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艺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2016-01-19 02:52杭州图书馆杭州3100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5期

●陈 斌(杭州图书馆,杭州 310016)

跨媒体艺术下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陈斌(杭州图书馆,杭州310016)

[关键词]图书馆技术转型;跨媒体艺术;数字变革;后现代服务创新

[摘要]以跨媒体艺术为技术手段,读者利益为根本动力,使广大用户能更好地了解和贴近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享受以人为本的超体验式服务,是图书馆扮演好时代角色的关键所在。

图书馆实现其生存价值,用户的参与是根本动力因素。由于用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社会信息环境发展程度的影响,以跨媒体艺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主要资本输出过程在虚拟的数字化和服务运行范畴内确立。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空间技艺及效能

为用户终端访问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技术先行是关键。跨媒体艺术和空间数字的应用,巩固了图书馆当代信息服务的本体地位。

1.1跨媒体艺术使图书馆本体形态从复合型走向临境

数字模拟感官的综合多维信息处理技术是跨媒体艺术(SIMA)之一。由计算机对多媒体结构化数据进行解析、组合、类储存等,展开数据推理和反馈,实现用户接口的匹配。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时,纸本文献与数字文献并存的平衡点似乎更倚重于数字型。究其原因,是用户的信息需求情境导致图书馆的概念模式发生了变化。图书馆上百年的国民知识教育传播,图书是看家的工具。近年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其文献馆藏量平均达到2万册,但以全球每5人中有1人是图书馆的注册用户的比例来看,显然实体图书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内借还的人流量也不能确切地作为一项用户服务的完成项。许多读者因找不到自己的心理位置,从满怀心情“到图书馆去”变成了只是“路过”图书馆而已。

数字图书馆的高度虚拟性,使用户需求与服务主客体之间也呈现无时无刻的信息渗透,即泛在化服务的主体结构。通俗讲,泛在就是“快、狠、准”。图书馆资源建设体现了图书馆本体战略的目标,牵涉到文献采编、信息制作、外借、专题、古籍、资产管理、财务、文献出版等较多重要运营部门的通力合作。资源组配和制度保障之间难以调和,往往在用户—馆员—内容—机制“四位一体”的生态性本体特征定位关系中形成较为复杂的矛盾。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服务范围从文献服务扩大到知识—社会服务。服务场所也从馆舍内部延伸到馆外空间,包括第五文化空间和第三课堂。同样,图书馆的内核驱动

必定需通过优化调整,使一种以用户需求变化而变化为主的工作机制,达到图书馆本体形态的生存模式。

目前,复合型图书馆已经启程。待到用户虚拟现实体验的应用成熟,复合会过渡到泛在,然后不期然地走向临境。这是技术的助推力在用户存取知识环境下本身功能维度所决定的。跨媒体艺术有效解决了这一严峻的尴尬境地。跨媒体艺术以传统文献资源为蓝本基础,依据人的感官生理特性为处理信息的认知范畴,实现跨库跨媒质的信息制作。其中,融合和聚焦是跨媒体艺术的中心思想,语义描述是关键技术。

例如相似度传递的共生关系算法,在视听载体的不同值域经变换后分布在子空间内,通过共生矩阵双向传递。以余弦作度量标准,得相关性图像L、音频M矩阵和媒质C,对矩阵C进行归一化:C34=C34/,以C为通道,在L和M之间传递相似度,并在每一轮迭代后归一化,L和M相互修正,得L* 和M*: L*=αL+(1-α)γC M*C’,M*=βM+(1-β)γCL*C’{0<α,β,γ<1}。最终达到稳定状态。

融合艺术可缩小语义鸿沟,大大提高用户信息检索利用效率。聚焦则映射语义相似度的匹配,在低层层次模型中试验。跨媒体艺术有效针对横向信息源节点没有深度的“信息贫乏”的疲软层,用户接口与分布异构匹配过程的适时性、精准性尤为重要。以理解用户需求为起点,“资源到人,服务到人”,把“复合图书馆”作为图书馆跨越发展的过渡,溶解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身份界阈,形成一种耦合增值的特殊关系。

用户的使用资源就是图书馆的隐性信息资源,跨媒体艺术中的开发服务能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泛在环境假设下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预测的特点,用户可以即时即点(momentintime)通过设备途径无缝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1]而要真正发现用户,实现数字内容的泛在存取(Ubiquitous open access),跨媒体艺术为我们起到了巨大的启迪作用。

1.2跨媒体艺术处理能力影响图书馆业务体系评价

多元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信息资源管理艺术和信息资源制作技术的综合能力。图书馆存在大量业务相关和对外信息资源,这些数据和资源在利用和决策方面相对独立,易形成“信息孤岛”。且信息平面化(Information-complanation),异构分散现象突出,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化,更谈不上“有效”。以往图书馆只顾及读者借了几本书、没还几本书、书破了怎么办等,在鸡毛蒜皮的事上斤斤计较,放着一大堆用户文献使用数据、读者入馆学习SPSS统计报表、咨询服务单等关乎图书馆生存资本的大事不管。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数据分析远远不够信息传递承载量,图书工作最终指向文献资源的微观信息运作体系。从信息搜集、文献整理到典藏流通、用户使用,信息制作贯穿其中,是整体的、密不可分的。并且信息制作要具备多元的信息处理能力,用户服务质量才能形成相当高度的一个平台。只有图书馆总体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才能提高业界竞争力。

