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国栋,黄付帅,张天宇,陈子豪,罗 卫(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苏 徐州 221116)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之主体因素研究综述
●倪国栋,黄付帅,张天宇,陈子豪,罗卫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知识共享;共享主体;特有因素;共性因素;关联因素
[摘要]主体影响因素是影响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果的直接因素。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的特有因素、共性因素以及关联因素三个层面,对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构建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概念模型,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效果决定着组织总体的知识管理成效,最终会对组织绩效和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知识共享理论近年来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其中,包括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1,2]知识共享主体包括知识拥有者与知识接收者两种角色,知识共享过程就是知识拥有者与知识接收者之间进行知识转移与吸收的互动过程。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主要指源于知识共享过程中由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本身特性导致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的各类因素。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主体影响因素是影响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果的直接因素,而客体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一般通过主体影响因素对知识共享效果产生间接影响。因此,为了促进知识共享效果,研究梳理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进而采取应对措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关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的特有因素、共性因素以及关联因素三个层面,对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1知识拥有者的特有因素
知识拥有者是指知识共享过程中拥有并且传递提供知识的一方,是知识共享行为的主导者,对知识共享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现有研究文献中可以总结出,知识拥有者的特有因素主要包括:共享意愿、共享动机、共享成本和共享能力四个方面。
(1)共享意愿。关涛和胡峰认为,许多人担心别人获得自己的知识后会削弱自己的竞争力,动摇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3]李久平和顾新认为,知识拥有者保护自己核心知识的垄断心理越强,越不利于知识共享的发生。[4]这些研究反映出,知识拥有者都想保存自己在组织中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私有知识,在不具备相应物质激励的情况下,知识拥有者通常不乐意在组织中进行共享,这种心理直接阻碍着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活动。而黄赤和刘普以及史江涛等认为,知识拥有者也可能对自己所拥有知识的完善性与正确性不能达到足够自信,甚至担心会留下“好为人师”的形象,这也会影响到知识共享效果。[5,6]
(2)共享动机。知识共享的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比如,帮助他人时的满足感和知识自我效能感等自我实现需要是内部动机的表现,而渴望得到晋升、报酬和通过互惠给自己带来益处等则是外部动机的表现。[7]张鹏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影响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机主要包括成就动机、利益动机和兴趣动机。其中,成就动机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利益动机。[8]而赵书松提出,知识共享动机包括:个人兴趣、规则服从、关系建构、成就感知、集体情
感与责任五个方面,并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成就感知、关系建构和规则服从动机均以其他动机为中介间接影响知识共享行为,而个人兴趣和集体情感与责任动机对知识共享行为起到直接影响作用。[9]
(3)共享成本。知识拥有者在知识共享初始阶段要花费时间、资源和精力对知识进行编码和表达,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还要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帮助接收者去吸收和运用知识,知识拥有者的这些投入都是知识共享成本的一部分。[10]知识拥有者共享知识的行为会使整个组织受益,但如果知识拥有者认为自己获取知识而付出的成本与共享知识后得到的收益相比明显不匹配时,或者知识拥有者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时,就会感到不公平,进而会对今后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抵触,最终影响知识共享效果。
(4)共享能力。知识的默会性和复杂性使得知识的传递和吸收过程并非易事。因此,知识拥有者的共享能力也是影响共享效果的重要因素。共享能力包括知识的加工、表达能力以及知识传授能力。前者是指能把显性知识系统化、有序化外,还能把隐性知识用文字、图表等各种编码方式和示范演示方式向知识接收者表述出来的能力;后者是指能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用合适的途径和方式传授知识的能力。[11]可见,如果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能力较差,那么,即便其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达到好的知识共享效果。
