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蔡锐
(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摘要:竞争性国有企业的“二维”特征,决定了其成长既受制于市场竞争因素,也受制于政府治理因素,故其自生能力的形成具有特殊性,是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的弱干预、巧支持政策以及动态创新能力、企业家能力等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成长路径,是在市场利润激励与国家租金激励下,依托企业家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和发展内生独特资源——动态创新能力,形成动态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无需政府或其他外力保护而赢得行业正常利润率的自生能力,实现企业成长。
关键词: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形成机制;成长路径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除公共政策性和特殊功能性国有企业之外,广泛存在于工业制造、综合贸易服务、建筑工程、科学研究等行业之中的中央和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竞争性国有企业一方面作为我国基础性和支柱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国家要求国有经济对此保持较强控制力,其股权结构呈现国有控股或相对控股特征;另一方面,因其属于竞争性行业,又具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纳税无条件、没有无偿贷款和补贴等硬预算约束特征。这种“二维”特征决定了竞争性国有企业既不同于公益性或垄断性的国有企业,也不同于完全市场竞争中的民营企业,其成长受市场竞争因素的制约,也受政府治理因素的制约。因此,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成长既需要培养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又需要理顺与政府的关系以对接政府治理,这就决定了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形成具有独特性。
自生能力(Viability)是林毅夫等[1]1999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中,正常经营的企业在没有政府或其他外力扶持的条件下,获得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率的能力。自生能力的实质是充分竞争市场和“硬预算约束”下企业的自我生存及发展能力。在新古典企业理论体系中,企业具有自生能力是一个暗含的基本前提,致使转型国家的企业是否具备自生能力这一重要的约束条件非常容易被忽视。[2]因此,自生能力是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成长路径不可缺少的因素。
自生能力的形成机制是解读自生能力的关键。林毅夫和刘培林[3]认为,自生能力来自于一个国家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欠发达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它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否则,企业很难获取自生能力,而只能依赖国家支持。他们还指出,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是因为实施了赶超战略。[4]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形成的原因,但并不能解释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难以获得行业“正常利润率”的根源,也解释不了我国竞争性国有企业茁壮成长的事实。在我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进程中,那些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科技等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在不依赖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普遍获取行业正常利润率,具有明显的自生能力。据财政部统计,2013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4050.5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交通、电子、汽车、施工房地产等竞争性行业利润上升显著。[5]因此,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前提下,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其成长路径又是什么,成为亟待解释的问题。
事实上,当今全球资本市场的形成已逐渐消除了世界各地资本的丰裕与稀缺之分,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自然资源已不再是影响竞争的主要因素,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逐渐消失,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在一国企业自生能力的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6]更需强调的是,竞争性国有企业自身的“二维”特征,决定了其自生能力既来源于自身技术、管理、交易效率以及规模经济等内生优势,也依赖于市场竞争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因此,有别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说,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自生能力是在市场利润激励和政府租金激励下,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和企业家驱动而形成的获得行业正常利润率的能力。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是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外生因素,由基于市场竞争的市场利润激励和基于政府治理的国家租金激励两大要素构成(如图1所示),具体内容如下:
图1 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外生因素
1.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利润激励
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是自生能力形成的既定条件,而该因素的缺乏,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初期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从多任务向单任务过渡,脱离了行政功能的束缚,面临的预算约束逐渐变硬。尤其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完善阶段。竞争性国有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开始直面来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竞争。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迫使经理人面临优胜劣汰的压力,促进了经理人提高企业绩效的欲望,形成了有利于自生能力生长的“市场利润”激励效应。
市场利润激励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市场竞争。这是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外部动因。竞争性国有企业面临高度开放的市场,各类企业相互渗透于对方的经营领域,竞争十分激烈,企业生与死的抉择成为激励企业经理人创造企业绩效最为重要的机制。二是经理市场竞争。国有企业目前已逐步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经理人的选拔开始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市场竞争下经理人的价值取决于经理人的才能及由此产生的企业效益,而经理人的才能与其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体现企业家自身的价值,理性的经理人会选择高努力水平,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三是资本市场竞争。资本市场的竞争体现于与股市相连的公司接管机制之中。竞争性国有企业多为上市公司,其有关经营业绩信息反映在信息披露和股票价格之中,成为公司并购接管的依据,这迫使经理人恪尽职守、努力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和股市价值。
竞争性国有企业因市场压力和用户需求而创造出“正常利润率”的实践,证明了市场力量是推动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如竞争激烈的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的成功之路就是通过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削弱对手竞争优势,不断获取市场利润。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性中央企业已成为我国该行业的引领者,截至2012年,在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中央企业销售收入占同行业的80%。[7]国有企业在汽车行业的成功也是市场利润驱动的典型例子,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迫使汽车行业国有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从而获得自生能力,实现了飞速发展。
2.政府的弱干预、巧支持政策——国家租金激励
硬预算约束是自生能力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所以,政府如何自愿放弃或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摊派等超经济行为,以及作为所有者的监督、参与决策——采取“弱干预”政策——是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此前提下,作为与竞争性国有企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政府,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予企业必要的发展政策支持——采取“巧支持”政策——可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上述行为产生的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可形成“国家租金”激励效应,其机理如下:
