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芸
作好诗,功在诗外;学好语文,功在课外;教好语文,做好语文课内功的同时,还须做足语文学习课外功。从教三十多年,我一直这么想,这么做。
一 、为什么
语言文字在生活中运用,形成了语文,这是语文的本源。生活多姿多彩,语文亦多姿多态,但就语文基本生态而言,应分为两类。
其一,直接活跃在生活中的语文认知与实践,如各个方面(包括国外的、国内的,正能量的、反思考的)的语言信息传播,各种类型的口头和书面(包括有备的、即兴的)的语文表达运用,各类媒介的纸质文本和电子视屏语文,是为生活语文。生活常新,语文随之常新,学语文、用语文的途径和法式亦随之常新。我国古人倡导游学(在生活的游历中学习),可谓深谙学语文的真谛。
其二,以文本(单体为文,合体为书,包括各类语体、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类文体、各种风格)形式固化下来的语文运用范例,是为文本语文。教材只是文本语文之一,以教科书学习为学校教育(课堂)的中心,教教科书,学教科书,练教科书,是为课堂语文。根据教科书所涉语言、阅读、写作等,提炼出知识点、能力点为考点,组织实施旨在提高语文考能考分的对应性语文,是为考试语文。
诚然,文本语文是生活语文的提升,是典范。然而,生活语文毕竟是文本语文的源头,是基础。生活语文与文本语文的融合、互补、共荣,是语文的本真所存,是学语文的佳境所在。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学习一直局限在课堂上,只学课本(教材)语文,专攻考试语文。世界本就是一本多变的开放的书,学习哪能仅仅局限于少变的固定的课堂?何况,我们的课堂与考试联系太紧,仅从课堂语文和考试语文中,学生只能得到一些应试的专项知识与技能,而无法获得语文完备的滋润补养,更谈不上培养独立思想和相对成熟的情商,结果越学越窄,越学越死。事实上,会解课文、会考语文与语文能力是两回事。在口语交际等方面,语文的学与用,甚至有天壤之别。我们的学生从小学直到大学,除了会应试,实际语文素养并不高,甚至字依然写不对,话依然说不好,文依旧写不通,便是力证。 同样,我们的语文研究和语文教改实验,绝大多数仅仅在课堂语文的法式及其名号表述上,走马灯似的花样翻新,以至于乱象丛生。
长期的实践证明,课堂语文的单行道根本解决不了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开辟生活语文与课堂语文学习的双向通道,做足语文课外功,打造互补共荣的语文学习佳境,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几年的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已经越来越注重数字化时代生活中的语文观察积累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学生没有数字化生活语文的实践积累,很难得心应手。尤其是即将进行的新高考综合改革,更是强调生活实践运用的能力考查,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需求。当下与未来的学生,是伴随着数字化时代成长的,数字化使得事事可在线 、更快更便捷 、更加个性化,刷屏思维,在线进行,越来越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交流的方式和有效途径。由此带来学习深刻的革命,如移动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自控性学习、混合学习(线上线下)、个性化学习等等。“互联网+”教育时代,课堂语文、考试语文当然要教要学要研要改,作为语文重要的源头—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生活语文,更要研、要学、要融。
二、如何做
所谓语文学习的课外功,是相对于狭隘的课堂语文而言。狭隘的课堂语文,把语文的学习操练囿于两面。一是以教材(课本)为范围,教材中有什么便学什么,练什么,大语文成了小语文(课本语文);二是以考试为中心,怎么考(考点考题)就怎么教,怎么练,丰富多彩的语文成了机械单一的刷题语文。语文课外功指的是“小语文”(教材学习)之外的、考试不考的语文基本功,具体说就是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思、做。语文课外功看起来当下“无用”(不考),其实“多用”,它既有助于当下的考,更有益于日后的用。
做足语文课外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过去,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课程是教学。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课程是育人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教材不等于教课程 。基于此,一要摒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课程即教材”,其弊端在于课本知识传授贯穿教学全程 ,综合实践与综合素养被看作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学生只会读课文;二要摒弃考试本位的课程观—考纲替代课程大纲,考什么教什么,考得好就是教得好,其弊端在于应考扭曲了课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协调性,升学的“GDP”增长, 涨了分数,降了素质,背离了课程的本来目的。
