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仪,孔德顺,唐 帅,钱育林
(1.六盘水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系,贵州 六盘水 553004;2.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 六盘水 553004)
随着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煤中矸石含量的不断增大,煤泥水中细煤泥的比重越来越大[1]。这些细煤泥具有粒度小、粘度大、灰分高、难沉降等特征,直接影响煤泥水处理系统的洗水闭路循环,进而影响整个选煤系统的正常运行[2-3]。目前,我国选煤厂经常以聚丙烯酰胺(PAM)作为絮凝剂,对煤泥水进行处理,取得了一定的絮凝效果[4]。但PAM粘度大,其残留物在随着洗水循环时容易返回浮选系统,从而影响煤泥的浮选效果;此外,PAM很难被降解[5],废弃物处理难度很大。因此,可降解性絮凝剂越来越受选煤技术人员的青睐。
玉米是最常见的农产品之一,其中含有大量淀粉,容易获得,价格便宜,且所形成的产物能够完全被生物降解[6]。但由于淀粉易被降解而失活,导致其在煤泥水絮凝方面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有必要对玉米淀粉进行改性。现阶段改性淀粉有四类,即非离子型[7]、阳离子型[8]、阴离子型[9]、两性离子型[10]。国内关于接枝淀粉的研究比较多,其中赵建兵等[11]以玉米淀粉和丙烯酰胺作为原料,以硫酸铵为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但至今没有此类絮凝剂应用于煤泥水沉降的报道。玉米淀粉作为原料,以硫酸铈铵为引发剂,通过接枝共聚反应,使极性基团丙烯酰胺接枝到玉米淀粉的大分子上,从而形成淀粉-丙烯酰胺絮凝剂,并将其应用于煤泥水沉降,以探索改性淀粉对煤泥水沉降效果的影响程度。
(1)试验试剂。玉米淀粉,将玉米粉碎、筛分后,取粒度为0.125~0.088 mm粒级部分作为试验样品;硫酸铈铵(H16CeN4O16S4),黄色晶体;丙烯酰胺(C3H5NO),白色晶体,密度为1.322 g/cm3。此外,还包括丙酮(CH3COCH3)、冰乙酸(C2H4O2)、乙二醇((CH2OH)2)、浓硫酸(H2SO4)、普通氮气(N2)。
(2)试验仪器。 三颈烧瓶,容积为500 mL ; VEREX70 FTIR红外光谱仪,分辨率为4.0 cm-1,波数在400~4 000 cm-1之间。此外,还包括真空干燥箱、浊度仪、温度计、玻璃棒、冷凝管等。
(1)玉米淀粉的接枝改性。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玉米淀粉,将其置于500 mL的三颈烧瓶内,并加入5 mL稀硫酸(1 mol/L)和200 mL蒸馏水;根据需要接好装置,三颈烧瓶其中一个口连接冷凝管、一个口安装温度计、另外一个口连接氮气瓶;在烧瓶内通入氮气并搅拌,使反应体系的温度升到85 ℃以上,然后保持1 h,使其中淀粉完全糊化;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至反应温度,再依次加入稀硫酸和硫酸铈铵,5 min后加入一定质量的丙烯酰胺单体,使其继续反应;到达设定反应时间后停止搅拌,将烧瓶内的混合物全部转移出来,在静止状态下氧化24 h;将氧化后的混合物放置到含有150 mL丙酮的烧杯内,在放置混合物的同时用玻璃棒搅拌;其中的白色沉淀物即为接枝共聚物、均聚物及未参与反应淀粉的混合物[12],将白色沉淀物过滤、干燥后得到粗产品;采用滤纸将粗产品包裹好后置于烧杯中,并加入乙二醇与冰醋酸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3∶2);10 h后除去杯中的上层溶液,再加入上述混合溶液继续浸泡,如此反复浸泡三次,然后采用丙酮将其洗涤至中性;将粗产品在温度为50 ℃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24 h,即可得到改性淀粉的精产品。
(2)改性淀粉的红外光谱分析。采用KBr压片法制取改性淀粉样本,在样品室采用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检测,分析改性淀粉的接枝反应情况。
(3)煤泥水沉降试验。采用量筒量取200 mL的煤泥水,将其置于盛有800 mL水的量筒中,并加入4 mL浓度为0.90 g/L的改性淀粉溶液;用手按住量筒上口,上下翻转五次,翻转结束后立即计时;采用浊度计测定各个时刻的上清液浊度,再根据有关数据绘制煤泥水沉降曲线;参照煤炭行业有关国家标准,分析改性淀粉的絮凝效果。
