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类协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分析

2016-01-21 08:25张豪,张向前
中国软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贡献经济发展

我国科技类协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价值分析

张豪,张向前

(国立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福建泉州362021)

摘要:科技类协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实现经济发展创新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技类协会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首先需要对科技类协会的组织职能和经济发展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科技类协会是如何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这三个维度,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通过对科技类协会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当前协会发展存在竞争能力不足、制度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对会员需求把握不准确和自主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协会平台优势;将“转资助为投资,转资助为赞助”相结合;将科普活动与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科技类协会;经济发展;贡献

收稿日期:2014-08-16修回日期:2015-05-27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项目 (12SKGC-QT02);民政部2015年理论研究部级课题(2015MZR0250704);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1400107009)。

作者简介:张豪(1988-),男,福建泉州人,国立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组织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张向前。

中图分类号:G3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5)06-0035-10

Abstract: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ing mode, undertaking the transfer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reali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functions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re stated to present an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It is also discussed that the associations are facing five problems: lack of competent abilities, institution, social service abilities, information of member need and independenc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better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from financial appropriation to investment and sponsor, and cultivation of teenagers’ innovation awareness through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Analysis on the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ZHANG Hao,ZHANG Xiang-qian

(HumanResourceManagement,HuaqiaoUniversity,Quanzhou362021,China)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ociations; economic develoment; contribution

科技类协会,也称为科技社团,系指“科技工作者自愿结社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作为社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类协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实现经济发展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4]。在发达国家,科技类协会尤其是以“居民科学协会”为代表的非正式科技类组织正在快速增长,并且在科技、教育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类协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以创新为驱动,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新时期经济发展难题的根本举措[6]。当前我国科技类协会受制于自身发展能力和制度环境,难以满足与日俱增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服务需求。习近平同志在中国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支持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由此可见,科技类协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将影响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2]。科学评价科技类协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创新的贡献,有助于发现科技类协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科技类协会更好适应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需求,制定针对性政策建议。

一、我国科技类协会发展现状及特点

1948年,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组建民主联合政府的邀请,召开了全国性科学会议。1950年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全国科联)和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全国科普),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两个科技类协会,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前身。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正式合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专门指导全国科技类协会开展活动。到2013年底,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共有200个,比2012年增长10.5%。学会个人会员437万人,团体会员56053个,比2012年分别增长1.4%和8.9%[7]。科技类协会组织机构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还表现出以下几个发展特性:官民二重性、组织网络型、智力密集性、科技权威性和交流国际性[1, 8-10]。

二、科技类协会对经济发展创新贡献的理论框架

(一)科技类协会的组织功能

通过对我国科技类协会相关研究的分析后发现,科技类协会在促进学术交流、普及科学知识、提供科技服务、承担社会责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等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 7-9, 11]。从科技类协会的服务对象视角出发,可以将这些作用归纳为两大组织功能:为会员服务和为其他社会主体服务。

1.为会员服务

首先,科技类协会成立的初衷就是服务帮助科技工作人员相互间进行学术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加强学科内不同区域专家学者间的联系,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学术交流可以说是科技类协会的分内工作,不仅占据了学会工作中的主要部分,而且也被各级学会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7]。师昌绪院士指出,学会与期刊是一个国家科学地位的象征[12]。由此可见,学会的学术交流和期刊的质量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其次,学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4],也是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保障。根据中国科协2013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各级科协和两级学会走访看望(慰问)科技工作者65323人次[13]。

2.为其他社会主体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是由政府和市场来提供。但是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却始终难以在公平和效率中找到平衡。一方面,市场无法克服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进行有效的市场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却无法摆脱自身的低效率,难以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造成资源的浪费[14]。面对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社会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应运而生。科技类协会就是为社会提供与科学技术相关服务的非营利组织[1]。

(二)经济发展创新理论框架

创新最早的定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15],这主要是从生产技术的视角对创新进行的描述。随着后续学者对于创新定义的不断发展和扩充,学者们对于经济发展创新的研究日趋成熟。根据创新驱动理论的观点,创新发生的全过程中存在着多方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部门是制度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校和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而中介服务机构是服务支持的主体[16]。科技类协会作为非营利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应当着力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三个维度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服务支持。

