开始明晰。
77家单位,
历时5年,48卷研究成果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的项目责任单位是人教社,但因研究对象跨时百年,研究纵度和深度空前,为保证这一重大国家项目的完成,人教社共与包括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等在内的76家单位协作。全部参与研究人员近550人,其中,社外人员近400人,社外成员由大学教师、教研机构骨干、教材编写者、图书馆专业人员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组成. 课题由首席专家负责制订项目研究总体框架、思路、规范和技术路线。人教社相关学科编辑科研部门的负责人任子课题负责人,统领子课题工作。社外人员主要是担任子课题之下的分课题负责人、核心成员或一般成员。多元化且具有较高研究素养的研究队伍,为研究的质量提供了保障。对于百年课题项目,人教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据了解,人教社相关编辑科研人员全部参与项目研究。在资金方面,除社科基金拨付60万元外,人教社首批资助220万元,2014年再次追加125万元,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财力保障。同时,人教社图书馆现有63万册藏书,收藏有中小学教科书近24万册(其中国外教科书3万多册)。它们作为一手文献资料,对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
项目研究的工作从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是对中国百年教科书进行搜集整理,第二层次是对各学科百年教科书的变迁进行研究,第三层次是对影响教科书编写的因素开展研究。
徐岩介绍,第二层次的研究原计划按学科分为10个子课题,涉及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等10个学科。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又增加了体育、音乐、美术3个学科,使研究涉及学科更加完整,也更加全面地反映我国在德智体美四方面教科书的百年变迁历程。同时,为了使研究更加深入,政治子课题又拆分为小学德育课程、中学德育课程两个子课题,语文子课题拆分为小学语文、中学语文两个子课题,数学子课题拆分为小学数学、中学数学两个子课题,外语子课题拆分为英语、日语、俄语3个子课题。最终,项目的子课题由原定的14个增加至22个。徐岩认为,对课题的拆分有利于研究的深入开展,她举例称,小语和中语虽同属语文学科,但课程内容、学习重点差异巨大,小学阶段强调的拼音识字、句段篇章逐步进阶的学习与中学阶段强调的整体感悟、概括分析差异不小,学习亦有不同侧重。从研究结果看,仅小学语文脉络研究成果就达1822页,小学语文专题研究成果也有近600页。
徐岩表示,教科书研究中教科书的本体地位不可动摇,文献资料实现了自身的“相互关照”与“对话”。让教科书文献资料自己说话,而不是以理念裁剪文献资料,才能发现教科书发展的内在理路。据她介绍,研究工作的开展主要基于文献法,由于部分老教科书已成为“文物”级别的出版物,借阅、浏览几乎不可能。要保证众多研究人员在同一时间都可以便捷地阅览一手文献需要创新的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项目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将百年教科书文献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进行系统分类,建立了文献数据库《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图像库》,收录教科书5万多册,图片700多万张,在研究群体内实现了资源共享,也是课题研究得以完成的重要基础。该图像库是目前世界上有关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最大、最全的图像库,目前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课题研究成果包括五大系列48卷,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共3卷;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珍本图鉴4卷,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变迁脉络研究19卷,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变迁专题研究19卷,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已发表成果3卷。
其中,《综录》收录百年来全日制中小学教科书1万余种,约6万余册,为其可见版本编写提要式目录约9000条,为其有书目记载但未见版本编写存目2000余条。这填补了目前的空白,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便利。
《珍本图鉴》子课题研究中不少研究填补空白。如中小学教科书出版业发展状况、中小学教科书管理制度、中小学教科书装帧设计,虽已有少量研究资料,但多散见于整体图书出版史中,对中小学教科书欠缺集中、深入的探讨、研究,跨越百年时间的纵向研究更是未见。
研究过程中,人教社与多家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于其他机构合作的过程中,人教社起到了核心的引领作用。课题研究中,由人教社确定研究方向、界定研究范围、确定研究专题,并承担其中大部分的研究任务,其他参与机构则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全部的研究任务。
据了解,与各高校、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人教社科研工作的常态。徐岩透露,人教社的研究采用多种组织方式,一是本社独立研究的方式,二是本社与社外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三是委托社外研究机构的方式。人教社一方面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与各地教研部门、一线中小学等的交流与合作。
强调原典,
首创“教科书分析方法”
百年来的教科书情况的错综复杂,其修订频繁、版本混乱,源头隐晦。因此,人教社在整理中特别强调对百年来教科书“原典”即原始文献,开展连续的、系列的、更迭的整体把握,对百年来交错纵横的文献资料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呈现。在对教科书文本本身加强整理的同时,研究还特别强调对教科书的社会文化背景、编撰者、出版机构、呈现形式与使用等外部场域中非教科书文本内容的调查,并促进二者的相互印证,使这两方面教科书文献资料之间实现 “相互关照”,即教科书文本与教科书相关文献资料之间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科书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理路,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当作社会变迁的映像、学科发展的缩影或者教育理论的注脚”。徐岩总结道。
