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天津对策研究
◎李胜毅(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天津300202)
中央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极大推动了三地产业转移与产业协作进程。从发展现状和势头看,京津冀产业合作已经成为引领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面向“十三五”,三地产业合作瓶颈何在,深入合作中天津市侧重点在哪里,天津还应该采取哪些有力举措?为此,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我们的建议。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按照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制造业原材料基地的梯度划分,确定出京津冀主要功能定位,形成不同的发展方向,成为三地产业协作的重要依据。
北京——服务经济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2014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63.2%。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12.3%和19.5%,新兴业态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北京已经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生活性服务业为保障、都市型产业为基础的国际发达大城市现代产业体系。
天津——港口经济与先进制造业并重。天津经济呈现出港口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并重发展的态势,2014年,天津市GDP达15300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和51%,呈现出双向驱动的发展趋势。海港吞吐量超过5亿吨和1300万标准箱,空港货运量和乘客量分别增长15%和18%。先进制造业形成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轻工纺织、金属制品、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优势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以现代物流、金融、商贸商务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河北——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导。河北形成钢铁工业、医药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建材建筑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十大主导产业。河北钢铁工业是区域乃至全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是第一大支柱产业,但因为环境改善要求,产能受到抑制、产量将
有下降。装备制造业为第二大支柱产业,2013年占河北工业比重达到19.96%。
从多年发展势头看,京津冀产业协作逐步明确以首钢曹妃甸园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保定市周边、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北部郊区县、中关村科技园、张承生态经济区为重点进行产业园区合作。2014年,天津市引进北京项目538个,到位1230.50亿元;引进河北项目769个,到位262.86亿元。京冀两地在津投资占我市引进内资的41.48%,总项目数占37.2%。京津冀产业合作已经成为引领天津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天津市积极引进了大众汽车、格罗方德半导体、英力士、金佰利、杰士电池、ESI机器人等一批项目。其中,北京投资天津占比为1/3。2014年,天津企业到河北省投资项目1037个,到位资金453.68亿元。通过主办中国(天津)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中国(天津)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活动,积极吸引京冀及兄弟省市企业、科研机构等来津交流,主动对接开展产业链招商。
一是以城市功能再造为产业转移重心。《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规划》指出,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是基础原材料基地、一般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及生态基地。这表明,北京发展高端服务业、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河北发展基础性产业的分工已经确定,京津产业转移由过去梯度转移为主转向城市功能转移为主的新阶段。天津要把先进制造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切实发展壮大,把基础性产业及时转移出去,突出天津作强高端实体经济的城市功能,体现京津冀协同优势,形成京津冀产业良性的生态系统。
二是以产业转移与产业创新并行。随着《规划》的实施,京津冀地区必然打破行政大而全的发展定式,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进行相关功能区建设和产业创新。北京将把传统制造产业转出,发展文化创意和高科技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天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重点在技术研发、现代服务、金融保险等方面提升水平,依托滨海新区,构建天津新的现代制造业结构,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并逐步形成新的优势产业。河北在承接京津产业后,着重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京津冀区域分工越明确,三地产业发展目标就越精准,由于雷同化趋势得到遏制,使三地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可能,产业创新成效更容易得到体现,区域经济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三是以北京中关村为示范进行产业园区合作。京津冀协同创新重点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凭借高端人才和研发技术,北京中关村每个月要派生3000家企业,上万种新产品或新技术,采用中关村的企业外溢,形成类似的发展模式,共建创新载体是京津冀合作的重要突破。津冀推广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模式,将天津市的宁河科技城、宝坻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纳入中关村示范区管理。建立“总部+基地”,吸引北京研发总部到津冀建设成果转化基地,与京津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共建区域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带动提升津冀产业升级。
3.1产业梯度转移存在“悬崖”
京津冀从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产业梯度,北京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京津、京冀、津冀之间产业相似度低,产业链之间存在技术差距,产业梯度转移存在“悬崖”落差。
