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共生文化建设视域下的教育特点

2016-01-19 22:05季仲平何忠锋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平等

季仲平+何忠锋

摘要:中学共生文化建设旨在创设符合人性的生态化教育,在共生文化视域下的中学教育应该有着和谐、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师生两者间是互主体性关系,通过对话互动的形式实现知识相通、情感相融,在师生学习、生活、交往中,获得发展的不仅仅有学生,还包括老师。

关键词:共生文化;平等;教学相长;对话互动

一、“亲师取友”——更多尊重,更多关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时期就有“亲师、取友”的教育主张,到了学记更是将其作为学程的重要内容,“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所以亲师和取友是学有所成不可或缺的条件,“亲师取友”也是中学共生文化建设视域下的一大教育特点。“亲师取友”意味着亦师亦友,意味着平等互助,意味着生生和谐。

放眼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位置,受世人注目的程度不一,虽说公民人人平等,不可否认还是存在着“等级”的划分,不过在共生文化建设下的学校必然是一方净土,教师无论社会地位与他人相比或高或低,但是面对自己的学生,都是平等的。共生文化建设强调师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学生面前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和学生之间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课堂上、课堂外的师生学习、生活、交往中师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唯有平等地对话与交往,才能实现地位上的真正平等,教师才能感受到学生真实的情感、想法和需要,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我们老师,才不会认为我们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学生会更乐意接纳我们给予的建议、忠告,更乐于倾听我们的课堂讲学,更乐于与我们课后交心、交流。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对个性的尊重,对个体权利的尊重。尊重个体的教育,不仅仅是使儿童免受伤害,更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他们能“自由地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选择与判断的权利、理解与表达的权利、创造的权利,在教育中获得快乐与幸福的权利”。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淡化师生在教育中彼此的身份意识,双方都是真实的、活生生有自身思想与情感的人,在教育、交往的过程中人格平等,将全部的真实的情感投入到对知识、问题的研讨之中。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采取民主的教学方法上。“盍各言尔志”,当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得时,应不吝褒奖,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提倡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主张,切忌凭经验教育、教学,自以为是。

当然,民主、平等并不意味不尊师重教,相反,我们倡导民主、平等是因为我们教师有足够的自信和人格魅力在交往过程中展示与流露,真实的情感和性格,真切的关怀,必将受到学生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共生文化建设视域下,师生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目标以及相近的旨趣——建构和谐之道,师生通过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真正交往,相互维系,“仁”与“礼”来统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相互交往中相互鼓励、相互促进,借助于真实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促进师生的人格趋于和谐,最终实现至善完美的人生鸿鹄之志——老师成为名师,学生成为高材生。

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尤其是其他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一秉仁心,充分展现自己内在的德性,在自己观点正确时,要敢于坚持,从更有利于提升自己和他人的知识及情感合宜、合适的要求出发,提出有个性、不尽相同的见解,在思想交流和碰撞中促进整体素养和谐发展,当然,在班级团体内部还要强调“君子周而不比”,强调生生团结共处,共生共荣。

实践经验表明,学生一旦理解、信任老师,会由内心出发关心教师,勇于批评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思想,有些看似奇异,但却是对我们教师阅历的丰富,不由地把我们的稳重和涵养传递给了学生,学生也把阳光、快乐和希望分享给了我们。

二、“教学相长”——和而不同,共生共荣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是教师将学生视作完整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通过师生互动、交往帮助学生的科学、人文知识与精神情感均获得充分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与受教育的过程理解人类历史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思考生活的价值取向。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眼里不只是知识,还有学生,将自己所拥有的包括知识在内的完整的人格、素养展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理解世界与生活,当然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了解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意向。教师在传知识、通情感的过程中自己的交往能力与智慧得到升华,观千人而变为智者。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相长是师生共生共长,“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都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共生文化视域下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其发展区内获得最大化的发展,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要实现最大化发展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共生文化建设在因材施教上采纳的是孔子的主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在观察、了解了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后进行有区别的教育,“‘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各依其长、兼据其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抑或扬长避短,取得应有的进步”。共生文化视域下的因材施教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教育公平的真切关注,是我们推进教育公平进程、均衡优质教育的主导价值、彰显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对话互动”——获得知识,生成智慧

共生文化视域下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对话互动,理解和沟通是师生实现共同发展之根本,在此基础上“教”与“学”才具有实际意义,师生关系才能通达和融洽,教育教学活动才有可能愉快地铺开,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感完整的“人”。

师生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相互承认、相互理解,在师生交互性对话的过程中,两者是互主体性关系,“互主体性关系说明双方共同享有某种和谐、某种一致,双方共同达到理解和沟通,双方之间不是‘主体一客体关系,也不是‘人一物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与理解的社会性关系”。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通过创设多重对话形式架设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桥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地是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设置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的直接感性材料积累得到提升,也有助于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将情境的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服务;其教学过程要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大体一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扮演专家的角色,提出解决问题的原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

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大半辈子和学生打交道,“把视线只停留在学生的身上”是共生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和内涵所在,有人说这是忘了自我,其实不然,关注学生,其实就是在关注我们自己,教育教学不只是学生在成长,同时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之中,必定能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长,共同体验智慧的闪现和精神的丰盈。

参考文献:

[1]金生宏.教育与人的尊严[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4).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3]梁秋英, 孙刚成.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 2009,(11).

[4]金生宏.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编辑∕高  伟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平等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