做足语文课外功,重要的是做精语文课内功。语文课内功,功在学生要学、自学、会学,得教材之精髓,通范例之法技。学生已经懂的,检查即可;学生不懂但自己看教材可以懂的,让他们概括与提炼即可; 学生不懂、看教材也不懂,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组织他们讨论与交流即可;必须老师讲的,才是老师须讲深讲透的;老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懂的,安排学生做一段时间的专题探究,或许有得。总之,语文课内功重在引,强化学,淡化考,走出繁复刷题的泥淖,渐入优雅品悟的佳境。课内语文精实了,课外语文自有时间自有空间自有助力。
语文课外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都可以做。执教者心中有,眼中自有,行中自有,策中自有。小中寓大,统筹规划,这是先导;找准切入点,见缝插针,小微化实施,寓学于乐,此为关键。为做好语文的课外功,笔者早些年实施了“五小活动”,概要如下。
五小活动分别是小练字、小演讲、小制作、小对话、小研究。字是语文的名片,小练字在课间进行,练字与名言记忆结合。讲是语文的功夫,包括演讲、分角色诵读等,小演讲放在课前或课堂上进行。作是语文的创生,包括文学创作、课文录音制品、手抄小报编作、课文插图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小制作在课下进行。话是语文的奇巧,包括情境对话、逻辑操练、理性思辨等,小对话在课外活动进行。研是语文的提升,根据个人兴趣与各方面优势,自由选题,在一定时间内搜集整理材料,研究论证,形成自己的阶段性成果,然后展示文本,组织答辩。小研究一般在高一下学期酝酿,暑假成文,高二学年答辩。
上述“五小”,小而多变(常做常新),小而多通(课内课外互联),小而多功(生活语文与课堂语文互补共荣)。以演讲为例:第一步练敢说,敢于上台面对大家,敢于用尚不标准的普通话大声说,敢于说到底(不草草收场)。第二步练能说,能大大方方地上台,从容不迫地面对大家,能较熟练地用普通话,能基本脱稿说,能说得清楚、具体、完整。第三步练会说,会简明流畅地说,会连贯得体地说,会抑扬顿挫地说,会声情并茂地说。第四步练巧说(创造性地说),巧于取材,巧于联系,巧于想象联想,巧于挖掘发挥,巧于结构表达,一切都是自己巧取、巧思、巧作、巧言的东西。以自己听到的(听广播、听别人说)为话题,说的训练自然能促进听的潜能发展。以自己读到的(读书读报、读文读画)为话题,说的训练自然能促进读的潜能发展。以自己观的(看影视、看演出)为话题,说的训练自然能促进思与写的潜能发展。以自己做的(小制作、小维修)为话题,说的训练自然能促进做的潜能发展。大家竞相奉献一份互不重复的精美“课前餐”,三年循环下来便是上千份精神食粮。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各方面的素养,提高他们的多种能力,为其日后发展奠下良好基础。
网络学语文的课外功,同样须在精微上下功夫。精是指教师精选学语文的切入点(体现真善美主流价值导向),有的放矢;微是指呈现的形式适合当下中学生忙中偷闲的微需求,内容言约义丰,易会多益。前提是教师要先行把关,然后推荐渐进。为做好网络学语文的课外功,去年以来,笔者尝试了“三个开拓”,如下。
开拓手机学语文便利。如利用手机微信“冯站长之家”编发的“3分钟新闻早餐”视屏播报(利用班级朋友圈,统一转发共享),可听可看。3分钟知晓天下事,可以积累思想、事例、语言等综合素材,丰富阅历;可以领会掌握一句话新闻的概括表达方式方法,便于仿学,提高表达能力。又如利用微信“读书读心术”,阅读其中图文并茂且伴随优雅音乐的精华视屏,从中汲取做人作文的养料,以提升自己的品位。
开拓电脑学语文便利。如统一推荐百度中“哲理故事”专栏,要求学生每周读其中三则故事,悟其中哲理,培育他们的思辨能力。精选凤凰网著名文化大家的博客,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他们广泛汲取人文素养。精选新华网时事热点讨论栏目内容,推荐学生阅读,既丰富他们的阅历,更启发他们的思考,培育他们的智慧。如2015年,我们围绕“苍穹之下” “赴日扫货是不爱国吗”等专题进行了讨论,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很多启发。
开拓电视学语文便利。要求学生周末抽出1~2小时,收看社会新闻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社会关注”“朝闻天下”等,东方卫视的“看东方”“媒体大搜索”等。边看边做一句话要点记录,看完之后,整合成“视听概要”文字,并进行分类;之后就其中感兴趣的某一内容,发表评议,写成“视听述评”。这样做,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及时积累现实活水,丰富见闻阅历,为口语和写作积累素材;二来便于学生及时吸收鲜活的思想,培育他们关心天下、尽责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悲悯情怀;三来学会甄别、选择和借鉴鲜活的思考分析法,培育其独立思考能力。
对于长时间专注于枯燥课堂和抽象文字的学生而言,视屏魅力大大优于“爷爷奶奶式”的乏味说教,指尖快乐远远胜过学校只为眼前的考试。“互联网+”教育时代,用好互联网学语文的优势,更能引发他们观、思、悟的兴趣、灵感和收获,便于历练学生的关注力、速记力、整合力、评述力等,提高他们做人作文的综合能力。可谓功在眼前,利在久远。
三、案例分享
【视听概要】
1. 5月28日,山东招远市一女子遭全能教邪教徒殴打致死。
2. 法网冷门频出,6月1日,继女单李娜、小威出局后,费德勒也无缘八强。