3.2市场分割对形成产业链构成障碍
京津冀在市场准入退出、检疫检测、市场监管等方面标准不一,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在流动中存在障碍。京津优越的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出现均等化,在户籍等政策约束下,京津冀存在明显的市场割裂,资源要素不能顺利流通。
3.2强势政府和弱势市场对产业合作不利
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京津冀民营资本、中小型企业偏少,相对国企众多,管理封闭,市场内部活跃度不高,造成市场活力不足,政府力量过强。
一是以提升人才队伍吸引力为着眼点,抢占京津冀产业协作高地。人才是产业高端项目的核心,是京津冀争夺的重点。2013年北京市往河北省输送人才2.29万人,河北引入天津人才1.05万人,天津引进北京人才不足1万人。我们应围绕中高端人才的需要,认真制订清理限制人才流动的规章制度,加快推出有别于京冀两地在资金、项目、职称、落户和出入境、医疗、工龄与保险、住房、免税、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人才重点关注的十大方面扶持政策。特别在购房、购车等方面的政策要明显比北京更便利,吸引更多人才来津创业。要加大国有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二是以京津区县合作为主要对接点,把京津冀产业合作做实。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以“缺链补链、短链拉链、弱链强链、同链错链”为思路,加快宁河县与滨海高新区的未来科技城、于家堡和响螺湾——北京国贸、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天津南站和西站——北京南站、宝坻——中关村等京津金融一体化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设施共享和市场共建等,加快北京高新技术转化,促进区域内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加快推进“1+11”功能承接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宝坻中关村京津科技园、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天津未来科技城及拓展区、临空产业区、静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功能承接平台建设,按照各平台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组织区县主动承接首都功能疏解,推进京津产业对接合作,作实合作基础。
三是以项目建设为发力点,瞄准新项目新业务。瞄准驻京部委、部属高校、部属医院和各类总部正在根据新的形势谋划和拓展新的新项目、新业务的需求,抓住结构调整和增量扩展的机遇,积极承接和对接,加快其在天津的落地或放大功能,抓紧落实好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合作,共建“中国云”物联网/云计算国家产业园项目、“京津云城”智慧城市项目、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项目,以及与北京首创集团共建京津合作示范区(未来科技城),与北京大学共建(滨海)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中科院天津育成中心,积极打造若干个京津合作的支点和纽带。同时利用自身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便捷的交通网络,整合环京津地区各类产业园区,加强和加快与京津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如,北京东部—通州、南部—大兴、北部—未来科技城、西部—生态功能区;天津周边的武清、宝坻、蓟县、滨海新城),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人才转移,重点建设吸纳首都科技成果转化、承接高端产业要素转移的基地。以共建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承接北京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的功能,共建集教育、科技、技术转移转化与孵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创新机制,以企业合建、政校企合建、跨省市共建、PPP等模式,引导优质要素向园区聚集。以股份合作模式,共建管委会、共同组建投资开发公司等方式带动三地企业合作、要素流动、技术溢出,形成“人才牵动、企业拉动、项目带动、集群驱动、区域联动、利益共享京津冀现代产业分工合作新格局”。
一是率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京津冀各自为政条件下,我市要率先建立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模式,组建企业化运营管理主体,建立税收和运营受益分享机制。率先探索京津冀共同发展“飞地经济”的利益分配机制,打破北京、天津与河北原有的行政限制,跨空间进行管理、规划、建设,实现经济上互利共赢的局面。率先探索建立统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率先在天津建立健全三地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产业转移对接、创新协同共享机制。率先建立区域统一的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奖惩联动机制,加强信用体系的市场监管。加快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
策,加快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推动异地养老和异地康复治疗。
二是率先开放天津的要素市场,构建有利于京津冀全面开放的市场体系。率先建立面向京冀重要产业的监督、检验、检疫标准,促进经济要素和技术成果自由转移。率先建立面向京冀的金融投资、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相关政策,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机制,争取国家批准在津设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引导基金。
三是率先提升五大机遇联动效应,增强京津冀产业合作吸引力。率先挖掘五大机遇联动带来京津冀产业协同模式,在天津自贸区条件下,延伸天津自由贸易区政策功能,争取中央部委支持,让天津自贸区政策在京津冀受到普惠共享。率先开展服务贸易便利化举措研究,争取在服务业税制改革、服务贸易财政扶持、购付汇、出口退税、通关、金融支持、服贸人员流动等方面先行先试,研究形成一整套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方案。率先建立滨海新区、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沟通联络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流动、联动发展。建议将自贸区在跨境投资、外汇管理、跨境结算、离岸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科技产业孵化、高端人才聚集等方面的政策优势结合叠加,逐步把滨海新区打造成为京津冀地区共享天津自贸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红利”和政策“红利”的示范基地,提升天津在京津冀产业合作中的独特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