1.2知识接收者的特有因素
知识接收者是指知识共享过程中接收和应用知识的一方。知识接收者的需求和行为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知识共享活动。同时,知识接收者的态度和结果反馈等因素会对知识拥有者的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知识共享效果。依据接收者的需求来共享知识,对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12]与知识拥有者的特有因素类似,本文从接收意愿、接收动机、接收成本和接收能力四个方面对知识接收者的特有因素进行综述。
(1)接收意愿。知识接收者的接收意愿主要表现为主动向知识拥有者表达自己需要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意愿。秦铁辉和程妮认为,知识接收者往往存在一种原创性癖好,常常不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是更倾向于自己去创造知识,这样更有原创性和成就感,使他们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崇拜,这样一种心态阻碍了知识共享活动。[13]另外,知识接收者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感知,陈诚等将其归结为直接影响接收者参与程度的意愿因素,一方面,知识接收者在表达自己的知识需求意愿时可能会担心暴露自己在文化、认知方面的缺点和错误;另一方面,知识接收者在应用新掌握的知识时,会担心导致承担任务失败的风险,这会降低其应用新知识的意愿。[12]因此,知识接收者的接收意愿是成功开展知识共享活动的一个先决条件。
(2)接收动机。接收动机体现在知识接收者接收知识的初衷上面,主要是指知识接收者表达知识需求且愿意和维持知识共享过程进而内化共享知识的目的和态度。比如,一些人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基于组织责任和事业成就感而主动提出知识需求,一些人是为了获得更多报酬或职位晋升而主动攫取知识,还有的人是为了应付差事而被迫接收相应的知识。但许多情况下接收者往往在心理上并不希望让别人显得比自己更有能力和学问,从而不会主动表达出知识需求。因此,接收动机是影响知识共享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接收动机越强,知识共享效率就会越高。[7]
(3)接收成本。知识接收者在接收知识过程中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接收成本主要是指知识接收者为寻求、判断和吸收知识所付出的努力。马骏等认为,知识接收者的接收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当知识接收者向他人提出自己在某方面的知识需求时,会暴露自己在此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以损害“面子”为代价;②在知识接收者获得转移的知识之后,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判断所获取知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③知识接收者从其他人身上获得知识后,会产生“欠人情”的想法,需要在将来通过其他途径来偿还“人情”。[14]于玲玲等认为,由于知识接收者存在对折损“面子”、害怕“欠人情”、花大力气吸收知识等接收成本的顾虑心理,会阻碍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10]黄彦婷等也指出,众多中国人本身存在的“好面子”的心理会阻碍知识共享,而“挣面子”的心理会促进知识共享,面子需求的情境不一样,共享的表现机理也不尽相同。[15]
(4)接收能力。在共享过程中对知识接收者的接收能力同样也有一定的要求,马骏等认为,知识接收者需要具有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的吸收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所获得知识保持记忆和掌握的保持能力。[14]陈诚等则提出,质询和追问的沟通能力、知识吸收能力以及将所得知识通过实际应用转化为生产力的应用能力都是知识接收能力的范畴。[12]知识接收能力与知识共享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同等
重要的。因此,知识接收者的接收能力在知识共享环节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知识接收者和拥有者的共性因素是指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两类主体共同存在且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果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
2.1性格特质
员工的性格特质对知识共享会有调节效应,沈其泰等的研究表明,高敬业性或外向性特质会对知识共享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16]孙青松和程和侠认为,员工的敬业心与员工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投入和创造性直接相关。[17]有敬业心和责任心的人往往倾向于向组织贡献更大的力量,敬业心强的知识拥有者会具有更强的知识共享意愿,而责任心强的知识接收者则会具有更强的知识接收意愿和正当的接收动机。因此,知识共享主体所具有的性格特质会对两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2.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的信念,它体现了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在知识共享方面,周密等指出,知识自我效能是指对于个体能够为他人提供有利用价值的知识的自信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知识自我效能和知识贡献显著正相关的结论。[18]张爽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9]另外,史江涛研究认为,自我效能会影响员工主观规范,对员工工作产生激励作用,进而对其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产生正向影响。[20]自我效能反映出知识共享主体的一种自信程度,高自我效能在一定程度可以降低知识共享和接收的成本,尤其可以减少一些心理上的顾虑和障碍。
2.3公平偏好
