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院校的艺术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有重要的意义,不过目前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本文简要介绍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等院校 艺术理论 课程教学 意义 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7;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29-01
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学生教学过程当中,艺术基础理论属于必修课程,通常名为《艺术概论》,可以说是对高校学生普及艺术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艺术理论并且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意义
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大师的重要杰作,是他们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创作过程当中不断总结的结晶。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说是艺术类课程的灵魂,教师应当以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多变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改善学生的创作认知水平,升华他们的创作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找到灵感[1]。专业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师往往可以找到教学的要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部分高校为减少教学的成本,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由技法教师负责。技法教师的能力虽然毋庸置疑,不过主要集中在艺术创作层面,往往存在着艺术理论著作阅读量比较欠缺的问题,同时研究也不够深入细致,在语言表达方面更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
艺术发展同社会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受社会认知度的直接影响。随着各种艺术行事的发展,艺术样式以及题材决定社会关注的水平,艺术理论水平好坏则能够反映出艺术类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当前形势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公众审美观不断提高,寻常艺术作品已经无法有效吸引公众关注与支持[2]。艺术类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创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不断强化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不断丰富自身知识面,从而将理论水平以及创作境界提高到更高层次,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
第一,改革教学理念。高校应当将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做指导,来转变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理念。建构主义最初是儿童认知理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认知学习理论,同时也是深化教学理念改革的基础。传统上人们将学习的过程当作针对外部刺激产生的被动反应,也就是刺激-反应理论,学习者作为被灌输的对象,是承接知识的容器。不过随着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的持续发展,新的理论更准确揭示人类认知的规律,从而产生新型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将学习者当作加工信息的主体,重视认知主体的心理过程,同时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反映出学习环节的认知规律,回答学习发生、概念如何形成以及意义怎样建构等方面的问题,并且指出高效学习的主要影响因素等[3]。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应当一改传统艺术理论教学当中教师片面教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理念,而是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艺术理论知识,并对学习的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主要作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推动者,利用艺术理论教学环境,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内容应当从知识性传授教学,向着思维性以及启发式教学转变。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播以及接受越来越便捷。对大学生而言,获取知识过程当中已经没有太多问题,途径众多并且畅通无阻,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当中知识的吸引力随之显著下降。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艺术理论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当从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转为启发性内容的传授。对于有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言,知识不过是基础性条件,可以说是思维的前提和重要工具,而思维则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内容也要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方面。
第三,改革教学模式。高校的艺术理论课程教学,应当改革教师在前而学生在后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借助于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热情,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发挥教学之间的互动。如果说艺术实践课重在提倡学生动手,那么艺术理论课重在提倡学生动口。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讲台所具有的教学价值,鼓励学生上台演讲,或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将传统上被动的听课学习方式,改变为学生主动讲课的教学方式。这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具备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具备可行性。在网络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变得简单易行,高校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搜集以及整理,从而为走上讲台进行充分准备。除此之外,艺术理论教学还可以加强同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组织交叉教学,也就是在艺术理论教学过程当中,邀请实践课教师讲解点评名家的创作手法以及创作思路,并且在实践课教学过程当中融入理论讲授,对学生创作过程当中的新观点以及新思路,要多做鼓励引导,让学生在实践理论的结合当中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第四,改革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通史性的教育,并且断代史研究。通史性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博览,有利于学生全面涉猎艺术方面的理论知识。不过艺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不应当单纯强调多广,同时更需要侧重于精深。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大学阶段学生艺术史论学习较为消极被动,未能有效改善他们的理论素养。很多高校显然并未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仍然将教学目标着眼于知识性以及基础性的教学。因此需要改革教学目标,为高校的艺术理论教学树立新目标,并且借鉴发达国家艺术理论的教学经验,也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主要目的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符合教学规律以及时代要求的教学体系,一方面为艺术理论教学注入活力,另一方面也改善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同时为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光.林玲谈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的新模式[J].东方教育,2013,15(12):105-106
[2]劉勇,刘晨曦.试论人文学视野下的艺术理论教学方法[J].黄河之声,2014,12(11):236-239
[3]汶振鑫.高校艺术理论教育中的“教学艺术”[J].文教资料,2014,25(23):345-346
作者简介:
王丹妮(1983.3.8-)女,黑龙江哈尔滨市人,任教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艺术、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