三、我国科技类协会对经济发展创新贡献分析

(一)我国科技类协会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是创新理论中最早被提出来的概念,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由来已久。虽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16],但我国科技类协会对于技术创新领域的贡献不只局限于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主要是通过以下职能体现出来: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资格认证和技术鉴定。

1.技术咨询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科技类协会充分利用自身智力密集和学术权威的优势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技术特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各个学会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大力推动高校知识资本和企业资金资本的有机融合。2013年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参与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濮阳科技成果转化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吸引了来自全国的300名科技人才,促成合作项目的金额达3.6亿元;支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海门科技节暨政产学研金合作洽谈会,签约的上百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额更是超过十亿元[7]。科技类协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合作项目,帮助企业和政府部门解决了技术难题。

2.技术培训促进创新技术转移

科技类协会和其他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相比的一项显著优势在于科技类协会的会员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多会员更是长年从事教学工作,同时在专业技术知识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具有专长。科技类协会承担技术培训服务项目,在知识转移效率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了校企之间创新技术的转移。但光有优良的师资资源还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科协指导其下属的全国学会积极开展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包括相关培训试点、基地、教育网站和精品课程等[7],正逐步形成品牌效应。2013年,科技类协会为其他创新主体提供了技术创新方法培训班110场次,继续教育培训班1317场次,比2012年增加了6.0%,21万人次相关技术人员顺利结业,比2012年增加了23.6%[7]。

3.技术资格认证和技术鉴定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科技类协会的非营利性有助于其开展技术仲裁类的工作,主要包括技术资格认证和技术鉴定,为技术创新和技术人才的评价提供了保障。一方面,技术资格认证和技术鉴定在专业性上得到了其他创新主体的充分认可: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为代表的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试点已为上百家企业的数万名工程师提供了认证服务;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凭借其自身优势,推荐其评定的优秀环境科技成果申请科技部、环保部的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计划项目、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审[7]。另一方面,科技类协会也在积极努力地与国际接轨。2013年,中国科协代表中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有利于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国际交流,参与国际竞争[7]。另外,中国电子学会的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也已经取得了美国认证协会的互认[7]。

(二)我国科技类协会对制度创新的贡献

制度创新是指对现存制度的变革,是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替代旧有的制度,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变革[17]。我国的科技类协会积极参与适应创新驱动的制度设计活动,通过科普宣传、建言献策、科技奖励、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等措施,为建立我国创新体制提供助力。

1.夯实制度创新基础

科学技术创新有赖于有利科技发展创新的肥沃土壤,有赖于广泛持久的大众科普创新活动[18]。科普工作也是科技类协会承当的另一项重要职能。科技类协会主要通过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宣传、青少年学科竞赛、科技夏令营、科技下乡等活动,促进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科技类协会的科普工作方式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根据科协2012年的统计,各级科协及两级学会主办科普网站2182个,浏览人数113526万人次,平均52万人次/个,比2010年的平均值增加了52.9%[13]。其中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协同有关部门开发的数字科普资源,收入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日均PV数更是达到了183万[7],科技类协会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更方便地实现创新知识的传播。

2.推动制度创新变革

随着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科技类协会正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推动制度创新的变革。科技类协会直接推动制度创新的手段主要是参与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明确提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为科技类协会承接相应的政府职能提供了发展机遇。目前,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共承接的政府职能和任务342项,有42项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占到了总数的12.3%,全国学会中有14%的学会承接了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范制定等工作[7]。不难看出,有不少科技类协会已经参与到企业和政府部门发展报告、行业标准、规划、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中,为推动经济体制向创新驱动方向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直接参与到制度创新的变革中,科技类协会还运用建言献策间接推动制度创新的变革。科技类协会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2010-2013年间中国科协全国协会共反映科技建议2662份,批示率由2010年的8.9%上升至2013年的14.7%,建言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3.形成创新激励机制

科技类协会科学运用科技奖励和科技评价,可以实现对科技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

科技类协会的智力密集性和学术权威性使其成为我国科技奖励的主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我国的科技奖励逐步从政府奖励向社会奖励转变。2012年,各级科协及两级学会表彰奖励科技工作者12.6万人次。其中,表彰奖励女性科技工作者3.6万人次,占29%;表彰奖励40岁以下科技工作者4.2万人次,占33%[13]。如图1所示,科技类协会的奖励在数量上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7]。不仅如此,科技类协会在奖项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上也正逐步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中华医学科技奖为代表的由科技类协会评定奖项已成为业内最高奖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12个学会成为国家奖的直接推荐单位[7]。这些例证都说明科技类协会的科技奖励已经成为政府奖励的重要补充。科技奖励的主要目的在于表彰在科技创新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成果,由科技类协会评定的奖项日趋成为行业内乃至全国的权威奖项,科技类协会的科技奖励对于激励科技人才创新的作用可见一斑。

