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由之路

2016-01-21 02:54尚启君
产权导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做强制造业是我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由之路

◎ 尚启君(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1 重视发展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和重要保证

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成立时间都明显晚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前苏联的成立时间比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晚150多年),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起点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在对立、对抗的国际大环境下,为了保证国家安全,社会主义国家在成立之初都将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建立强大国防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保证国家安全自然成为最高决策层必须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不断遭受他国入侵的近代史、对抗性质的国际环境、国家完全统一的现实需要,都使最高决策层作出将建立强大国防作为经济建设首要目标的决策,重视发展工业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早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952年在《军委关于部队集体转业的命令》中强调,“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明确,“重工业是我国

建设的重点。”从“一五”到“五五”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累计4715亿元,其中重工业3508亿元,占74.4%。1978年与1952年相比,重工业产值增加26.8倍,而轻工业产值只增加8.7倍。

经过近30年的艰难建设,到1978年,与其他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大国相比,尽管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最低,但唯有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制造业体系,基本满足维护国家安全对武器装备的需求,特别是制造业(在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的4/5以上,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7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40.5%,巴西30.7%,墨西哥22.7%,印度16.5%,巴基斯坦15%,印度尼西亚11.7%,孟加拉国9.9%。中国不仅最高,且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1978年,我国GDP只相当于巴西的73.8%,但制造业增加值比巴西多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和信息技术兴起的国际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经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乡镇企业、九十年代“三资”企业以及新世纪加入WTO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所带来的非国有企业的大发展,制造业继续实现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增加值1978年为600亿美元,只相当于法国的62.4%;1995年为2450亿美元,超过法国;2001年为4191亿美元,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6年为8931亿美元,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为1925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在制造业领域率先实现对发达国家在数量上的超越。199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2.6%,2011年上升到20.4%,而当年人口占世界的19.3%,这意味着我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均GDP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2.6%。2012年,我国GDP占世界的11.2%,而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22.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其他发展中大国。2013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中国31.8%,印度尼西亚23.7%,墨西哥17.7%,巴基斯坦17.2%,俄罗斯14.8%,巴基斯坦14%,巴西13.1%,印度12.9%,尼日利亚12.1%。

2 做强制造业是判断我国经济达到中高端水平的主要标志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有观点认为,第三产业比重高是经济达到中高端水平的标志,其依据是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都在70%以上。对此,要有理性的认识。

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经历着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而非农产业比重上升的结构变化过程。但从国际比较来看,在非农产业中,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还是第三产业和制造业都占重要地位,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大为不同,进而导致第三产业比重相似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从国际来看,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人均GDP水平也很高。德国和巴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差不多,2013年分别为68.4%和69.3%,但2013年两国人均GDP分别为46269美元和11208美元,德国是巴西的4.13倍。主要原因在于,德国制造业比重明显高于巴西。2013年,制造业比重德国和巴西分别为22.2%和13.1%。2012年,美国和日本制造业比重为18.2%和13%,也高于一些发展中人口大国。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低于孟加拉国的56.1%、巴基斯坦的53.8%、印度的57%和尼日利亚的57%,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这些国家。2013年,我国人均GDP为6807美元,是孟加拉国的7.11倍、巴基斯坦的5.34倍、印度的4.54倍、尼日利亚的2.26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重视发展制造业,使之与第三产业共同支撑经济增长。2013年,制造业比重与第三产业比重之比,我国为1:1.45,明显低于尼日利亚的1:4.71、印度的1:4.42和巴基斯坦的1:3.13。

制造业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突出表现在,制造业对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引致作用,并带动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前提是做强制造业。因此,没有高层次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服务业,在发达国家中出现的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就是例证。因此,制造业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行业,对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家而言,制造业比重低,必然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低,而第三产业比重高并不必然使经济发展水平高。过高的第三产业比重实际上是经济“空心化”的表现,意味着该国经济上难以独立,易受制于他国。

3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主要表现

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制造业强国,制造业都

有盈利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强、技术对外依赖程度低等特点。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

3.1盈利能力不强

盈利能力是衡量制造业做强的重要标志。较高的盈利水平是行业持续发展和不断升级的基础。与其他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在2014年世界500强企业所分布的制造行业中,我国企业的收入利润率都低于美国。在航天与防务行业中,中国企业收入利润率为0.83%,美国为7.14%;在网络、通讯设备行业中,中国为5.23%,美国为22.91%;在车辆与零部件行业中,中国为2.91%,美国为3.96%;在电子、电气设备行业,中国为2.19%,美国为9.3%;在制药行业,中国为1.03%,美国为23.79%;在化学品行业中,中国为- 0.35%,美国为10.3%;在炼油行业中,中国为3.09%,美国为6.2%;在计算机、办公设备行业中,中国为2.11%,美国为14.88%。

制造业盈利能力不强还表现在增加值率偏低且呈下降态势。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2.1%,比2000年下降4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40%。

