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丽莉
太谷县地处晋中盆地腹部,是山西省知名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太谷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探索出一条城乡资源共享、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道路。我们在采访调研的过程中,遇到好几批来自省内外参观考察的学校。这个曾在明清时期享有“金太谷”“小北京”之誉的传统农业县,如今,用教育为自己打造出一张享誉三晋的城市新名片。
众所周知,城乡教育不均衡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师资不均衡、教育管理水平不均衡是影响教育公平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太谷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历经14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硬件配置的城乡一体化,教育管理和师资水平的区域性(县城、平川、丘陵)均衡。为了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切实解决城乡师资不均衡的问题,太谷县结合自身实际,兼收并蓄,群策群力,在集团办学、连片办学、委托办学、捆绑办学的基础上,创建了“城乡教育六大盟区”。城乡教育同盟以“平等、互助、合作、共赢”为基本准则,具体做法是将全县所有初中、小学根据综合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教学研究水平和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指标划分为三个类型,根据学校类别、乡镇数、学校数、学生数基本均衡的原则,规划组建了“珍珠链式”的三大初中盟区和三大小学盟区。每个盟区均由城区优质学校、农村学校、边远山区较薄弱学校等不同层次的学校构成,由此形成了盟区内学校发展存在阶梯性差异、不同盟区之间基本均衡的格局。
太师附小盟区是太谷教育均衡发展的产物,几年来,太师附小盟区按“管理上水平,教师提素质,学生得实惠、教育齐发展”的工作目标和思路,积极探索资源共享共建、城乡携手共赢的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
一、“1+18”:依托牵头校优质资源,放大辐射效应
太师附小盟区创建于2011年4月,由太谷师范附属小学、山西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北洸中心校、阳邑中心校、小白中心校5个成员单位组成,盟区现有19所小学,400多名教师,5500余名学生。太谷师范附属小学是晋中市教育局直属小学,山西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为省级单位,这两所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在盟区中主要发挥引领与带动作用。北洸乡为平川乡镇,距离县城较近;阳邑、小白为丘陵乡镇,服务面积广,地理位置较偏。北洸中心校下设6所小学,服务于17个行政村,服务区人口23000多人;阳邑中心校下设6所完全小学,在校学生850余名,300余名幼儿,在职教职工78人;小白中心校下辖5所小学,其中包括1所农村双轨寄宿制小学以及2个小学教学点和3个幼儿教学点,服务于20个行政村,服务区人口17000多人。
太谷师范附属小学是太师附小盟区的牵头校,太谷师范附属小学的校长王全福担任太师附小盟区的盟区长,盟区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切决策均由盟区组织机构制定并组织施行。作为盟区长,王全福要全面统筹安排盟区的各项活动,召集盟区各校的相关会议,协调各校各项具体活动,并检查各项活动的落实情况。在调研中,王校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太师附小盟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除了理念、习惯、技能、见识、经验和管理水平这些方面的差距外,县城校长的本位思想比较严重,不满足现有的优质师资资源;而农村校长因为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内动力不强”,王校长说,“如何推动盟区内各学校高位均衡发展,挖掘、培植、合理放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为了促进城乡各校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群体优势、盟区效应和名师名校影响力,太师附小盟区以教育项目研究、优质教师交流培养为载体,引领盟区内成员校之间交流互动,形成了“优质资源共享、典型问题同解、品牌学校齐建”的盟区运行机制,重点通过四项举措,推进校际间的管理互促、研训联动、质量同进和文化共建。
一是推进课程实施。依托牵头校—太谷师范附属小学策划盟区内协作教研活动,坚持教研活动主题化,充分放大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提升效应,加强区域内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盟区成立综合实践课程课题组,积极探索,建立起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体系。通过实施“音”“体”“美”等学科教研的“同舟共进”工程,充分发挥牵头校的学科优势,带动盟区内各成员校的薄弱学科建设。
二是构建高效课堂。依托太师附小盟区网站,组建“名师工作室”,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等说评课活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典型案例制度的研究。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博客、教学日志,定期开展教学反思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开展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制度研究。总结优秀教师经验,将其提升为专业知识,作为其他教师工作的参考。每年打造一个精品点,三年连成一条线,辐射一大片。
三是创新教学管理。以课题为引领,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论坛等形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新校本教研;通过开展师德、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科研等培训,创新培训内容;通过专题讲座、论坛、课例、研讨、观摩、小组交流等形式,创新“参与、互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模式;通过加强过程监控管理和考核评价工作,落实培训方案,创新校本培训管理制度。
四是创建盟区内特色学校。盟区内各学校在继承自身传统和经验的同时,加大校际间集会、活动、交流的力度,借势发展,既强调共同发展,又凸显各自鲜明的办学特色。
通过近4年的实践,太师附小盟区内基本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城乡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有效缩小了城乡办学差距,推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盟区内各成员校的办学水平和品位得到了整体提升。
二、管理创新:坚持理念先行,完善盟区运作有效机制
太师附小盟区以“合作型”模式组合互动,互助合作,盟区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组,并设有自己的秘书处和协作组,统一制定盟区工作制度、总体发展规划、校际合作交流计划、教科研细则和盟区教师交流、调配办法。为了重新发现并挖掘盟区师生及管理人员的潜能,激活内驱力,促进盟区内部学校的特色发展,太师附小盟区自创建以来,坚持推行“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捆绑考核”的“六大”行动,做到年年有计划,月月有活动,校校有展示,人人有任务,不断完善盟区运作的有效机制。
1. 重新发现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太师附小盟区视学生差异为教育资源,汇聚盟区优秀师资,倾力打造精品学科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尊重个性,欣赏激励,启发体验,充分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主动和谐健康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多样成长。
在盟区内推广太谷师范附属小学、山西农业大学附属学校(小学部)两所城区优质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特色经验,促进盟区内各成员校的学生工作开展。确保国家课程开全、开足、开好,结合地方特色,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分析机制,督查各成员校对常规教学的指导与管理情况,在教研室的统一指导下,做好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管理。