对于玉米淀粉的接枝改性效果,通过丙烯酰胺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来评价,三者的计算式见式(1)、式(2)、式(3):
(1)
(2)
(3)
式中:C为丙烯酰胺单体转化率,%;G为接枝率,%;EG为接枝效率,%;Wn为玉米淀粉质量,g;W0为丙烯酰胺单体质量,g;W1为改性淀粉粗产品质量,g;W2为改性淀粉精产品质量,g。
为了探索玉米淀粉的最佳接枝改性条件,以C、G、EG作为评价指标,考察淀粉用量、接枝温度、硫酸铈铵用量、接枝时间四个因素对接枝效果的影响,每个因素考察三个水平。该正交试验的因素水平见表1,淀粉接枝改性试验结果和直观分析见表2。
表1 玉米淀粉接枝改性试验的因素水平
表2 淀粉接枝改性效果直观分析表
注:丙烯酰胺用量为7.81 g。
由表2可知:
(1)接枝温度对丙烯酰胺单体转化率影响最显著,其次是淀粉用量和接枝时间,硫酸铈铵用量影响最小;当接枝温度为65 ℃、淀粉用量为10.50 g、接枝时间为3.50 h、硫酸铈铵用量为0.04 g时,其单体转化率最高。
(2)硫酸铈铵用量对接枝率影响最大,接枝温度次之,再次为淀粉用量,接枝时间影响最小;当硫酸铈铵用量为0.02 g、接枝温度为65 ℃、淀粉用量为10.50 g、接枝时间为2.50 h时,接枝率最高。
(3)接枝时间对接枝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硫酸铈铵用量和接枝温度,淀粉用量影响最小;当接枝时间为3.00 h、硫酸铈铵用量为0.04 g、接枝温度为35 ℃、淀粉用量为3.50 g时,接枝效率最高。
总之,不同因素对丙烯酰胺单体转化率、接枝率、接枝效率的影响不同,这是因为淀粉与丙烯酰胺在引发剂作用下发生聚合反应时,淀粉用量越大,反应时间越长,反应物转化率越高;但丙烯酰胺单体发生转化反应时,不一定发生接枝反应。观察各组试验结果可以发现,第9组试验的丙烯酰胺单体转化率最大,但接枝率仅为60.00%;而丙烯酰胺单体转化率最小的第8组的接枝率最高,该组试验条件最接近最佳条件。
淀粉和改性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淀粉与改性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图骨架较相似,3 400 cm-1处的对称振动吸收表示存在羟基,2 920、2 870 cm-1附近的吸收表示存在亚甲基,这说明聚合物保留了淀粉的母体构架。由于丙烯酰胺接枝到了淀粉大分子上,改性聚合物在1 710 cm-1附近存在一个吸收峰,这说明酰胺基团中含有羰基[13];2、4、7号聚合物在1 710 cm-1附近的吸收峰较弱,这是因为三组聚合物的接枝率较低,分别为26.29%、20.39%、36.66%。
图1 淀粉和改性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试验煤泥水来自汪家寨洗煤厂,其中固体悬浮物浓度为0.186 4 g/L,浊度为350 NTU,等电点为1.65,<0.074 mm粒级含量为51.83%。根据试验需要,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淀粉和九种改性聚合物,并配制成浓度为0.9 g/L的溶液,再量取10组9 mL的煤泥水,进行煤泥水沉降试验。测定不同时刻的上清液浊度,并以沉降时间和浊度分别为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绘制曲线,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
(1)淀粉对煤泥水沉降效果影响较差,沉降3 h左右,上清液浊度仍为初始浊度的50%左右。改性淀粉对煤泥水沉降效果影响较大,其中添加1、3、8、9号改性淀粉的初始沉降速度较快,上清液浊度为初始浊度50%的用时分别为7.50、29.20、7.50、28.30 min;而添加2、4号改性淀粉的煤泥水沉降效果较差,达到相同沉降效果的用时分别为85、107 min。
(2)与改性淀粉相比,在药剂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添加常用PAM的煤泥水沉降时间较短,仅需1.50 min上清液浊度即为原来的50%。但改性淀粉所需的丙烯酰胺量很少,且主要原料为廉价的淀粉;此外,在增加改性淀粉用量的条件下,煤泥水沉降效果也会改善。
(3)在煤泥水实际处理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使煤泥水澄清,确保上清液质量满足循环水要求。以上清液浊度降为原来的10%所需时间为衡量标准,添加1-9组改性淀粉的煤泥水沉降时间分别为:70.30、188.10、58.20、188.00、110.20、78.10、163.80、50.80、59.80 min,故添加第八组改性淀粉的煤泥水沉降时间最短。