(1)弱干预政策
弱干预政策具体体现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让渡,以实现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经理人的“激励相容”。
第一,所有权的让渡。体现为国有股东让渡一定的所有权给非国有股东、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在实践中,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形式,放弃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在保留控制权的前提下实施股权结构多元化,从而实现股权民主,是对竞争性国有企业不断成长的一种激励。在目前混合所有制实施过程中,可考虑国有企业内部经理人持股,给予经理人股权激励,这样,既可以改变竞争性国有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又可以通过内部经理人持股,使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国有股东利益相结合,减少代理问题,从而增强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二,控制权的让渡。体现为不过度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企分开。作为控股股东的政府,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干预程度,要通过对干预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来做选择。政府要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自愿放弃干预来实现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激励。[9]降低干预度亦是发挥经理人的企业家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前提条件。大多数情况下,竞争性国有企业经理人没有股份,经理人缺乏与其贡献相称的“剩余索取权”,但如果给予经理人充分控制权,实现其“控制权回报”,形成“控制权激励”,则可以弥补“股权激励”的不足,实现国有控股模式下经理人的贡献与其对企业贡献的总结果的一致性,从而达到经理人激励相容、企业成长的目的。[10]
(2)巧支持政策
巧支持政策体现为政府通过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的支持,从而产生诱导效应,以减少企业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研发及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进而促进自生能力的形成。
第一,研发投入的支持。由于研发具有正外部性特征,政府通过向企业提供研发资金、政府担保、政府贴息和政府贷款等直接投入,有助于利用基础研究的技术外溢特性减少企业研发成本,激发企业的研发活力。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直接资助并辅之以税收减免等措施,激励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研发投入,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2011年以来,中央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加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7家企业科技投入总额超过百亿元,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多家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国有企业初步形成了科技创新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11]
第二,品牌建设的支持。企业品牌作为国际市场的通用语言,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竞争性国有企业通过品牌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除了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一般意义外,更具有促进国有企业保值增值、保证国家安全、传播民族文化的特殊意义。近年来,国家加强了有利于国有企业品牌建设的政策体系构建,给予品牌企业在财政、税收等各方面的必要倾斜,并积极鼓励优势品牌企业上市,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201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健全中央企业品牌培育、保护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品牌建设目标,为竞争性国有企业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内生因素,由基于动态创新能力构建的创新驱动和基于企业家能力发挥的企业家驱动两大要素构成(如图2所示),具体内容如下:
图2 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内生因素
1.动态创新能力构建——创新驱动
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重大转变,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成长模式面临的重大转变。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而言,创新驱动体现为动态创新能力的构建。动态创新能力是企业建立、整合以及重新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12-13]由动态创新能力形成的动态竞争优势是自生能力形成的重要源泉,而传统的自生能力理论忽视了这种内部因素的作用。动态创新能力及其构建内涵如下:
(1)“协调、整合”与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内生成长的重要动力和企业动态竞争优势的根本,它是通过协调、整合实现的。一是通过内部协调、整合,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自主改善、持续交流、信息共享,获取更多更新的设计理念和经验;二是通过外部协调、整合,打造以我为主、开放式、国际化的自主创新体系,构建产学研创新网络。从目前竞争性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实践来看,在诸多关键技术上加强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创新成果,都离不开基于“协调、整合”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如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瞄准世界高速铁路最先进技术,汇集全国上百个基础、应用及产品研发方面的顶级科研院所的力量,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对高速列车进行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此外,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特高压核心技术、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导并成功纳入4G国际标准的TD-LTE-A技术、上海贝尔新一代宽带无线技术等,都是通过“协调、整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结果。
(2)“组织学习”与企业文化创新能力
企业文化创新即建立并固化适应动态竞争优势构建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过程,而“组织学习”是形成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组织学习是通过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形成的指导行为的组织规范。[14]企业能够通过“组织学习”来复制和转移惯例或规范,提升企业文化创新能力。通过“组织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形成具有国有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是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重要来源。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建立的以多部门合作团队(CFT)为标志的团队协作文化和以质量-成本-交货期(QCD)改善为标志的改善文化,就得益于企业通过加强组织学习,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从而把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和竞争力。[15]
(3)“重构、转变”与组织管理创新能力
“重构、转变”是指企业为了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不断重构企业资源,以实现内外部转变的过程。组织管理创新就是通过“重构、转变”维持企业的运营柔性、结构柔性和战略柔性,使粗放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益管理模式。纵观获得动态竞争优势的竞争性国有企业,均离不开基于“重构、转变”、注重跨层级和跨职能管理角色的结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是通过重构和转变形成了组织管理创新能力,有力地支持了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在运营柔性构建方面,集团实现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建立了具有较强柔性的管理模式,提高了整体生产效率;在结构柔性构建方面,集团注重跨层级和跨职能管理角色的结合,采取现代化矩阵式管理架构,加快了对市场竞争状态的反应;在战略柔性方面,集团明确共同的愿望和发展信念,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哲学,从而使员工追求组织的目标,促进非层级的、自组织的团队活动的开展,为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16]
2.企业家能力发挥——企业家驱动