2. 重新发现教师,激活教育创造力和教育生产力
为了充分释放蕴藏在教师身上的教育创造力和教育生产力,激活盟区内广大教师的成就动机,太师附小盟区联合各成员校创新教师发展机制,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精神生活,关注教师发展需求,发现并欣赏教师的每一点创造性劳动,帮助教师在欣赏学生的同时重新发现自我,在成全学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在教师交流、调配方面,太师附小盟区在调研分析各成员校教师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盟区教师资源库,积极尝试以盟区交流为主,跨盟区交流为辅的交流模式。每年暑假,太师附小盟区都会按照年级、学科、岗位对接、均衡的原则,在“相对稳定、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由盟区长统一协调盟区内干部教师交流。同时,盟区还通过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等形式促进盟区内师资水平的均衡。此外,盟区成立交流试点校,每年选1名城区学校副校长带领4~5名骨干教师组成帮扶团,重点帮扶盟区内的一所薄弱学校。连续4年的城乡教师交流,优化了盟区内农村教师队伍师资结构,促进了农村学校开全开足课程,缩小了城乡学校差距,对盟区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骨干教师培养方面,坚持“研训联动”模式。盟区每学期组织三次以上高质量的“学科教研”,解决学科教学中的疑难,搭建骨干教师成长与展示平台,提高学科教学品位。在各校教师自主申报的基础上,择优遴选50人左右组织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确保参训教师“人人有成长目标,个个有发展计划”。每学期进行一次考核与评估。通过培训,努力打造一批在县内外有影响的学科教学骨干。
3. 重新发现干部,打造“一校一品”的学校个性特色
盟区尊重各成员校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尊重所有干部的个性才华与管理经验,支持全体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释放创新能量,努力探索学校发展规律。帮助各成员校不断丰富特色内涵,使学校特色建设既有思想理论的支撑,又有可见可感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一校一品”的学校个性特色,努力打造一批在县内外皆具有影响力的名校。
在学校管理方面,推动管理互通。盟区每学期组织一次成员校校长行政峰会,交流、探索学校行政管理举措。校长们在峰会上针对学校行政管理经验、特色建设提升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围绕典型问题共商解决之策。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铸造品牌学校。以各校特色文化建设为基础,不断丰富其外延和内涵,结合教研活动、校长峰会等机会展示学校特色建设成果,使学校特色不断彰显,影响不断放大,努力形成品牌学校。推动各成员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总结成功经验,实现“一校一品”格局。
三、政策引领:结合自身特色,坚持走顶层设计道路
太师附小盟区的发展得益于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早在2008年,晋中市教育局率先实施“四化两改三保证”的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按照“全市一盘棋,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逐步形成了规范有序、均衡协调、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实现了市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推进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优质高中招生指标100%到校等措施,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教师资源和生源配置基本均衡,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择校择班难题,激活了薄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升了教育的社会形象,成为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面旗帜。
晋中市教育局局长鹿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创新不是逐浪和翻新,是我们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为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我们在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制定出本土化的措施和办法,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
教育盟区的运转,红利在百姓,困难在学校。盟区的成立改变了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原有的利益格局,仅靠简单、强制的行政命令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制度的创新,政策的引领,让利益格局内绝大多数人都得到提高,制度的执行才会顺理成章,校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才会有效激发,盟区建设的终极目标才会落地生根。为了解决城乡师资不均衡的问题,晋中市从2009年开始实行教师交流、支教制度,尝试以盟区交流为主、跨盟区交流为辅的交流模式。“最初,教师城乡交流的阻力很大”,王全福校长向我们介绍说,“县城的校长和家长不愿意放优秀教师走;由于待遇低、交通不便,优秀教师也不愿意交流到农村。”为此,晋中市加大政策引导,规定教师评聘职称、评模选优、评选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必须有交流经历,推动教师由“被动交流”转为“主动交流”。在推行教师制度化交流工作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性化关怀。为交流到农村的县城教师提供周转房,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等,让县城教师“下得去”;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建立农村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在补充交流、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农村教师倾斜支持,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几年来,通过定期轮岗、下乡支教、教师走教,盘活了农村教师资源,解决了农村优质师资短缺的问题,使城乡教师交流成为新常态。
太师附小盟区是晋中均衡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晋中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盟区的创建,不仅全面打通了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通道,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激活所有学校的办学活力,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职业幸福感;在县域范围内有效破解了择校难题,使教育成为太谷老百姓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话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知易行难”的推进过程。组建城乡教育盟区,统筹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在结对共建的过程中互帮互助,交流合作。通过发挥区域内优质学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使其在保持自身高质发展的基础上,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学校特色等方面,对盟区内各成员校进行理念与资源的输出,通过提高薄弱学校的质量来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让优质的教育资源迅速增长,覆盖城乡,从而实现盟区内城乡学校的“双赢”。
(责任编辑:赵彩侠)