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琦(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哈尔滨 150080)
我国“社会阅读”的缘起及其研究述评
●王瑛琦(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哈尔滨150080)
[关键词]社会阅读研究;知识图谱;图书馆 此外,也有学者在标引中使用“公民阅读”、“民众阅读”、“公众阅读”等词,由于被标引论文数量只有零星几篇,笔者遂不对其一一介绍。 2.1.2的规范化处理 直观表达文献主题是的重要作用之一,但由于目前学术论文作者标引 表的规范化处理释例及流程标引类型原文 2.1.3统计 将规范化处理后的利用UEStudio13.10转换为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软件SATI可识别的格式,利用SATI进行关键词抽取及统计。社会阅读年度发文量、关键词及词频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社会阅读年度发文量、及词频分布 依据文献计量学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理论,结合上述数据处理程序对统计结果中的予以排序,确定高频 图2为1990-1999年我国社会阅读研究领域的共现知识图谱。由于本阶段的 笔者利用Ucinet 6对2000-2005年度社会阅读研究领域出现的全部66个(词频为74次)生成了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2006~2009年社会阅读研究的有303个,共出现842次。词频2次(含)以上的87个 2006~2009年社会阅读的研究无论在数量还是内容上都有了质的变化,正逐步走向成熟。其主要的变化表现如下。(1)形成网状的研究结构。社会阅读研究成果在本阶段爆发式增长,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从数量上看,社会阅读研究基本已经完成了量的原始积累,仅关键词的次数就已是过去15年的3倍。从知识图谱的结构上看,此时的关键词之间几乎都出现了共现,这表明社会阅读研究告别了各自为营的结构状态,真正进入了各方向、领域、国别间相互融合与合作的网状研究结构。(2)最终确立了以图书馆为主要K核的研究重心。这一阶段,社会阅读研究在出版界的重点领域开始式微,图书馆成为最大的K核中心。图书馆界此时的研究特点为:①由图书馆简单的阅读指导功能转变为对图书馆社会责任的强调。邱冠华在2006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分会中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文化的传承与知识的积累,从社会单个细胞——人的角度,即为阅读。”[12]②农民、少数民族、少儿读者等弱势群体成为新生的研究对象,同时,图书馆界更重视对其中存在的公民权利、信息公平等问题的探讨。③注重不同国家背景之间的交流。例如,蔡兴彤、李蕊平比较了我国与德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的国民阅读状况差异;[13]乔菊英将研究重点放在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14]李斌通过对图书馆、民众藏书等的考察,着重分析了阅读在英国积极的社会影响,[15]等等。 笔者利用CitespaceⅢ的聚类算法,逐年抽取排名占前20%的生成高频 [9]马建平,李伏秀.浅析文献叙词与的标引方法[J].情报探索,2010(11):36-38. 的主观随意性过大,导致一些文献 标引释例数据清洗流程标引无意义“开展”、“推动”、“启动”、“分析”、“研究”、“意义”、“重要组成部分”等删除标引不规范或不完全1援“阅读中”、“推广”、“好书”等圆援“社会;阅读”等1.修改为“阅读”“阅读推广”、“优秀读物”等2.标引为“社会阅读”相同含义的多样化标引1援“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圆援“移动阅读”、“手机阅读”、“数字化阅读”、“网络阅读”1援合并为“图书馆”2.合并为“数字阅读” ,利用Ucinet 6构建高频 词频总数较低( 出现了626次,占全部词频总数的73.35%。以这些词为基础进行研究,可以反映本阶段社会阅读研究的重点情况(见图4)。 聚类,共得到我国社会阅读研究的10个聚类,且我国社会阅读研究的热点领域集中在图书馆界。这10个聚类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全民阅读研究的热门主题,分别为:①新媒体时代的大众阅读与公共图书馆对策;②阅读学研究委员会;③学生阅读;④阅读社会构建中高校图书馆的使命与对策研究;⑤阅读活动;⑥公共图书馆;⑦网络书评;⑧高校图书馆;⑨传统阅读;⑩阅读方式。 标引不规范,标引效果较差。[9]为获取更能揭示文献主题的 共词矩阵,再以NetDraw绘制出我国社会阅读研究各阶段的知识图谱。其中,知识图谱中各结点的大小以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表示(中介中心性越大,说明其控制其他词的权力越大);各结点的形状进行K核(K-core)分析(关键词的K核越大,表明其越处于研究领域的中心);各结点连接线的粗细表示词频的共现次数(连线越粗,表明词间合作频次越多)。 数为35个,词频为36次),无法界定高频 ,对检索文献中的 ,因此,笔者绘制出本阶段社会阅读研究领域全部 项进行了规范化处理,见表。 的知识图谱。
[摘要]阅读的社会化进程在文献的产生和流通、家庭阅读秩序的建立以及社会阅读活动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持续、递进式地发展,但进入20世纪后开始式微,引发“阅读危机”。从关键词词频统计结果分布及共词知识图谱可知,我国学者对社会阅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爆发和成熟四个阶段。随着社会阅读研究重心的漂移,图书馆成为其核心研究领域的趋势逐步加强。这不仅缘于图书馆与阅读的天然关系,更在于图书馆及图书馆人在社会阅读变迁史上的重要作用。
1.1社会阅读的缘起
