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综述

2016-01-21 20:01代中杰
中国教师 2014年21期
关键词:研究文化教育

代中杰

合作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对当代教育的要求。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是社会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诉求,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主要走向。建设教师合作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深层次支撑作用。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学术界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概括,以期丰富我国教师文化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一、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背景

“社会转型的过程,也就是文化更新的过程,传统的文化心理、思维定势、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倘若得不到改造,转型的过程便永远不会完成,现代社会也永远不会到来”[1]。当然,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也将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应承担起通过人才培养和文化辐射引领社会文化现代化这一重要职责。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就是社会文化革新的必然要求,它所诉求的不只是对课程文本的变更,更是对课程文化的重建。它要求学校文化的变革;而教师文化,作为学校文化中重要部分,也必然发生变化。新课改尤其是课程综合化的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事实上的合作和交流,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通过共同努力实现教师群体力量的最大化。因此,教师合作文化是社会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诉求,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必然走向。

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追求。它代表了教师文化不断走向团体合作、团体共生的趋向。教师发展强调专业自主意识,但不意味着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要“打破相互隔离,寻求同事的合作与帮助”[2]。教师之间一旦形成合作文化,将会以一种内隐的方式规约着教师群体的行为,这无疑将成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推动教育发展的“软因素”。因此,努力探索其可行路径,呼唤教师合作文化的自觉,将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80年代后,在教育改革潮流的支撑下,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的批判在西方教育界也渐高涨,合作文化逐渐受到关注。对其研究比较权威的是学者哈格里夫斯,他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教师文化的变革是学校获得发展和实现教育变革的重要因素,并把教师文化的形态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人为合作文化和自然合作文化;从组织文化和微观政治学的视角,认为是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援性的同事关系,具有自发性、自愿性、超越时空、不可预测等特征”[3]。他认为自然合作文化是真正的教师合作文化,开创了现代对教师文化类型研究的新方向,为我国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文献分布状况

国内学者大多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教育实情,对教师合作文化进行探索,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通过搜索相关书籍,发现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专门著作还没有,只是零散分布在教育文化学、教育社会学、教师文化等书中。大多体现在文献上,而且多是在2000年后的。通过CNKI以“教师合作文化”为主题词,对2000—2013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160篇。而输入“教师合作文化”或含“合作型教师文化”,以“精确”为匹配方式进行检索,得到文献189篇。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52篇;重要会议论文1篇;重要报纸文章1篇。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进行统计,得到结果如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教师合作文化方面的文献数量比较少,但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2000至2004年这一段时间,人们对此问题关注要少一些。2005年以后,文献数量明显上升,2010年达到了目前研究的最高值36篇。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课改对教师合作文化的现实诉求。还可以看出,每年期刊类文献占总文献的大部分,说明硕、博学位论文等方面对此研究还有待强化,很多方面的研究还须深入。

三、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师合作文化的概念

教师合作文化这个概念是从国外引进的,且在我国研究时间比较短,多是在对个人主义文化的批判中应运而生的。国内学者多在借鉴哈格里夫斯定义的基础上对其界定。

有学者从教师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合作文化作为教师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现于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在观念上,教师们具有广泛共享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念,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共同实现而协作,合作成为教师的生存状态及工作方式[4]。有的学者通过对比,指出“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按照某种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一定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同发展的关系形式”。[5]有的学者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认为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群体拥有共同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以合作的方式分担教学任务,共同分享教学思想和素材[6]。还有的研究基于新课改背景,提出教师合作文化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具有合作性的自我意识、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具有整合性、积极的互依性、合目的性、主体性以及流动性等特征”。[7]

本人认为,教师合作文化是指教师群体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动选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合作性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是以此促进学校共同目标实现的文化。它是生成于教师之间的合作,但又高于教师合作的一种教师文化。它是复合、动态、开放的系统,具体划分为:合作理念、合作组织制度和合作行为三个层次。其中,合作理念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核心。

2.教师合作文化的现状研究

(1)教师合作文化意义的研究

已有研究关于其意义的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下形成群体凝聚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次,教师合作文化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通过参加合作性的活动,影响到课堂层面真实的教学水平,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水平。最后,教师合作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有利于培育优秀的学校文化[8],而且促进了学校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大多数学者指出,教师在交流与合作中体验成功,积极营造一种合作氛围与合作精神,有团结向上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认同是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9]。

(2)教师合作形式的研究

教师合作形式是建构教师合作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国内的教师合作形式主要分为:第一,在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形式,比如:集体备课、师徒制、集体“听课—说课—评课”等。第二,伴随着教育改革中对国外优秀经验的吸收,而对国外各种合作理念与合作形式的介绍,多是把这些理念具体化、操作化,如合作科研、教师学习共同体、团队教学等。还有的是在这些合作形式的基础上改进本国的教师合作方式,如借鉴国外的同伴互助经验来改进我国的教研组[10]。后者是针对第一种的弊端而提出,已经显示出自然合作文化中相互讨论、观摩以及研讨等行为。