企业家能力表现为企业家识别、发展、完善企业现有资产束或者新的资产构成的能力。[17]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一个具备企业家能力的企业家。企业家能力的发挥表现为企业家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它是构建动态创新能力、获取动态竞争优势的关键。竞争性国有企业的企业家(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能力及其发挥体现如下:
(1)对不确定性的容忍能力与技术、市场机会探索能力
企业成长的过程充满着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需要有判断力和充满信心的企业家探索技术和市场机会。许多竞争性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敢于面对失败和不确定性,进行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入,以其强烈的自信心和正确的判断力,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推动了竞争性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灵活协调组织的能力
企业家有异于发明家,决定的是如何配置资源,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动力。[18]因此,创新需要企业家具备灵活协调组织的能力。实践中,许多成功的竞争性国有企业家都能通过一系列结构、运营和战略柔性化改革,协调组织资源,优化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
(3)较强的资源获取能力
企业家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能成功地识别与众不同的、开创性的商业机会,从而多方获取政策性资源、知识性资源和运营性资源,使企业可从政府、科研机构、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方面获取有益资源。
纵观成功的竞争性国有企业,总有一个企业家能力突出的企业家,他们是企业自生能力生成的塑造主体。如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因具有潜在赢利机会的把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该集团跻身世界机床行业前三名的重要保障;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2004年开始对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致力于全产业链的打造,实现了整个粮油食品链条从种植到食品营销的全覆盖,同时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入手,注重决策、绩效考核制度的科学化和程序化,实现了企业质和量的扩张。
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成长实践证明,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弱干预、强支持政策环境下,在企业家能力和动态创新能力等内生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动态竞争优势,企业就会产生自生能力,获得行业正常利润率,而不一定依托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这一观点说明,竞争性国有企业要增强自生能力,获得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企业家能力的培养,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同时,政府要深化改革,加大国家租金激励力度,进一步完善外部市场机制,为国有企业自生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后盾。以上分析也解释了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成长路径,即在市场利润激励与国家租金激励下,依托企业家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和发展内生独特资源——动态创新能力,形成动态竞争优势,获得无需政府或其他外力保护而赢得行业正常利润率的自生能力,最终获得熊彼特租金,实现企业成长(如图3所示)。
图3 竞争性国有企业成长路径
参考文献:
[1]Justin Yifu Lin,Guofu Tan.Policy Burdens,Account⁃ability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427-431.
[2]皮建才.企业理论的进展:交易成本与自生能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2):130-137.
[3]、[4]林毅夫,刘培林.自生能力与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研究,2001(9):60-70.
[5]财政部.2013年1—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4-01-21).http://qys.mof.gov.cn/ zhengwuxinxi/qiyeyunxingdongtai/201401/t20140121_103786 1.html.
[6]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32-48.
[7]李治国.央企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N].经济日报,2012-05-25(10).
[8]黄群慧.新时期如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J].行政管理改革,2013(12):49-54.
[9]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4-114.
[10]周其仁.控制权回报与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公有制经济中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的个案[M]//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3-105.
[11]李政,陆寅宏.国有企业真的缺乏创新能力吗[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2):27-37.
[12]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13]Zollo M,Winter S G.Deliberate L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14]Schreyogg G,Kliesch-Eberl M.How 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be?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4):15-24.
[15]邱钊,黄俊,李传昭,等.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基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性质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0):134-140.
[16]蔡锐,孟祥飞,杨猛.创新、企业家能力与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竞争优势:基于沈阳机床集团创新案例研究[C]//徐传谌.国有经济评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3-19.
[17]王静鹏,樊耘.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管理,2002(12):25-29.
[18]贺小刚.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一个能力理论的拓展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47-50.
责任编辑:林英泽
The Discussion on the Viability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petitiv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I Rui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68,China)
Abstract: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competitiv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decided that its development was enslaved to market competition and also governance,and this resulted in its special viability. By considering the SOE reform and the present management situation,the author finds out that the viability of competitiv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as determined by many inner and outer factors containing the open and full competitive market circumstance,the weak intervene of the government,the fit supportive policy and dynamic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lso the entrepreneur’s ability. The viability and growth path of competitiv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the result of incentive from market profit and government rent,the entrepreneur’s ability,the innovative driv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dynamic competitive advantage.
Key words:competitive state-owned enterprises;viability;formation mechanism;growth path
[作者简介]蔡锐(1963—),男,湖南省岳阳市人,沈阳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5-00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