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连方
摘要:图书管理员的思想建设和综合素质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本文从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素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介绍了一名优秀的当代高校图书管理员应该具备的各种素质。文中还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素质;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22-02
一、前言
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利用书刊资料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机构,一方面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地社区、地区和社会提供各方面的服务。图书馆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管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列宁曾经说过:“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所以,高校图书管理员就是高校图书馆事业的灵魂,是沟通读者与信息的良好桥梁。作为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之一的图书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座图书馆,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取决于图书管理员的能力与素质。学校图书管理员是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二、图书管理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基本素质
1.良好的道德素质。图书馆要做到全心全意服务读者,首要的是管理员要用道德伦理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事实上,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以良好的道德素质为前提条件的。对图书管理员而言,良好的道德素质应该体现在热爱图书馆事业,热爱读者,千方百计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这也是图书管理员基本的职业要求[1]。高校教育性质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目标,做到为读者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就是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认真研究读者心理,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这就需要和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了解其各种需求。也就是说,图书管理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从而准确地了解读者需要什么,并努力为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气氛与环境。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过程。因此,图书管理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即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良好的身体素质。图书馆的工作,无论是采编部、阅览室还是流通部的工作都很辛苦,既是单调而烦琐的体力劳动,又是需要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特别对于“985”高校,图书馆学生图书借阅量大,尤其是每个学期开学初期,学生集中大量还书,需要及时地顺架、倒架、上架,工作量很大,而且都是些既需要细心也需要消耗体力的工作。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图书、报刊订本乱架、散装、破损书、磁条或条型码脱落等要及时整理和修补。这都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身体条件和精力来完成的,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图书管理员的能力。
(二)职业素质
1.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以人为本就是以读者为本。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观念是图书管理员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出发点[2]。无论是在传统的手工时代,还是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都是围绕着服务读者这一主题进行的。图书馆应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以方便读者为出发点,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己任,尊重读者、理解读者、关心读者,主动热情为读者服务。
2.甘于奉献。图书管理员从事的工作繁杂而单调,一些工作人员会觉得比较无聊,而且相对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图书管理员从事的是服务工作和幕后工作,既无名又无利,有时难免会产生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学校重视的感觉,因此缺乏工作动力和工作热情。但是这个工作又必不可少,因此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应具备奉献意识,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动力,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从而热爱这个工作。尤其图书的流通部门,更是精神文明的窗口,图书馆员职业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印象。一个具有崇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服务态度的图书管理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助推器,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恒动力,也是图书管理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相应地,图书馆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因此,图书管理员不能墨守成规,要开拓思想,不断创新,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主动钻研新知识,勇于探索新方法,不断进取,使自己成为新型的复合型图书管理人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专业素质
1.丰富的文化知识。众所周知,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资源,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各门学科无所不有。图书管理人员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要对各门学科的知识有较广泛的了解。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学好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条件。特别是“985”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人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不仅要接受图书情报等专业知识的训练,还应有丰富的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因为21世纪的图书馆是“馆务内容信息化,馆藏文献多媒体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管理手段电子化”的现代馆,各语种、各类型的文献信息大量出现,图书馆员既要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专业知识,熟悉计算机和网络通信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还要具备丰富的外语知识。
2.广博的专业知识。随着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管理员提出了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文化层次较高,既有普通高校老师和学生,也有专家学者,甚至还有当地社会的各层次的读者,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和期望较高。图书馆的各种馆藏很多,种类也繁多,馆员进行分类管理应首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进行辅助。一名优秀的图书管理员应该精通现代图书专业,达到岗位要求,了解岗位业务,熟悉本馆使用的分类方法和藏书位置,能够做到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准确快速地向读者介绍和推荐图书。
3.现代信息技术技能。计算机网络在图书馆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与服务模式。以后不管什么类型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员都将通过计算机去实现对图书馆的管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图书管理员只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精通数据库,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作出贡献。
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满足感突出。职业满足容易导致职业停滞不前,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停滞问题相当严重。以大学毕业馆员的职业发展为例,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一年后就可转为助理员,4~6年后就可晋升为馆员,如果工作业绩、研究能力和人际关系方面不出现大的问题,大约35~40岁就可以晋升为副研究馆员,而研究馆员则对多数图书馆员来说就可望而不可及了[3]。因此,图书管理员容易出现职业满足感而不思进取。
2.缺乏专业性的知识。由于各种现实的原因,科班出身的图书管理员几乎算得上凤毛麟角,很多管理员都是从别的岗位和行业调动而来的,缺乏专业知识,对工作缺乏热情,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思想状态导致管理员鲜有主动服务的意识,只是停留在机械地保管藏书或者替读者取书的被动、消极状态。
3.缺少工作的动力。对于年长一些的图书管理员而言,图书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成了舒适的“养老院”。他们认为图书馆的工作简单机械,无须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少数专业出身的年轻管理员,则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单调枯燥,难以创新,因此不安于现状,无心钻研业务,或者太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改善提高的方法
1.加强继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利用现今的网络化时代的特征,多进行自我的继续教育学习,合理地利用好自己的时间,注意各项素质的培养,可通过函授、自学、进修等众多方式来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努力查找不足,加强学习培训,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掌握更多更为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
2.开发人力资源。根据每个从业人员的专业、学历、技能等,为个人设计合理的发展道路,提供相应的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潜能,使之在经济利益方面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自我实现方面得到一定的满足与补偿。留住现有人才,从而保障图书馆有一个稳定且具有活力的人才队伍。另外,引进高素质的图书专业人才。现代知识日新月异,特别是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的国际化,图书馆所需的人才仅对现有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是不够的。因此必须不断注入新生力量,引进经过了系统学习的图书管理专业人才,如学习外语、图书情报、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大学生。图书馆要进行文献系统的分析、程序设计和文献资源管理等工作,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图书管理员是很难胜任现代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
3.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服务群体为广大的读者,管理员在重视藏书的同时,更要重视读者,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图书管理员应平时加强心理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学习,主动改进服务方法,深入研究读者的心理,语言表达要科学、规范、准确,态度要热情、真诚,多倾听读者的各项意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切勿认为读者来借书是有求于我,而漠视或冷淡对待。相反,管理员应该重视读者需求,把读者放在心中,以热情和真诚感染读者。
4.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公开公正的奖惩制度。通过“奖勤罚懒”,按业绩、按劳动量、按创造性来合理分配,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挂钩,与任职、升降挂钩,逐渐创造出有效竞争机制,使大家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各尽所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现代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管理员必须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供技能,才能以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丰富经验来适应日新月异的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成为信息时代图书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卓燕.浅谈新世纪高校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2):48-49.
[2]张金俊.现代高校图书管理员必备的基本素质[J].山西教育(教学),2014,(2):64.
[3]赵夕姝.试谈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养[J].管理科学,2009,(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