曼古埃尔曾在《阅读史》中感叹:阅读,几乎如呼吸一般,是我们的基本功能。[1]毋庸置疑,阅读对人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价值大致可以分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两个层面。首先,阅读是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相互影响的过程,王余光称之为人类认知与创造自我的过程。[2]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将其作为引导自身灵魂的方式之一,如北宋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义理不交于胸,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其次,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社会阅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必然从一种孤立的、单纯的个体行为演化成复杂的社会交流活动,这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将足以影响整个社会。”[3]
“社会阅读”是阅读从私人属性向群体属性过渡的结果。从文献的社会史角度考察,阅读的社会化进程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文献的产生。从公元前3000多年前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到现代文字的发展,奠定了人类书面记录与交流的基础。在我国,老子与孔子开始著书立说,同时期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也将个人的思想与经验抽象为文献典籍,促进了大量文献的形成。
第二,文献的流通。文化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常常互为表里。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以廉价、高效与文本统一的优势,让更多文献得以在社会底层流通。纸张在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到12世纪末,印本在大宋帝国已经极易获取。[4]1450~1455年间,谷登堡印制出第一本《圣经》,之后印刷机遍布全欧洲。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手抄本对文献副本量的限制,为社会阅读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家庭阅读秩序的建立。家庭阅读是阅读的群体属性发展的初级阶段。“耕读传家”的古训是古人对“耕”之物质生活与“读”之精神生活高度统一的追求。朱熹在《家礼》中规定:“男子六岁始习书字、八岁诵尚书、九岁诵春秋诸史……博观全书,凡读书必择其精要而读之……”[5]家规家训中对家庭阅读的严格要求可视为我国古代阅读秩序的雏形。同时,家庭阅读的发展也使得私人藏书成为我国古代四大藏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社会阅读活动的发展。在学统于官的传统
被打破后,阅读风气逐渐在庶民中兴起。与此同时,社会变革的加剧使文化与政治的联系愈加紧密,社会阅读活动得到了迅速发展。梁启超强调:“国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6]书目推荐就是开展较早的社会阅读活动,如张之洞的《书目问答》、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等,都在当时引领了社会阅读的发展方向。
然而,我国阅读的社会化进程在进入20世纪后开始出现衰落。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文明正经历着经济至上、工具理性等思想催生的“读书无用”观念的萌发;另一方面,阅读方式、特点、文本形式等阅读环境的变迁也加速了社会阅读的衰落,学者们将这一现象称为“阅读危机”。对此,有关社会阅读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
1.2社会阅读研究的涌现
从CNKI(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可知,学术界最早关注阅读的社会问题的学者是黄晓新,其在1989年相继发表了两篇专门论述阅读社会化主题的文章。[7,8]此时,“社会阅读”虽并非是具有独立概念的关键词,但其在1990年正式进入研究领域。此后,社会阅读研究领域的关键词相继涌现,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社会阅读”与“阅读社会”。1990年,周金林发表题为“图书馆应强化社会阅读指导功能”一文,首次在论文题目中出现“社会阅读”一词。然而,此后“社会阅读”一词并未受到学者的青睐,直到2006年,王子舟、马艳霞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发表“民间读书社的兴衰与新生”一文,才正式将“社会阅读”一词列为关键词。
随着社会阅读研究的兴起和国家构建阅读社会政策的导向,有学者开始关注构建阅读社会的研究。我国最早以“阅读社会”作为篇名的文章是刁桐洲1999年发表“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一文。同年,汤旭岩在《图书情报论坛》发表文章,始将“阅读社会”列入关键词。
其二,“大众阅读”。1998年,朱晶发表“大众阅读,可以杂一点、宽一点”一文,开启“大众阅读”一词作为学术论文关键词的先河。
其三,“全民阅读”。2003年,《石油政工研究》刊发谢湘、徐虹的文章,将全民阅读引入学术研究领域。在随后的2005年,宋林鹰发表“公共图书馆在推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一文,首次将“全民阅读”列为关键词。
其四,“国民阅读”。1999年,“全国国民阅读倾向抽样调查”启动,学者开始关注抽样调查结果,并据此发表学术论文。
鉴于此,本研究拟将1990年定为我国社会阅读研究的开始,以CNKI作为来源数据库,抽取并整理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借助知识图谱方法来探求我国社会阅读研究的变迁机理。
2.1数据准备基础
2.1.1文献检索
笔者选择CNKI为数据源。为了从宏观上对全民阅读相关文献进行主题分布研究,并确保相关文献的查全率,将检索范围限定为以篇名中含有“社会阅读、阅读社会、全民阅读、大众阅读、国民阅读、公民阅读、民众阅读”等主题词的文献进行模糊检索(检索时间为2014年4月23日),在检索时不作时间节点的限制,共检索到902篇文献。对不相关数据辅以人工剔除,获取了从1990~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784篇,以此作为本文关键词抽取的文献基础。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社会阅读的研究基本符合