科技类协会的非营利性使其能在科技评价方面更加客观公正。科技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科研质量,为科技奖励提供依据,保证科技共同体的正常运行[19]。我国科技类协会在科技成果评价、科研项目评估、科研机构评价和科技人才评价等几方面均作出了诸多贡献,尤其是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同行评议对于科技人才的评价有着独特的优势[7]。由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推荐报送的两院院士近500人,占到当选院士25%以上,可见科技类协会对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有效性。科技类协会的科技评价有利于维护科技行业的良性竞争,通过公正中立的评价工作,有利于发掘和推介创新型人才。

(三)我国科技类协会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科技工作者为社会创造新知识是其主要职责,科技类协会作为科技工作者自由结社的产物,势必对我国的知识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科技类协会对知识创新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召开学术会议和创办科技期刊两方面上。

1.学术会议及成果稳定增长

学术会议是科技类协会最为重视的学术交流活动,也是协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术会议上宣读和交流的科研成果代表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也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从举办的学术会议总量上来看,我国科技类协会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增幅明显。中国科协全国协会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的总量从2006年的3312次上升至2012年的4834次,增幅达到46.0%。虽然在2013年会议的数量回落至4410次,但自2011年起的会议的总量基本保持在4000次以上[7]。如图2所示,在学术会议中交流的学术创新成果数量在2009年的井喷式增长之后趋于稳定增长的态势,学术论文交流数量从2006年的254608篇增加至2013年的374531篇,增加了47.1%[7]。

2.科技期刊影响力保持领先

科技期刊的办刊水平直接体现了一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国际影响力。据统计,全国学会主办和参与主办的科技期刊1056种,占4953中全国科技期刊的21.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期刊在学术指标上有大幅提升,其中113个学科分类中,分别有84、70、82种期刊名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排名第一[7]。

图2 学术会议交流论文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3)

图1 全国学会在国家奖励办登记备案的奖励项目数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3)

四、我国科技类协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科技类协会已经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为我国经济发展创新事业作出诸多贡献,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三方面。但目前我国科技类协会受到外部制度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经济发展创新的贡献出现了较大的发展瓶颈。外部的威胁和自身发展的问题已经将我国的科技类协会推到了改革创新的风口浪尖。

(一)与其他科技类组织竞争力不足

目前我国的科技类协会在开展培训咨询、评优评先、技术创新、行业制度创新等职能上与我国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存在重叠和竞争。科技行政部门利用其行政职权上的影响力,与科技工作者进行更密切和深入的合作[20]。同时,根据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研的104个全国学会中,有52个学会将竞争的压力归于行业协会[7]。行业协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并且在承接政府职能方面比科技类协会有着更加成熟和丰富的经验。近几年,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许多优秀的国际协会走进科技工作者的视野。国际科技协会有着优厚的学术资源、先进的管理水平和充裕的活动经费,其竞争力和吸引力也对国内科技协会形成巨大挑战。

而科技类协会属于志愿类民间团体,对会员不存在行政上的约束能力。这种半民半官的地位使得科技类协会在组织活动时常常进退维谷。这点从会员的会费缴纳就可以看出。缴纳会费是会员的基本义务,会员按时缴纳会费是其对协会认可的基本表现。据调查,中国科协各学会中个人会员的缴费率超过50%的学会仅占到学会总数的50.7%。科技类人才绝大部分并非全职服务于科技类协会,大多数科技类人才均有自己的本职单位,在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时完全可以在科技类协会、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自由流动。科技类协会自身相较于其他类似组织的优势何在,如何利用好自身优势吸引科技人才资源,处理好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做到良性竞争、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促进经济发展创新的制度不健全

