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都。中国古代文学因古典诗歌而更加绚丽多彩。在九年义务教育中,也将其作为重要的内容来教学。诗歌是最精炼、最简洁、最富表现力的文学样式,它凝聚着先人的智慧。那么我们的先人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构思他们的作品呢?本论文将从最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比兴、用典、双关、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角度来谈谈古典诗歌的构思。
【关键词】诗歌;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的表现手法隶属于表达技巧。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从诗歌鉴赏角度来说,表达技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其中我们最常见的是比兴、用典、双关、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衬托或烘托对比、对照、动静结合等,本论文重点将结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歌谈谈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一、比兴手法的运用
什么是比兴,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拟,让它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九年级上册从《诗经》中选择了两篇诗歌《关雎》和《蒹葭》,《关雎》中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歌开头以在河之洲的雎鸠起兴,借一对相爱的雎鸠鸟的一唱一和,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观点。诗人心中洋溢着对心上人强烈的喜爱之感情:我心中的人儿,你是我最爱的人,我多么希望能够和你一起生活,就像那一对雎鸠鸟一样相亲相爱。《蒹葭》中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一种凄凉、萧条、寂静的氛围,在营造这样一种凄凉、萧条、寂静的氛围中来“比”,这种氛围就如同我相中的姑娘却难以相见的心境是不谋而合的。
二、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在初中所选的诗歌中,用事比较常见。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曾经发生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感情,一般属于借古抒怀。在诗歌教学中学生比较不容易理解用典故的诗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于诗歌中所运用的典故来解释,让学生能够清晰的明白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这样一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上句用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诗人用王质自比,表达了他遭贬离开京城二十多年后,人世间物是人非,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诗人用这句典故,表达了自己因被贬而心情孤独寂寞,以及对时局的不满之情。再如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借用赤壁之战的典故,假如周瑜没有借到东风,那么刘备和孙权将失败,曹操将一统中原,诗人借历史上的典故,表达了偶然的机遇对历史发展的方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暗示自己对当时时局的不满之情。
三、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一定是与之有密切关系的,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通过想象将来自己与妻子团聚的画面,妻子追问自己此刻在做什么,诗人却无言以对。通过想象,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更能够衬托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通过诗人在月夜远望洞庭湖,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将君山想象成青螺,通过生动的比拟,将洞庭湖山水佳色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四、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在描摹事物的基础上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借落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被迫辞官回家,但是心里仍然装着国家,还是能够为人民做一些好事。就像落红一样,虽然凋落,但是化作春泥,一样能够滋养大地。再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首联、颔联、颈联,主要以写景为主,写景是为尾联抒情作铺垫和渲染氛围的,通过写景,寓情于景,最后表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主题,诗人在春寒料峭之时,自己一人客居他乡,那种孤独寂寞之情难以言表,诗人多么想念家乡,想念家中的亲人。但是,自己却不能够回去,只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给北归的大雁,希望它能够为我捎个信给家人。
五、语义双关
双关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双关一般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类型。比起谐音双关来说,语义双关更为常用。例如在八年级下册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此为语言双关,“惶恐”一指当地名,二是表现自己的心情惶恐不安;“零丁”一是指当地的零丁洋,二是说明自己的现实是孤苦伶仃的。两词一语双关,既用地名表明所处之地,又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和环境的险恶。一“说”一“叹”更是加深情感的表达。
总之,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古典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方式,通过分析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来赏析诗歌,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意图。
参考文献
[1]傅德岷.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M].北京:崇文书局,2005.
[2]周琼.中国古典诗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吴熊和.唐诗宋词探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