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伟 杨慧英 于洋 陈亮 宋建辉
摘要:按照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了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将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级学习阶梯,在每个阶梯内的课程与创新教育也将呈现阶梯式设计,贯穿四年的实训手段也采用阶梯式案例驱动方式进行。在“承认差别,因材施教”的前提下,渐进式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力争使学生在毕业、择业、就业乃至创业阶段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人才;阶梯式;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40-03
一、引言
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意义重大。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个目标系列,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点,是一个有机构成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途径以及模式呈多样化。就大学来讲,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它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突出了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结构的根本性要求。我国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中至少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二是没有形成权威的培养机制与体系;三是创新创业培养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如何根据地方综合性大学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基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管理与机制,是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点。本文阐述了笔者所在专业的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情况,并通过实践加以验证。
二、总体方案与实施手段
基于阶梯式项目驱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基于沈阳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有的学生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活动中,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方案。具体表现为将大学四年分为四个学习阶梯,在保证每阶梯的专业教育基础上,辅助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课程、项目实训),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实施过程主要以项目驱动方式进行,全面提升学生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更好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求的目的。
图1为“阶梯式项目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结构关系图,图1中“+”号左边为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从图中可以看出,传统机制中高校多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但是当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图1中“+”号右边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衔接于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注重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毕业之时,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能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由此,具体培养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讲授、创新创业实训的手段与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考核与评价机制。在整体方案的构建过程中,创新创业实训阶段采用“阶梯式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师资与创新创业课程要服务于“阶梯式项目驱动”实训方案的整个过程。
“阶梯式项目驱动”是将本科四年划分为四个学习阶梯,在每个阶梯内学生要完成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最终要通过实训项目提升与验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情况。针对上述创新创业培养机制的主要环节,采用了以下方案解决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
(一)整体方案解析
(二)各环节实现方法
1.阶梯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本方案的核心环节为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环节划分为一条主线阶梯,围绕这一主线又分为课程环节阶梯、项目驱动方案阶梯和实施手段阶梯三大阶梯。首先是表1中显示的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线阶梯,即将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年度,每个年度对应有基础课程与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学过程,课程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采用项目驱动方式,在课程结课环节采用专项的小型项目作为阶段性训练,同时在每个年度阶梯内会贯穿一个年度大项目进行最终综合能力的训练。在实施手段上可以采用课程设计、创新实践周、年度项目训练、毕业综合设计、竞赛以及企业实习的形式进行,力争分层、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2.阶梯式课程环节。梯度授课过程是对整体授课进程进行规划,分为课内台阶、课后台阶、竞赛台阶三级台阶进行教学。首先是课内台阶,主要分解为两大模块:(1)基础知识的讲解;(2)测控专业需求知识讲解。具体实施手段是基于实际案例讲解,案例难度呈现梯度。针对的群体为每个学生个体。其次是课后台阶,主要是调动学生课后时间弥补课内学时短的问题,对课上讲解的内容进行复习与拔高。实施手段是布置难度高于课内的实例作业。针对群体是3~4人的学生小组。最后是竞赛台阶,主要是通过竞赛手段锻炼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与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实施手段是参加校级、市级与省级各类软件编程大赛。针对群体是对编程感兴趣的学生。
3.阶梯式项目驱动方案。项目驱动方式为导向的综合培养方式,详见图2所示的鱼骨架图。通过精心规划的项目,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具体表现在:①通过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中围绕项目设计将相关课程有机联系起来;③通过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体验工程项目开发设计过程,在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4.阶梯式实施手段。(1)整个方案的核心点就是在每个阶段实施“项目驱动”的学生训练方式,可以采用的方式有很多,且训练也呈现阶梯式过程。(2)在结课环节可以有项目结课作业、课程设计(现阶段部分课程已经实施且效果良好);在大三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全面时,拟开设专门的创新实践周来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每个年度阶梯内的大项目则是针对当年所开始的课程情况进行的专项训练,是阶段性几门课程的综合训练。(3)针对少数能力较强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各种类型大赛等形式。
三、结语
“阶梯式+项目驱动”是本文研究内容的特色所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目标来系统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机制,基于“阶梯式项目驱动的方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训练,设置创新创业学分,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能力培养创设条件与环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搭建平台。整个创新创业过程贯穿大学四年学习中,有详细的方案方式与方法,不是流于形式的阶段性短期教育。教学形式上采用“基础课程+创新技能”进行;技能训练方式上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小项目形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每层次阶梯采用贯穿全年大项目方式进行训练,辅助手段还有相关竞赛、实训基地实习以及企业实训实习等方式,这些手段与方法都确保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明宝,王再新.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24-25.
[2]刘动菊.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67-70.
[3]曾冬梅,黄国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2,(2):79-80.
[4]钟运动.高校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途径[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51-54.
[5]郑翘楚.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经营与管理,2008,(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