科技类协会发挥其促进经济发展创新的职能需要有适应创新驱动的制度做保证。根据2013年的调查,有64.9%的学会认为当前科技类协会在承接政府职能上最大的障碍在于相关政策和法规的不健全[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已经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第75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15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对《政府采购法》第二条所称的服务,进行了解释:既包括政府自身需要的服务又包括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该实施条例为科技类协会更好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发挥创新职能提供了帮助,但法律法规制度终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目的,如何更好地激励和促进科技类协会发挥其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作用,还需要相应配套的制度和改革措施。

对科技类协会进行管理的现行行政制度主要有:双重管理制度、属地管理制度、挂靠单位制度。双重管理制度主要是指由民政部负责科技类协会的登记管理,中国科协负责对其审查和业务管理。这种管理制度提升了科技类社团的准入门槛。科技类协会与一般民间社团不同,其对会员的专业技术专长的要求本身就比较高,加上双重管理制度从登记到运营管理又给科技类协会的创立提升了难度,使得科技类协会的设立变得难上加难。属地管理制度限制了科技类协会开展活动的范围,削弱了科技类协会的横向协同创新能力,对于地市级小社团和科技欠发达地区的协会发展尤为不利,造成区域间协会发展的不平衡。同时,《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还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不予批准筹备”,削弱了科技类协会之间的竞争性,不利于协会的优胜劣汰。而挂靠单位制度让科技类协会在人力、财力方面不得不依附于挂靠单位,不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三)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根据科协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全国学会2012年的总收入为210711.9万元,其中承担各类项目的收入为16786.4万元,仅占总收入的8.0%,比2009年所占的比重6.8%才增长1.2个百分点[7]。这与国外优秀协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以美国煤气技术协会为例,该类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80%,项目经费中40%是政府所提供的项目[21]。也就是说,国外优秀的科技类协会绝大多数的收入来自于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而国内的科技类协会的平均水平只有不到10%。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存在差距,我国科技类协会发挥社会服务职能还有极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

客观上,相关制度和规定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科技类协会承接政府职能、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当前的政策规定还是不能打消部分科技类协会在组织定位、成本考量、组织能力等几方面的顾虑,对于承接更多的政府职能持观望态度[7]。

(四)对会员需求的把握不准确

科技类协会成立的初衷,就是方便同行业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能够消除原有组织壁垒,增进学术交流,激发学术创新。在会员加入学会最主要考虑因素的调查中,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活动、与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排在了前三位[7]。目前我国科技类协会主要通过以下6种方式服务会员:提供信息和寄送资料;设立成果奖励;减免会议费;提供教育机会;优先发表文章;通过会员日活动提供服务以及搭建会员与政府、企业沟通的桥梁等[10]。在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学术交流会议两方面,科技类协会做出的贡献和发挥的作用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在促进同行交流的作用上科技类协会还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根据会员对学会提供服务中最有实际性帮助的调查中,学会通讯录或简讯高居榜首,这点充分说明会员对于同行的交流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7]。科技类协会最大的优势在于它是科技工作者之间自由联合的共同体,只有充分发挥出协会的平台优势,才能高效地促进学术交流和创新。

随着经济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类协会中的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会员的需求逐渐走向多样化,政治诉求表达、就业流动等高层次的需求凸显。但现阶段提供的会员服务很难令会员对协会产生凝聚力。在这方面,国外优秀协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美国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从1993年便推出了财政利益计划为会员提供健康保险、家庭财产保险、投资计划、旅游会议服务、业务服务等,将对会员的关怀从科学技术专长领域拓展到会员的衣食住行当中[22]。

(五)协会自主独立性不高

协会的独立自主性低主要表现在对挂靠单位的依赖上。首先是协会在经费上对挂靠单位有着较强的依赖。根据2013年的统计,挂靠单位对协会的经费资助在科技类协会的总经费中占到比较高的比重,而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有38%协会专职人员的工资都是来源于挂靠单位;82.2%的协会的办公场所均由挂靠单位免费提供或低价出租的[7]。其次,挂靠单位对协会的人事任免有着重大影响,干预了学会的正常管理,影响社会团体的民主性。虽然目前科技类协会的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理事会决策功能基本健全,但是仍有高达71.3%的科技类协会的民主治理是建立在无任何民主监督的基础之上[7],协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受到制约。最后,科技类协会对挂靠单位有着业务上的依赖。由于多数协会的挂靠单位均是政府的职能部门,通过挂靠单位可以更容易从政府手中接手项目。有一项数据可以显示这种依赖程度。中国科协在2013年对各级协会进行调研后发现,认为应当取消挂靠单位的学会仅占20%,其中完全认同的占11%,有点认同占9%[7]。该项数据与2010年的调研结果相差不大(认为应当取消挂靠单位的学会占19%,其中完全认同11%,有点认同8%[10]),可见科技类协会对挂靠单位的依赖性仍然较大。