(3)教师合作文化现状问题的研究

关于教师合作的现状问题,不同研究者都做了揭示,其研究结论归纳起来可以看到,学校中教师合作文化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合作的缺乏;二是虚假的合作,即合作的形式主义;三是人为的合作多于自发的合作。有学者指出现有的教师合作仍然是以现有体系为单位,并没有组织结构上的突破,因而造成了教师对合作认识不足,对合作形式没有概念,使合作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形式主义[11]。大多学者认为这背后的原因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与当前的教育现实有关,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真实意义上的合作[12]。

(4)关于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策略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合作文化构建策略的观点可谓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激发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增强教师合作意识,建立积极互异性为核心的教师合作文化[13]。在积极的互依情境下,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更愿意共享信息资源,更愿意为目标的实现与其他个体积极合作,会产生促进性的互动。第二,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改革学校评价制度。第三,组织教育科研活动、优化合作组织结构、开展各种教师团队学习活动等等。第四,充分发挥学校领导人在构建教师合作文化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将孤立的教师文化和合作的教师文化对比,从营造适宜的组织气氛,建构教师间的相互对话,善用教学观摩进行专业交流,运用民主参与的合作成长模式和建构相互支持的协同合作网络等方面全面地提出相应策略[14]。

3.有关农村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

通过之前对教师合作文化相关文献搜索结果,以“农村”为检索词进行二次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其中硕士论文7篇,博士论文0篇。而以“农村”和“教师合作文化”为篇名的文献仅有3篇,说明对农村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很少,有待相关方面的深入研究。

经过归纳与整理,相关研究的视角主要分为:第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主要强调构建教师合作文化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丰富了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如有学者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合作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重建策略[15]。第二,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对其内涵进行解读,并提出培育持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合作文化,顺利推进农村教育改革。不过,缺乏对农村学校教师合作文化现状的详细深入分析,只是一般的泛泛而谈。第三,以教师合作文化为视点,结合农村教育实际,揭示教师合作文化对农村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认为建设教师合作文化是提高农村教师群体素质的关键点,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动力[16]。

四、研究反思与展望

综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在认真学习和引进西方教师合作文化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结合我国本土化实际不断探索中国特色教师文化,旨在促进教师文化理论的建构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在国内研究的时间比较短,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的研究。

1.深入理解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

“教师合作文化”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很多学者对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在吸取其先进理念的同时,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嫁接,忽视国别间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其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含糊和片面性,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说法。教师合作文化的提出是基于对传统的激烈个人主义文化的批判,但我们绝不能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个人主义文化和教师合作文化对立。我们应该运用多元思维给予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客观的评价,以此来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发展。

2.提高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针对性

大多学者研究教师合作文化,借鉴国外经验多,本土化建构少,针对的对象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群体,没有考虑到教师合作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尤其是对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处于不同地域、文化、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教师合作文化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这使人们不能深刻认识具体区域的教师合作文化,提出的相应的建构策略也缺少针对性。比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人发现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这一特殊群体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很少。因此,对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对象、内容要立足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才能使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实际价值得到彰显。

3.加强教师合作文化与其他方面关系的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仍多处于点的研究,缺少对面的把握与比较,视角也比较窄。已有研究的焦点也多是教师合作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而对于教师合作文化与学校文化、教育质量的关系,以及区域性的教师合作的研究等比较少。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用更多的视角去分析教师文化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从而更全面、更系统地研究教师合作文化。

4.加强教师合作文化的实证研究

我国学者对教师合作文化的研究缺乏实证研究,尤其是质化研究的支持,多是一些逻辑思辨的理论分析与文献研究。这种研究倾向于一定的理想主义,缺乏具体的便于操作的实施策略。比如,有学者提出了教师合作文化的理论价值,但是究竟是如何产生并影响这些理论价值的并未阐释清楚,这使得在实践中应该如何发挥价值很难被明了。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学校和教师群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认识和参与实践,进而对复杂真实的教师合作文化问题不能获得解释性的理解。

5.变换研究视角,从不同学科和角度把研究推向深入

目前的研究思路具有趋同化的倾向,视角单一,大多研究基本上首先分析教师合作文化概念,其次探讨教师合作文化现状,然后到建设教师合作文化,而且大多是从静态、文化学的角度出发。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近来虽有加强,但尚存在不足。多学科、多角度、多方法的研究将会使我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教师合作文化,克服单一视角可能带来的不足,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研究的深化和理论体系的建构。因此,我们必须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合作文化建构的需要,才能把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进而为实践提供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世纪走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2.

[2]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0.

[3]邓涛,鲍传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8):8-9.

[4]陈春阳.从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走向合作的教师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6:14.

[5]郝明君,靳玉乐.教师文化的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06(3):70-71.

[6]于扬,景士伟,张贵新.合作教师文化解读、构建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教育信息,2006(12):49-51.

[7]马玉宾.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

[8]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7(1):14.

[9]罗华明.学校应注重“合作文化”建设[J].江苏教育,2011(6):50.

[10]林岚,汪明帅.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学校教研组改进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9(8):72—75.

[11]马玉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合作文化的重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2]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08(6):78-83.

[13]胡中锋,曾土花.社会互异性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合作文化[J].当代教育论坛,2012(3):55—58.

[14]张红洋,吴俊明.教师文化的解构和重建:从孤立走向合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48-51.

[15]王晓晶.专业发展视域下农村教师合作文化的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6]王杰,陆国治.建设教师合作文化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65-6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林梓)

猜你喜欢
研究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