指数增长规律,整体呈上升趋势。从20世纪最后十年开始起步,至2005年仍然只有零星的研究文章出现,发展缓慢;2006年后发文量及关键词数量开始激增,至2010年社会阅读研究论文的年发文量超过100篇,同时与发文量呈正相关关系的关键词数量和词频总数也不断攀高,词频总数达到559次。根据发文数量与词频分布情况的特点,我们将本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1990~1999年、2000~2005年、2006~2009年、2010~2014年)进行具体分析。
2.2我国社会阅读研究的阶段性演化研究
2.2.1孤岛式分布——社会阅读研究的起步阶段(1990~1999年)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社会阅读研究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阅读的衰退,引起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加以探讨。通过对词频及文献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本阶段社会阅读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看,社会阅读研究在本阶段较为松散并呈孤岛式分布。由图2可见,自1990年起,社会阅读研究主要集中于4个互不联系的方向,并形成“一个主岛、三个孤岛”的分布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阅读危机同时从社会的不同侧面涌现,作为与阅读有天然联系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学界都刚刚开始从自身领域探求解决策略。同时,也由于处于研究的开端,因此,尚未对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图2 1990-1999年社会阅读研究知识图谱
第二,“阅读危机”是社会阅读研究的诱因。无论是图书馆界、文学界还是社会学界,对社会阅读的研究都始于对阅读危机的关注。例如,韩子勇认为:“社会阅读的瓦解与倾斜,是大众阅读与专业阅读分化的结果。”[10]图书馆界则更关注其对社会阅读方向的引导与控制。对此,王龙强调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优化,并提出九条改进措施。[3]
第三,图书馆的社会阅读指导功能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从上图可以看出,图书馆在社会阅读研究之初就表现活跃,尤其是对社会阅读指导功能的强调。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的研究已经尝试与国外相关内容进行交流。例如,有学者关注俄罗斯的图书馆界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改革后所引发的本国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及大众阅读的变革中的贡献。[11]
2.2.2星座式分布——社会阅读研究的累积阶段(2000~2005年)
2000-2005年间社会阅读研究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原始研究领域形成一定积累,新兴领域不断出现。以图书馆为聚合中心的研究领域逐渐形成,研究方向也更为多元化,包括阅读社会、阅读率、出版界等多个分支,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的研究也初见端倪。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发展,数字阅读成为这一阶段的新兴领域。(2)新闻出版界关于社会阅读的研究在此阶段发
展迅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院)开展的“全国国民阅读倾向抽样调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从笔者检索到的文献也可验证,本阶段的每次调查结果公布后,学术期刊都对调查结果进行大量转载及跟踪报道,有学者根据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抽样调查结果”进行相关的研究,如出版物、国民阅读率、购买倾向、出版社、出版界等的词频较高。
图3 2000-2005年社会阅读研究知识图谱
2.2.3网状分布——社会阅读研究的爆发阶段(2006~2009年)
图4 2006-2009年社会阅读研究知识图谱
2.2.4全网络分布——社会阅读研究的成熟阶段(2010~2014年)
2010年,全民阅读研究的论文首次突破100篇,以后逐年增长,到2013年达到了163篇,标志着学者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图5 2010-2014年全民阅读研究重点内容结构
从图5可以得知,2010-2014年全民阅读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并日趋成熟,呈现出全网络的发展特点。学者对全民阅读研究的重点领域延伸到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关键词如“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新媒体”)等阅读方式、少年儿童(关键词如青少年”)等阅读群体的阅读能力问题研究、经典阅读、浅阅读、阅读危机等主题。“阅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主题被确定下来。作为推广社会阅读主体责任者的“图书馆”的地位更加突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开放问题的争论成为社会阅读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学者不再是笼统地论述图书馆与社会阅读之间的应然关系,而是基于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实然关系作进一步的挖掘,使相关研究延伸到图书馆的阅读推广、读书活动、阅读服务、微书评及读者服务开展等方面,甚至对图书馆员在社会阅读中应发挥的作用也作了确定性的要求。这些趋势表明这一阶段我国社会阅读的研究向多样化、纵深化发展,形成了社会阅读研究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与时俱进的研究特点。
3.1社会阅读主题分布及其研究热点
3.2全民阅读:社会阅读发展的新阶段