3.2部分关键产业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过大

目前,在电子、汽车等关键产业领域,外资企业所占比重过高。2013年,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中,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外资企业”)资产、收入和利润分别占59%、71.9%和57.2%;在汽车制造业中,外资企业资产、收入和利润分别占40.2%、46.3%和54.7%;在食品制造业中,外资企业资产、收入和利润分别占35.7%、30.1% 和33.8%;在仪器仪表制造业中,外资企业资产、收入和利润分别占29.5%、30.4%和30.6%。外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过大,势必挤压本国企业的成长空间,影响本国企业的发展。

3.3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不多

全球知名品牌是世界制造强国的“名片”。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品牌不多,国际影响力也较弱。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国际品牌集团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品牌100强”,一直未有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进入榜单。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29个,其中制造企业品牌只有联想、海尔、华为、长虹、青岛啤酒等5个。

此外,部分行业的自主品牌即使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也不强,占有率也不高,谈何走上国际市场。从2009年开始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但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过低且不断下降。2014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为38.4%,比2010年下降7.2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为22.4%,已降至2004年的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表消费市场,但2012年手表品牌销售额前十位中,自主品牌仅有罗西尼一个。

3.4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和高端消费品的需求

许多高精尖产品,大到航母和大型飞机,小到芯片,我国企业都不能生产或产能满足不了国内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以2014年为例,我国进口高技术产品如下:集成电路2176亿美元,汽车606亿美元,液晶显示板438亿美元,汽车零配件322亿美元,计量检测分析自控仪器及器具309亿美元,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305亿美元,飞机及其他航空器260亿美元,医药品191亿元,金属加工机床108亿美元。2014年出境旅游超过1亿人次,但所乘坐的飞机都是外国生产的。在高端消费品领域,国内产品也无法满足需求。2013年,我国居民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约1020亿美元,其中73%是在境外购买。2014年,我国消费品进口9363亿元,增长14.9%,明显快于同期进口的总体增速。

3.5不能完全满足国防现代化对先进武器装备的需求

维护日益增加的国家和公民海外利益,掌握应对领土争端的主动权,震慑“台独”势力,完成祖国完全统一,都迫切要求我国建设一支以先进武器装备为基础的武装力量。在世界诸大国中,我国对建设强大武装力量的要求应该是最迫切的。尽管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武器装备制造体系,但在一些尖端装备和核心部件上尚不能满足武装力量建设的需要,只能依赖进口。

5 立足国内市场,依靠自主创新,做强我国制造业

技术和市场是任何产业得以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决定因素。但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看来,只有技术是决定性因素。因为西方国家作为发展现代经济的先行者,市场似乎不是问题,原因在于它没有外来的竞争者,而且政府还通过武力等各种手段为企业扩展外部市场。但对于有着赶超梦想的发展中大国来讲,技术和市场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两个

问题。只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两者侧重点有所不同。

无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而不是市场。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制造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得益于技术的广泛引进。“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1978年以来,大量的技术引进,使经济快速增长。近十年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每年仍多达400亿元左右。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中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逆差219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56.4%。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依靠引进技术支撑经济增长已不可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2014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市场和技术孰轻孰重。有了市场,就有了利润,也就有了技术创新,产业才能发展升级。本国市场是技术和产业的孵化器。任何产业的成长壮大,都是基于本国市场。没有一定规模的本国市场,就没有可能发展一个产业。纵观全球各国,目前唯有美国建立了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是基于其3亿多人口和9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组成的庞大市场。日本是世界第二制造强国,但由于缺乏国内需求,没有建立起民用航空工业;在欧洲,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也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独立发展航空工业。在我国进入依靠自主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市场比技术更重要,没有市场就没有技术。市场换不来技术,但市场可以孕育出新技术。

我国的最大优势在于市场规模巨大,这为孕育各类新产业技术创造了客观条件。我国国土面积全球第四,与美国差不多。我国人口规模比世界上所有高收入经济体的总和还要多。2013年,高收入经济体人口之和为13.06亿人,而我国为13.57亿人。我国是工业革命发生以来最大的单一市场。特别是随着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的缩小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立完整制造业体系的市场基础更加夯实。2013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37.7%,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只高2.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城乡居民消费断档现象逐步消失,有利于企业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使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显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并不天然属于本国企业,政府应为本国企业保护好本国市场。世界强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政府都在为本国企业保护好本国市场做持续的努力。没有一个国家在所谓自由主义指导下,放任自流,无所作为。英国从15世纪末开始,实施长达三百年的保护主义重商政策,从而成就了对世界近代史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工业革命。美国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强国,与其百年间坚持贸易保护主义有很大关系。1815-1914年,美国关税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韩国能成为世界汽车强国,是其政府坚持限制外资、长时间限制进口外国车、强制性地引导企业发展自主技术的必然结果。我国要利用自身的大国地位,善于为本国企业利用本国市场创造条件,特别是要调整引进外资政策,利用政府采购制度,促进军民融合,扩大自主品牌使用范围。在自主品牌的使用上,政府要起带头引领作用。

我国制造企业要充分利用好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必须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机遇,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机遇,立足国内市场,坚持需求导向,开展自主创新。我国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产业,如高铁、特高压,无不是立足国内市场,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