公平偏好是指为了满足自身对公平的向往,在某种条件下个人会牺牲自身的部分利益的倾向,公平偏好一般包括自豪偏好、同情偏好和嫉妒偏好。李训指出,组织行为学和行为经济学均表明,人的公平偏好是普遍、客观存在的,并且人的公平偏好会通过影响人的行为,进而对诸多社会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21]胡新平等研究发现,公平偏好可以促使具有自豪偏好的员工为本职工作付出更多的努力,但降低了知识共享努力水平,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情况下,公平偏好能够促使具有同情偏好的员工为知识共享付出更多的努力。[22]
2.4选择性感知
李文举和沈治宏指出,知识拥有者一般会选择性地共享知识,而不会毫无保留地全部贡献出来,知识接收者往往也只注重自己现在所需要的知识,进而选择性地接收知识。此外,还存在选择性的曲解,即人们按已有的想法来解释信息的倾向。[23]可见,选择性感知的存在会影响知识共享主体间的共享效果,能够导致共享不彻底的情况发生。
知识接收者和拥有者的关联因素是指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两类主体之间互相关联且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果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
3.1知识距离
知识距离是指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所具备知识的相似程度。共享主体间所拥有知识的相似程度越大,知识距离就越小;反之,知识距离就越大。马骏等从教育水平、部门差距和知识重叠性三个纬度来测量知识距离。[14]汪永星等研究发现,知识距离较大会使知识拥有者不了解对方的学习需求和障碍,导致接受者学习步骤变多,形成共享阻碍。[24]于玲玲等通过实证研究也得出了随着知识转移双方知识距离的增加,知识转移难度也会增加的结论。[10]与此结论类似,杨斌和范坤认为,知识接收者存在对知识的需求,而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却不一定能完全满足知识接收者的需求,这样一种知识上的不匹配往往会产生知识共享的障碍。[25]此外,卢小宾和王克平把组织成员的知识经验积累也作为影响知识共享的主体因素之一,并认为随着知识积累越多,知识共享的难度就越小。[26]以上研究表明,共享主体之间的知识距离是一项影响实际知识共享效果的重要因素。
3.2信任度
信任是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基础,其有助于提高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是促进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率的重要条件。[27]信任可分为相信对方能完成既定目标的能力信任和相信对方是善意的、有责任心的以及正直可靠的善意信任。范道津等认为,在信任基础上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是知识共享的基础。[28]汪永星和赵西萍等研究指出,增加共享主体间的信任度可以减少知识共享的风险代价并提高预期收益,从而促进知识共享效果。[24]因此,知识共享主体间的信任度对知识共享活动的开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
3.3关系质量
关系质量是指知识共享主体双方的情感交融、亲
近、友好程度以及共同理解程度,其会直接作用于知识共享的过程和效果。[29]知识共享主体之间的关系越亲密,互动的频率与强度就越多,从而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就越强。[2]邱均平等也指出,从组织角度出发,成员间的凝聚力越强对知识共享也会产生越好的效果。[27]因此,在组织内部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构建组织成员间良好的关系质量,能够对于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成效起到积极作用。
3.4差异性
姜莎莎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经验、精力会影响知识共享双方的心理距离和知识背景,而相同的习惯、认知环境、思维方式以及相似的文化理念、个人经历等都可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减少知识沟通中的障碍,从而间接影响知识共享效果。[30]李文举和沈治宏也提出,思维方式对于沟通的影响会比较显著,思维方式差异过大会在交流和理解中造成很大阻碍。[23]刘望研究发现,年龄在30到35岁的成员更趋向于参与共享,管理类员工比非管理类员工共享积极性更高,学历越高的人之间也具备更高的共享效率。[31]而共享主体间如果在职位上存在较大差距也会对共享效果产生影响,比如,向比自己职位高的人寻求帮助,不会存在因对方职位高而造成的顾虑,而且对方也会比较热情地帮助自己,而向比自己职位低的人求助,则会造成结果相反的种种障碍。[14]这说明,知识拥有者与知识接收者各方面的差异性越少越有利于提高两者之间的知识共享效率。
通过以上对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综述,本文构建出组织内部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如图所示。
图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概念模型
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成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在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在诸多知识共享影响因素中,主体因素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果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知识共享主体因素进行重点分析,以寻求提高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效率的应对措施。在目前有关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中,对主体因素的研究相对较为单一,有关各类主体因素之间的系统关联性的研究偏少,对知识拥有者和知识接收者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析得还不够细致具体。另外,有必要对不同组织类型的知识共享主体影响因素进行专门研究。
[参考文献]
[1]汪克夷,等.项目团队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一个基于建筑行业的实证[J].情报杂志,2008(2):79-83.