这种依赖性也导致多数科技类协会难以完全公正、公平地从第三方视角出发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对于挂靠单位的依赖性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协会的非营利特性所决定,但根源还在于科技类协会对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培养还不到位,缺乏独立生存能力,长期以往对挂靠单位形成了依赖,自主创新活力和工作的积极性不足。

五、我国科技类协会促进经济发展创新的政策建议

尽管我国科技类协会在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制度环境因素在短期内仍难以实现全面的调整。因此,只有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提升我国科技类协会服务经济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类协会发展道路。

(一)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协会平台优势

科技创新的源动力在于科技人才的创新,科技类协会促进经济发展创新必须依赖科技人才的聪明才智。但是当前科技类协会一方面在行政上对其会员没有约束力,另一方面在为会员创造价值方面又显得捉襟见肘。科技类协会当前面临的最大困扰空有数量众多的会员,其中真正有活力的会员却明显不足。科技类协会在行政上的约束力是“先天性不足”,提升会员对协会的价值感知才能进而提升会员对学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如何为会员创造价值就要从科技类协会的设立初衷说起,科技类协会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科技人才的交流而自由结社形成的。目前科技类协会为会员提供的主要交流途径就是学术会议和学术前沿的发布,而这两种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均以一对多星状交流方式为主,信息传递的效率较低,科技类人才通过此类沟通方式碰撞出来的创新火花是有限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科技类人才的沟通交流提供多对多的网状交流方式,发挥科技类协会平台优势,为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降低成本。

目前科技类协会运用信息化技术还主要以网站、邮件等Web 1.0技术为主,而虚拟科技社区、微博、微信等基于Web 2.0技术的内容制造平台还未得到充分的运用。而目前虚拟科技社区、微博、微信等技术平台均有专业的公司和机构负责推广和运营。科技类协会通过商业合作的模式将自身的会员资源与这些技术资源进行融合,为会员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信息推送、科研项目发包、科研成果优先发表、科研互助等服务,将每年依靠学术会议才能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分散到日常科研工作中,利用优质信息服务为会员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创造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会员的忠诚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会员服务,还可以从技术上有效避免会费拖欠,有利于会费的收缴,为协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的保障。

会员归属感和积极性的提升自然增强了科技类协会与其他类似组织的竞争优势,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参与到协会活动中来,也为协会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将“转资助为投资,转资助为赞助”相结合

中国科协和协会挂靠单位对科技类协会的资金资助虽然为科技类协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但是久而久之科技类协会就容易丧失自主经营能力和成本意识,对资助产生依赖性,不利于科技类协会履行其社会中介的功能。科技类协会一方面渴望增强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于资金的资助,如此两难的境地对于科技类协会开展协会活动,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反观资助者中国科协和挂靠主管部门,对资助资金的运用情况在信息上是不对称的,对于资助资金具体产生了多少的经济社会创新成果也无法科学衡量,资金的投入效益如何无法判断。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可以借鉴风险投资的理念,转“资助”为“投资”,将科研项目视为一个高风险项目,中国科协和挂靠单位作为投资人,对项目的潜在创新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评估,与科技协会通过契约的方式确定项目的利益分配(如专利、知识产权等的获益权)。这样就把一部分可以获益的科研项目资助转变为对风险项目的投资行为,逼迫科技类协会在资金的运用上更加注重效益。一方面,通过把能产生可量化效益的科研项目的资助转为投资,逐步培养起科技类协会的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投资行为,中国科协和挂靠单位的资金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且通过风险收益还可以增加挂靠单位和中国科协的经济收入。

对于一些难以衡量其获益的公益类项目,中国科协和挂靠单位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搭建平台,通过软性商业合作(如广告等),为科技类协会寻求一些企业的赞助。一方面,为企业提升自身的公益形象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科技类协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造了商机条件。