3. 6月1日,马刺客场加时以112∶107险胜雷霆,与热火会师决赛(NBA)。
4. 李瑞英、张宏民告别《新闻联播》被确认属实。
5. 5月31日是世界第27个全无烟日,主题为“提高烟草税,保护下一代”。上海10个初中男生中有一个尝烟。
6. 5月27日,当“大力神杯”抵达巴西利亚体育场外时,巴西多个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示威抗议。
7. 5月31日,习近平同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哈利姆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马建交40周年。
8. 5月27日上午市教育考试院召开通气会,随迁子女今年首次可在沪高考。
9. “大黄鸭之父”新作亮相沪上,标志首届“艺术设计双周展”于5月30日晚在上海世纪公园中心绿地举行。
源自《东方卫视》2014年5月30日“看东方”
信息分类:
政治:(7) 国际:(6) 社会:(1、5) 文体:(2、3、4、8、9)
【视听述评】
民本与荣耀
—由第6则新闻想起
每隔四年就掀起一次全球狂热的盛事,盖过了隆重得多的奥运会。是什么?当然是世界杯足球赛。
然而,本届世界杯赛前,我却看到了另一种狂热。在那个有着“足球王国”之称的本次世界杯的举办地—巴西,多少工人走上街头,多少市民振臂而呼,多少旗帜标语随风而招,然而上面呈现的不是助威的话语,而是抗议的呐喊。
依稀记得,巴西世界杯的体育场馆,政府虽然投下巨资,建的建,改的改,仍然失误频出,进展缓慢,因而饱受诟病。世界足联秘书长一气之下,还以取消举办权相威胁,终于勉强达标。然而,不断升高的失业率、制之不止的腐败等社会问题频发,郁积在巴西人民中的怒火,最终喷薄而出。在桑巴国度的人民心中,足球固不可少,但抛下更重要的民生不管,一心举办世界杯,不能容忍。
电视里示威者控诉道:“我们不反对世界杯本身,只是巴西还有更重要的事未完成。”这不禁让我记起“民本仁政”的儒家思想。是啊,世界杯再绚烂,不过是一时光景,如果为了追求一个月的繁荣,而挤占甚至盘剥百姓生存发展的资源,最后只剩下奢华而闲置的设施,还要继续耗去昂贵的维护管理费用,这不仅是浪费,而且是犯罪!人民当然不会同意。巴西政府在申办世界杯时,真的有从人民的角度去考虑吗?还是不过以面子为主?打着国家需要旗号,放弃人民的利益,而去追求浮华的枝末,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度,都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做到了吗?
好在“足球王国”还有时间思考足球与人的关系。快点醒来吧!不要等到“攻守之势异也”之时,再“为天下笑”!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一林2016届(3)班 2014年5月30日
附一:家长关于“视听概述”的意见
张昱旻同学家长(2016届高一①班):“‘视听概述学语文是非常好的创意。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学习肯定会有质的飞跃!语文学习会让人一生受益,可目前孩子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做那些也许一生都用不到的数理化习题,受制于考试制度,学生与家长都无奈。但愿肖老师的创意能为孩子开辟一方新天地!”
附二:学生关于“五小活动”的反馈
陈凡凡(1998届③班,现为纽英伦上海研发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每当同学聚会回忆高中学习的时候,总会想起肖老师带领我们做“五小活动”的情景—练字、演讲、对话、制作、研究,理科的我们居然也偏爱起语文来。当然,在高考中我们的语文成绩也很给力。其实,我们后来的学业、事业,也得益于那些小活动磨练的基本功。比如,演讲、对话、研究、制作依然是我当下学习工作的常态,没有这些基本功,我就无法立足。我严格控制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做卷子,坚持用肖老师的小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他学语文。我已经深深体会到,语文学习眼前看似无用,将来会有大用。
由以上案例及其反馈,愚以为—
语文课外功虽然操练于生活之中,但依然聚焦于语文的核心素养—听、说、读、写、思、做,练在课外,补在课内,强在根基。这是做足语文学习课外功的必要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也是保障。如“视听述评”,生活语文素材(“世界杯”赛前举办国巴西人的抗议活动),补充着课堂语文(教材中不可能有如此新生的视屏冲击带来的强烈震撼与灵感触发),牵引着课堂语文,激活了课堂语文,增强了语文运用的基本能力,包括思维的、思想的、技巧的等等,一次成功的操练,就是一次基本功的增强。正因为如此,我不用担心荒了课内,误了应试。
对语文学科而言,课外功—功在多了展现语文运用及其魅力的渠道和姿态,多了让孩子走近学习语文的平台与契机;语文的引力就是学生学语文的动力。对语文教师而言,课外功—功在你把学生导向更鲜活的大世界,让他们在大世界的强烈冲击中不知不觉地激发大情怀,从而获得内动力;学者自己就是教者最好的影响力(你的语文阵地不抢自稳)。对学生而言,课外功—功在多了学语文的投入与乐趣,多了语文的熏陶感悟与积累运用,多了语文获得展示的成功感;投入才有产出,熟练才能生巧。这恐怕就是不同时期的家长和学生欢迎甚而难忘那些语文课外小活动的主要原因吧!
(责任编辑:赵彩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