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疑?问以广识

2016-01-21 18:39洪颖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策略

洪颖

【摘要】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才会迫切的渴望得到解决;只有自己提出问题,才会深入研究、探讨;只有自己生成问题,才能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文章分析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及弊端,并提出了问题生成式教学方法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问题生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是刘开在《问说》中的一段话,这段话道出了问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一个重要的学习规律:自主学、勤于问。

孔子也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和刘开的观点其实是相契合的。孔子指出启发的时机,只有当学生对问题心里急于弄清而又无从着手,嘴里想说而又无从谈起的时候,教师才能对他进行启发,解开关键点。即在学生积极与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有问题而无法解决的时候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但是,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有一个被大家普遍忽略的前提,即学生首先要能自主生成或发现问题,对于学生自己生成的问题,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并思考。

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教学时有意识的采取了问题生成式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将自己的实践与反思总结如下:

一、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及弊端

当下,我们这里正在推行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是“学讲方式”,即以学生学进去和学生讲出来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不可否认,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比以往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的确要有许多进步,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我认为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进去”的内容还是教师课前就已经设定好,学生仅仅是完成学案上预设的问题,而不是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从根本上讲,学生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为,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孔子所说的“愤”和“悱”,应该是自主阅读文本后生成发现问题并对问题急于弄清。

只有自己发现问题,才会迫切的渴望得到解决;只有自己提出问题,才会深入研究、探讨;只有自己生成问题,才能真正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二、问题生成式教学方法的指导策略

(一)从文章标题入手,引发问题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我指导学生首先关注文章的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从标题来看,作者在文章中应该会写到哪些内容呢?学生立刻回答道:作者所说的“教养”是指哪些方面?“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这两问题虽然极为简单,但我及时鼓励学生,这就是你们由文章标题自主生发出来的问题,接着要求学生自读文章去思考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也很容易地从文章中找到了答案(就在文章的第一和第二节)。传授这种生发问题的方法之后,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读本《窃读记》一文时,学生就能举一反三,结合文章标题,在没有老师的任何提示下,自主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怎样“窃读”?“窃读”时有什么样的心理?“窃读”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在这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对文本做出比较细致的解读了。

(二)思考文章“如此安排”的目的,生发问题

如果对文本的阅读仅仅停留在对上述类似问题的研读上,那么,这样的文章解读也就显得过于肤浅了,因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质疑。例如,在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学生由文章标题只引发了“作者所说的‘教养是指哪些方面?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这两个略微简单的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在文章的一二两节作者就已经做出了解答,于是,我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读:在文章的一二两节,作者就已经将他在标题的问题解说完毕,那么,文章的其他几节是否可以删除掉?(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多余)如果不多余,那你们会有什么疑问呢?学生此时就自然而然的提出质疑:这几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一二两节的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其实就是“思考文章如此安排的目的”)结合这两个问题,学生对文章后面几节的内容做出了概括,分析出了那几节文字其实是在论述“研读世界文学经典的意义及具体做法”,明白了文章层进式的论述过程,并且在深入研读的同时完成了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学习目标。最重要的是,这些学习目标都是学生自主生发问题并且主动去探究、研读后完成的。

(三)联系社会生活或自身经历,生成探究式问题

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都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或情感导向,好的文章应该能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指导学生学会联系社会生活或自身经历去生成探究式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窃读记》一文时,学生阅读文本后,筛选出了作者“窃读之后的感受”,我随即引导学生:你有类似“窃读”的经历吗?你的“窃读”经历带给你什么感受?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有感而发,畅所欲言,又一次重新温故了读书带给自己的深远影响。经过这一次的指导,学生在学习苏教版必修一读本《站着读与跪着读》一文时就能够自主的、有意识地去联系社会生活来生成探究式的问题,学生质疑:现今社会上有这种“跪着读”的现象吗?为什么这种现象到今天依然存在?除了作者所说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呢?我们现在的阅读行为能算得上“站着读”吗?这些问题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生成的很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而且对学生的阅读方式甚至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
Passage Four
构建趣味盎然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