(三)将科普活动与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

科普宣传与科技类协会的学术活动相比,在投入上明显不足。2012年中国科协的全国协会在活动费用比2011年增加了31.2%,而科普宣传活动的支出费用却下降了9.8%[7]。虽然科普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创新没有学术活动来的那么直接和明显,但是对全民的科普教育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确是至关重要。创新型国家的未来是由青少年支撑起来的,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重视知识,忽视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创新是不利的。此时更是需要借助科普宣传,向青少年传递科技创新的思想和意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新氛围的营造打下群众基础。

当前科普宣传得不到青少年的广泛认可的原因在于无法将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意识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出来。虽然有不少科技类协会借鉴国外科普发展的经验,寻求以动漫[23]等青少年喜欢的形式宣传科普知识,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对动漫产品的特点不甚清楚。动漫产品之所以吸引青少年并使其为之着迷的原因在于动漫角色的设计和剧情的连续性展开。当前我国的科普动漫大部分以短篇小故事为主,即便是《蓝猫淘气3000问》这种知名国产科普动画系列片在剧情的连续性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24]。而大多数科普动漫在动漫角色的设计上缺乏特色,没有形成深入人心的角色。

面对目前科普宣传面临的发展瓶颈,以科普动漫为突破口的方向并无问题,但是在科普动漫的制作上需要寻求与更加专业的团队和企业进行合作,塑造出深入人心的科普动漫角色和扣人心弦的科普动漫故事内容,这是实现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和科学知识普及的关键。

五、结论

科学技术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创新的主要力量,科技工作者是实现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技类协会对于经济发展创新的价值,首先对科技类协会的组织职能和经济发展创新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科技类协会是如何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这三个维度,推动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通过对科技类协会发展现状的分析,明确当前协会发展存在竞争能力不足、制度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对会员需求把握不准确和自主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利用信息技术,发挥协会平台优势;将“转资助为投资,转资助为赞助”相结合;将科普活动与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文志. 现代科技社团概论 [M].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6.

[2]王春法.关于科技社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几点思考 [J].科学学研究, 2012(10): 1445-1448.

[3]王建华, 李敬德, 文晓灵.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若干问题 [J].中国科技产业, 2013(7): 68-71.

[4]王建华, 李敬德, 文晓灵.科技社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更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建议 [J].中国科技产业, 2013(9): 60-63.

[5]Bonney R, Shirk J L, Phillips T B等.Next steps for citizen science [J].Science, 2014, 343(6178): 1436-1437.

[6]胡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J].中国软科学, 2013(11): 1-9.

[7]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管理研究所.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3) [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8]褚有华.关于科技社团做好经营工作的思考 [J].学会, 2012(4): 44-49.

[9]黄浩明, 刘银托.科技类社会团体发展报告 [J].学会, 2012(6): 3-12.

[10]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1) [M].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11]危怀安, 吴秋凤, 刘薛.促进科技社团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创新 [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5): 108-112.

[12]申维辰.科技社团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J].科协论坛, 2014(1): 4-9.

[1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2013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Z].2014.

[14]李永忠.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研究 [M].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2.

[1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0.

[16]辜胜阻, 李洪斌, 王敏.构建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机制 [J].中国软科学, 2014(1): 11-18.

[17]赵志耘.创新驱动发展:从需求端走向供给端 [J].中国软科学, 2014(8): 1-5.

[18]邵新贵, 高华.从英国的实践看我国科技社团与科技馆的创新与发展 [J].学会, 2010(3): 27-31.

[19]张思光, 缪航, 曾家焱.知识生产新模式下科技社团科技评价的功能研究 [J].管理评论, 2013(11): 115-122.

[20]魏崇君.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 [D].南宁: 广西大学, 2012.

[21]张国玲, 田旭.欧美国家科技社团发展的机制与借鉴 [J].科技管理研究, 2011(4): 24-27.

[22]赵立新.现代科技社团绩效评价研究 [D].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1.

[23]Spiegel A N, Mcquillan J, Halpin P等.Engaging teenagers with science through comics [J].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013, 43(6): 2309-2326.

[24]武丹, 姚义贤.我国科普动漫发展现状浅析 [J].科普研究, 2011(6): 86-89.

(本文责编:王延芳)

猜你喜欢
贡献经济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海洋贡献2500亿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