图6为笔者利用CitespaceⅢ绘制的社会阅读研究主题随时间轴而产生的重心漂移示意图。可清晰地看到,自2006年开始,我国社会阅读研究的关键词数量激增,新的关键词大量涌现,尤其是在中宣部开展“全民阅读”政策的影响下,全民阅读在社会阅读研究的热点领域中异军突起,成为社会阅读发展的新阶段。梳理其原因,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多种举措,保障公民的阅读权利。从1997年开始,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九部委共同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2004年,“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将每年12月的“全民读书月”活动交由中国图书馆学会负责承办。2006年4月,中宣部等11个部委共同提出倡议,希望借此机会倡导全民阅读,并倡议逐步将4月23日定为一个法定的“读书节”。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倡导全民阅读。这样,全民阅读被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政策的实施,助推“全民阅读”成为热点话题。
图6 社会阅读研究主题重心漂移
第二,业界的努力。新闻出版界和图书馆借助页码 电子书="518" 纸书="31"/>国家政策的东风,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1999年首次开展,到2014年已经发布了11次调查结果。阅读调查报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成果更加科学和丰富,国民阅读调查已成为了解国民阅读状况的平台,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阅读活动的效果,调查的结果为进一步推动社会阅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2005年,为了实施“知识工程”,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全国范围举办大型活动,让公众了解“世界读书日”。之后每年的“世界读书日”,图书馆界都会组织开展全民阅读系列活动。
从文章的数据分析部分可以看出,图书馆始终是社会阅读研究的核心力量,这不仅缘于图书馆与阅读的天然关系,更在于图书馆及图书馆人在社会阅读演化史上的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民众阅读的繁盛时期。此时的图书馆就是教育民众、推广阅读之社会公器。李小缘先生如是说:“今之图书馆,重在普利民众,流通致用……皆所以启民智、伸民权、利民生者也。”[16]因此,图书馆的发展与社会阅读息息相关,社会阅读研究也实然成为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
纵观社会阅读的缘起及其研究变迁,图书馆与社会阅读的融合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社会阅读氛围引领图书馆发展方向。在我国清末民初图书馆应运思想自由、民主之号召而生,阅读指导强调西学东渐、兴民强国;进入20世纪社会阅读逐渐走向消遣化、生活化,图书馆阅读活动也重点推广休闲、娱乐等内容。第二,社会阅读危机引发图书馆危机。阅读危机是开启图书馆社会阅读研究之滥觞,也是引发图书馆事业出现低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图书馆开展大量刺激阅读的活动与研究,从上文中的数据便可窥知一二。“阅读推广”、“阅读活动”、“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指导”等关键词从1990年起一直居于社会阅读研究的高频词前端。第三,社会阅读方式引导图书馆服务模式。信息技术、移动技术对阅读方式的改变是阅读史上最具颠覆性的一次,从静止的阅读到行走的阅读;从深阅读到浅阅读;从系统化到碎片化;从心灵感悟到视觉冲击……每一次改变都引导着图书馆服务从枕经籍书的时代走向多元化、多样化、数字化的移动时代。
古语说追本溯源,阅读研究始终是图书馆的“本”之一,“淬历其本而新之”(梁启超语)才是图书馆对社会阅读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
[2]王余光.关于阅读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1(9):8-11.
[3]王龙.略论社会阅读活动的控制与优化[J].黑龙江图书馆,1991(3):39-41.
[4]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1.
[5]吾妻重二.朱熹《家礼》实证研究[M].吴震,郭海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0.
[6]梁曦.推荐书目的文化特性[D].武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05:9.
[7]黄晓新.强化社会的阅读指导功能[J].中国图书评论,1989(3):134-136.
[8]黄晓新.阅读的社会过程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1989(6):52-53,51.
[10]韩子勇.王朔小说与社会阅读[J].小说评论,1990(2):27-31.
[11]姚育德.俄罗斯知识界与大众阅读现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8(2):58-59.
[12]邱冠华.大众阅读指导与和谐社会[J].图书馆建设,2006(5):10-11.
[13]蔡兴彤,李蕊.当前我国与欧洲主要国家国民阅读状况之比较研究:以中国、德国、俄罗斯为例[J].图书馆情报工作,2009(13):16-19.
[14]乔菊英.近年来中国与相关地区、国家国民阅读状况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29-37.
[15]李斌.18世纪英国民众阅读的兴起[J].历史教学,2004(7):29-33.
[16]李小缘.全国图书馆计划书[J].图书馆学季刊,1927(2):209.
[收稿日期]2014-09-10 [责任编辑]王岗
[作者简介]王瑛琦(1986-),女,硕士,现就职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少数民族阅读困难群体分布状况与图书馆关怀研究”(项目编号:13BTQ021);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齐齐哈尔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QSX2014-34QN)的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5-0026-06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