中学数学子课题负责人章建跃表示,与已有研究相比,中国百年教科书研究的最大贡献是在研究方法上。人教社以教材编写者的视角,在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教科书分析方法”的概念。以中学数学子课题研究为例,研究者以百年来中学数学代表性教科书为样本,围绕数学教科书结构,以教科书要素为对象,以教科书成分为线索,构建教科书结构性系统分析框架。其中,教科书的结构指明了教科书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组织方式;数学教科书的要素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蕴含于双基要素之中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能力、数学观和价值观(核心是理性精神),一定的数学教学心理要素;数学教科书的成分包括教科书的目标、内容和数学活动方式,由数学教科书中各要素分化、组合而成,总体上以引入、课文和练习题的方式呈现。
在系统梳理各学科教科书的发展脉络过程中,课题组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以先入为主的一些理念为指导,或运用某种特定的研究框架、模式或话语体系,来分析教科书变迁的历史,往往分析得愈有条理,离教科书的历史真相愈远,所呈现的教科书发展历程只能是片面的甚至是扭曲的教科书轨迹。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基于文献的完整把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文本进行对照,再辅以相关佐证进行阐释”。徐岩表示,唯有回到教科书本身,让各学科教科书的文献资料“自己说话”,真正确立和凸显全面系统完整的教科书文献在研究中的本体地位,才能正本清源,为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章建跃表示,就中学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看,以往缺乏文本、文献基础上的客观分析,导致对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发展历史产生了诸多错误认识,诸如普遍认为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发展非常落后。章建跃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虽然清末以前中国数学教育与西方数学教育改革思潮背道而驰,但是民国成立后我国逐渐接受欧美数学教育的新思想,不断探索,以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数学教育与欧美数学教育全面接轨。出现了与“混合数学”、“实验几何”等数学教育思想相对应的教科书。通过研究,章建跃他们不仅搞清了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家底”,而且从教科书的文本事实出发,说明了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不那么落后”。
百余年来,中小学教科书的改革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但教科书的本质规律却是推动教科书发展与变迁的原动力。课题组研究认为,符合并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切教学的实际始终是每个时代每个学科的教材编者不懈的追求与最终的依归。
徐岩举例称,语文教科书从清末时期的《字课图说》到今天字词语句篇章的选择、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在教科书中的安排,教材编者始终致力于使教材的知识分布、结构体例、呈现方式尽可能按照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步调展开。也正是由于教科书科学合理的设计,百年来各个时代师生始终以它作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规定的基础教育时限内达成学业要求、人才培养的目的。
生物子课题组负责人谭永平认为,开展百年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不一定会直接影响如今中学生物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等。但是,对百年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可以为编写组在平衡教科书内容的基础性与现代性、整体考虑教科书的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等问题时提供很好的借鉴。谭永平举例称,在介绍植物类群时,有顺着从低等类群到高等类群以进化历程为线索来介绍的,这样容易展示植物的进化历程;有顺着从高等类群到低等类群这样的思路来介绍的,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种子植物切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在百年教科书的发展历程中,从清末、民国开始,就常常出现两种思路并肩出现的情况。“这就启发我们,今天编写教科书时,究竟采取哪一种思路,还是看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整体框架结构的需要,没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偏执一种而自我束缚”。
该项研究着重于教科书本体样态的描述,涵盖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旨在给百年教科书文献资料一个全貌。研究基于一手资料,专注于基础性的整理工作,展现教科书内容选取、结构体例和呈现方式的变迁过程。“这不仅为我们的后续工作也为其他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教科书提供了牢固的基石,这也是本研究最大的贡献所在”。徐岩说。
结题后,人教社将根据鉴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修改课题成果,依次出版。无疑,对我国百年教科书的整理与研究将为21世纪教科书建设新的征程夯实基础,为教科书的蓬勃发展积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