图2 添加不同絮凝剂的煤泥水絮凝沉降曲线
(1)接枝时间对淀粉接枝效率影响最大,硫酸铈铵用量和接枝温度次之,淀粉用量影响最小;当接枝时间为2.50 h、硫酸铈铵用量为0.02 g、接枝温度为65 ℃、淀粉质量为10.50 g时,接枝效率最高。
(2)淀粉与改性淀粉的红外光谱图的大分子骨架相似,均能检测到羟基和亚甲基,而改性淀粉在1 710 cm-1附近存在酰胺的羰基特征吸收峰,说明其发生了接枝反应;对于接枝率低的改性淀粉,该特征吸收峰不明显。
(3)与未添加药剂的煤泥水相比,添加改性淀粉的煤泥水沉降效果明显改善,其中添加第八组改性淀粉的上清液浊度可在50.80 min内降为原来的10%,说明添加此类改性淀粉可有效缩短煤泥水沉降时间。
[1] GUI Xia-hui, CAO Yi-jun, LIU Jiong-tian, et al. The Effect of Power Input on the Fine Coal Flotation Rate Consta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preparation and utilization, 2015, 35(4):176-188.
[2] 董宪姝,姚素玲,刘爱荣,等.电化学处理煤泥水沉降特性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5):753-757.
[3] LI Lin, LIU Jiong-tian, WANG Li-jun,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elf-absorbing microbubble generator for a cyclonic-static microbubble flotation column[J].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20(1): 88-92.
[4] 聂容春,徐初阳,郭立颖.不同类型聚丙烯酰胺对煤泥水的絮凝作用[J].煤炭科学技学术,2000,33(2):62-64.
[5] 韩昌福,李大平,王晓梅.聚丙烯酰胺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5):648-650.
[6] 陈 渊,黄祖强,谢祖芳,等.机械活化玉米淀粉的微生物降解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93-298.
[7] 吴 桐,张 博,严 茜,等.淀粉类絮凝剂的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技术,2010,18(5):54-60.
[8] 李树君,谢 安,林亚玲.高取代度阳离子变性淀粉絮凝剂制备与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11,42(2):134-137.
[9] SHOGREN R L. Flocculation of kaolin by waxy maize starch phosphates[J]. Carbohydrate polymers,2009,76(4):639-644.
[10] JIANG Xue,QI Yuan-jing,WANG Shu-gen,et al. New amphoteric flocculant containing beta-cyclodextrin, synthesis, charaterization and decolorization propertie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0,173:298-304.
[11] 赵建兵,王世兵.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合成及影响因素[J]. 安徽化工,2015,41(2):28-30.
[12] 降林华.玉米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工艺及应用[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06.
[13] 石开仪.白腐真菌Hypocrea lixii AH对抚顺长焰煤及其模型化合物生物液化机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