多元信息处理能力也是一种服务能力。多元信息处理是跨媒体艺术的应用实践,包含信息检索建模、信号处理提取变换技术、跨媒体语义描述和聚类等。数字化的图书馆服务环境不仅在用户信息使用和反馈中凸显责任数据,也使图书馆存在危机评价。厘清图书馆体系变革的内外环境因素,多角度分析和揭示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所面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社会担当,以创新型资源建设和服务机制建立起图书馆转型的战略目标,接受标准化的考验。

2 馆员服务和文献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利用跨媒体艺术的知识应用技术,建立面向用户环境的知识管理和政策,由被动提供服务化为主动出击,与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2.1以用户为中心的跨媒体空间知识服务

做好图书馆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生存之本。现今稍具规模的图书馆已开始部署从单一的文献管理服务转变到知识管理和服务的跨越式战略目标,图书馆馆员坐等经营(Wait for business)的长日班制的工作作息习惯将一去不复返。面对全球化人才和岗位竞争的诸多压力,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半径面增大,用户群体也不是曾经是自娱自乐的“普通”公民。当服务目标源的改变冲击图书馆门户时,就需要在以用户为中心的基本信息服务决策上完善服务机制,用一种精准、协同、支持的服务新模式去破解服务质量失衡性,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找到并形成解决用户知识能力问题的“精准”信息组织。在分布动态的集成环境下,信息组织以统一的元数据模型获得支撑。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描述和计算,在多个异构资源中获得相关联的语义聚焦(扩展),映射出围绕用户难以准确关注的信息焦点,接近用户的信息捕获层次。因此,跨媒体艺术优化了数据处理的语义特征提取交叉关系(相似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找什么(what)信息,解除了用户怎样(how)找信息的困惑。

其次,面向解决办法的知识服务的“协同”是馆

员与用户之间的综合服务。信息的泛在,用户对信息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价值有深度的知识是互联网单片UKL链接无法提供的。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是海量、分散的信息经过制作后的综合性文献信息增值服务,用户得到的是有针对性的深层次内容。馆员精准的专业服务是一种真正强调以用户需求为引导的服务。在传统的咨询服务基础上,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智能服务需要用户对媒体适应环境作方案评估,确保有支持终端的信息源接口,以读者信息需求为核心进行即时信息资源排列组合和优化检索的功能。用户在图书馆熟悉跨媒体的概念,理解和使用独特价值的跨媒体信息技术产品,掌握跨媒体读数能力(Computing ability),充分享受媒体资源的深度挖掘。协同是双向共赢的概念,馆员对用户在使用跨媒体技术输出时遇到的任何问题给予即时指导。因此,协同服务是全覆盖和嵌入式的知识服务。

最后,跨媒体空间支持,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管理服务。馆员对信息资源传播应用所需设备、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成反映时代的特征,知识组织管理侧重知识来源和传播链上渠道的再认识。即时常新(Instant-new)的服务战略支持图书馆参与竞争的实力,支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支持信息资本的平衡性。把服务流(flowof services)串联起来,扩大信息基础的稳定性。例如,美国数字人文科学:山谷的阴影—数字化项目(Valley ofthe Shadow Project),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指导下,由弗吉尼亚大学制作。此项目在灵活使用数据方面处理得非常得体,采用最先进的互动式使用数据(interactive),尤其是学科的转向(Change of focus)和行业的需要(market demand),对数字人文科学交叉学科的发展起到显见的社会作用。

2.2跨媒体艺术与第五文化空间的并行关系

图书馆着眼于文献资源的占有量和检索频率,重视满足用户服务的发展需要,通过技术的泛在把用户嵌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用户信息需求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化信息需求方向发展。用户希望能一次性地获取所研究领域内有关某一主题的目录、全文、图像、音频等全面系统的信息。以便于对这些信息加以集中组织、筛选和利用,并形成对用户的研究有帮助或者能够为用户带来新思维、新创意的集成化的知识。[1]2006年,《陈斌美术选拔课》在杭州开讲,听课人数超过3000人。该讲座把跨媒体艺术方法和文化空间的临境理念结合起来,实际解决了1200余人的艺术准入问题和困惑,高标准受益者70人,改善家庭生活105户。

发挥个体知识创新与整体知识结构的延伸和拓展,图书馆具有主要职能。在知识面前,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体现了读者普遍均等的权利。图书馆因用户而存在,图书馆的未来在基层。

第五文化空间是技术干预和艺术理解服务下的临境空间。用户型虚拟集群关注普遍共享,贯通性是用户单元灵活设置的特点。如,以知识性、动态性和共享性相结合的杭州三墩地区村社现场非物质文化讨论,完成数位布点和模拟数据的信息采集,为用户打开了国际视野,实现了村、户、区分布信息探索。

图 第五文化空间用户型虚拟集群模型

知识服务依托跨媒体艺术作动态结构分布优化。由图所示,“双线性结构”共同演进群落化的空间方向,跨媒体艺术对人本位的融合与发展推动了图书馆的变革,逐步解构了传统文化空间的主体边界,形成了交互复杂作用下的全民现象(City-in-home phenomenon)。

3 结语和展望

总之,完善以用户为中心、创新为驱动、社会为舞台的开放现实平台,打造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图书馆空间范式;多角度分析和揭示图书馆所面临的文化服务建设的境遇,能够进一步推动图书馆服务新模式的嬗变。

[参考文献]

[1]杨灵芝.泛在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3):347-351.

[收稿日期]2014-09-25 [责任编辑]王岗

[作者简介]陈斌(1981-),男,硕士,三坉文化办公室主任,杭州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与图像学。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5-0016-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