[2]刘锟发,李菁楠.国内外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2010(8):8-12,91.
[3]关涛,胡峰.知识共享行为与后并购整合的失败——基于知识储藏与拒绝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0):80-83.
[4]李久平,顾新.知识联盟组织之间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7(7):91-93.
[5]黄赤,刘普.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障碍及解决方法[J].经济管理,2009(8):89-95.
[6]史江涛.沟通对知识共享的促进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1):132-136.
[7]王娟.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7):993-998.
[8]张鹏,等.基于组织行为理论的企业员工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1):166-172.
[9]赵书松.中国文化背景下员工知识共享的动机模型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5):26-37.
[10]于玲玲,等.知识转移中知识特性与联系强度的联合调节效应研究——基于成本视角的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0(33):49-57.
[11]朱红涛.知识发送者因素对知识交流效率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6):9-14.
[12]陈诚,等.组织内员工知识共享过程研究:知识接收者视角[J].图书情报工作,2006,54 (4):105-107.
nar/pdfs/01573625.pdf.
[13]秦铁辉,程妮.试论影响组织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原因[J].图书情报知识,2006(114):105-106.
[14]马骏,等.基于知识转移情境的知识转移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102-107.
[15]黄彦婷,等.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知识共享意愿产生模型[J].情报杂志,2013,32(6):141-145.
[16]沈其泰,等.团队共享心智模式与知识分享行为[J].管理学报,2004,21(5):553-570.
[17]孙青松,程和侠.基于模糊评价法的企业知识共享水平评价[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34(4):89-91.
[18]周密,等.组织内成员间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10):1545-1552.
[19]张爽,等.知识共享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502-506.
[20]史江涛.组织内知识共享:概念、测量与整合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1(8):121-125.
[21]李训.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知识型团队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 (7):182-186.
[22]胡新平,等.基于公平偏好的研发团队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3(10):82-87.
[23]李文举,沈治宏.知识共享中的沟通障碍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8(11):74-77.
[24]汪永星,等.人际信任、知识特性在知识转移作用机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2,26(9):24-29.
[25]杨斌,范坤.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与障碍因素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6):27-29.
[26]卢小宾,王克平.隐性知识共享的制约因素与实现对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3):6-9.
[27]邱均平,等.社会网络视角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 (10):25-29.
[28]范道津,等.基于信任的建筑业CP链知识共享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30.
[29]郝文杰,鞠晓峰.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8(377):122-125.
[30]姜莎莎.企业内部知识交流网络研究[D].山东:山东理工大学,2009.
[31]刘望.团队的知识共享效率研究——基于营销策划团队的调研数据[J].湘潭大学学报,2010,34 (9):32-36.
[收稿日期]2014-09-15 [责任编辑]王岗
[作者简介]倪国栋(1980-),男,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副所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管理;黄付帅(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管理;张天宇(1993-),男,本科生;陈子豪(1993-),男,本科生;罗卫(1993-),男,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W22);2013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工程管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5-0021-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